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边境插队手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火地点是头道沟的马厩,惨状令人不能目睹:
  马厩大棚轰然倒塌,只剩下几根木柱,还在那里冒着缕缕青烟。20多匹马因过夜时全被拴在柱子上,无一幸免,全部烧死在马厩里。那些横七竖八倒在灰烬中的马,已经没有马鬃马尾,只剩下光脱脱的身子,个个被烧得肚皮鼓胀了起来,身上的皮焦黑,爆裂着一道道口子,露出了鲜红的内肉。烧死的马姿态各异,或仰或俯或躺,在它们前后蹄处,有的刨出了很深的坑,可以想像它们是如何进行拼死挣扎的。
  谁都知道,马匹是东北农村最重要的生产力,没有了马,这生产队就得黄了。
  头道沟的队长蹲在马厩前放声大哭,队里的老乡也个个蔫了,一片凄惨。
  公社组织了事故调查组,那时候还在讲阶级斗争,先得查清有没有坏人破坏。
  调查结果是马厩内电线老化,裸露的电线短路,燃着了堆放的马草。尽管没有坏人破坏,但作为防火第一责任人――队长,也必须承担全部责任。
  大队组织了事故处理和整顿班子小组,对头道沟队委会成员进行调整。我作为大队支委,成了小组成员之一。
  事故处理还好说,第一安排重建马厩,第二是争取各队支援马匹解决当前生产,第三是通过申请受灾拨款去买马。最难的是班子整顿,老队长被撤职了,新队长没人愿意当。我和大队书记连着在头道沟召开社员大会,上门个别访谈动员,就是没人愿意出头接这个烂摊子。
  小组成员中一个是大队书记、一个是大队长,只有我一个虽说是支委,但还是生产队长。在一次座谈会上,头道沟社员中有人提出希望让我去当队长。
  大队党支部有人也竟然在会议上提出了这个动议。
  会后,书记老郭个别与我谈心:“实在没人干,你去也不是不行。大队别的干部家都不在那里,不方便,你一个知青,卷起铺盖到哪里的知青点不是家?”
  我说:“我个人倒没什么,听从大队的安排。但有一个要求不知可不可以考虑?”
  书记老郭问:“什么要求,你尽管提。”
  我说:“我们生产队的地分西北两头,把头道沟夹在中间,能不能干脆把我队北面的地给头道沟,而头道沟靠西边的地给我队?”
  书记老郭笑了:“什么你队我队的,说穿了,你是不是舍不得那个提水站?”
  我也笑了:“有那么一点,但也不全是。”
  他绷紧了脸说:“自合作社以来,这地块就没动过,不好办呀。”
  晚上,我和晓雁说起与老郭的谈话,晓雁用很肯定的语气对我说:“换地?你怎么想的?北面和西面的地质量差别这么大,说什么也换不成的。”
  我说:“如果换过来的话,两个队的地块都集中了,干活地近了不说,也便于土地换茬和机械操作,对大家都有利呀。难道我太理想主义了?”
  晓雁说:“什么理想主义的我不知道,就觉得你有时像个小孩,把这种利益攸关的事想得太天真了。”
  调我到头道沟当队长的事,只不过是提了个话头,大队还没正经八儿的开会讨论,消息却不胫而走。
  生产队有的老乡坐不住了。这天以贫协的名义开了个会,没叫我,把书记老郭找去了。
  会后,有人告诉我,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些坚决不同意把我调走的话。老郭在会上什么也不说。
  贫协主任刘承新见老郭不吭声,以为此事不可挽回,就在会上说了一句:“让他去头道沟当队长也行,那就把两个生产队并起来。”他这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老郭直到这时才回了他们一句话:“大队还没讨论这事儿。没有的事,你们怎么想起来开会讨论了?”
  老郭这句话把大家问得愣住了,再也无话可说。
  不过,事情还没完。
  农村里别看通讯设备落后,话儿却传得特别快。
  关于两队要合并的话儿,又传到了头道沟。
  这下头道沟不干了。调个人来当队长,他们没意见;但要把两个生产队合并,就像下棋一样,是谁把谁吃了的问题,那能甘心吗?
  这回,他们比大队整顿班子小组还着急,说什么也不能让他人趁火打劫,把自己的队兼并了呀。没等我们再组织开会动员,有个叫张三的人在大家撺掇下,终于表示愿意当队长了。
  书记老郭一看,此人虽不理想,但也无大问题。与其让我去当队长,又提出要调整地块又提出要两队合并的,越弄越麻烦,还不如就坡下驴,顺从民意。
  头道沟搭新班子这个难题,正面没攻下,不经意从斜刺里捅了一下,却迎刃而解了。





    正文 180、猜对一半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5…7…5 19:21:01 本章字数:1821

日子过得真快,一晃,已过了夏锄、秋收,到了十月飘雪的季节。
  不管中国发生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小麦、割水稻、掰苞米、撅黄豆,在远离城市的北部边境农村,风雨过后,积雪覆盖,一切仍然在按自然规律运转。
  国庆节这天晚饭后,晓雁来帮我缝被子,问我:“今年工农兵大学生推荐怎么到现在还没有消息?”
  “大概会有一些变化吧。”我心中无底地回答。
  自从上海慰问团全部撤走后,边境线上一下子消息闭塞了好多。前些日子,我去黑河送公粮,顺便到当年呆过两个月的县教育科去看朋友,碰到上海高校一位前来搞教育调查的老师,他告诉我一个消息:
  一个月前,***刚刚在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好多专家对从工农兵中推荐大学生的做法提了意见,主张立即恢复高考。***支持了这些意见,并要教育部把已经上报中央的“推荐方案”追回来,宁可推迟今年大学招生时间,也要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学生。
  其实,从高中学生中直接招收大学生一直是***的想法。他的理由很简单:“18岁到20岁正是学习的最好时期,不能中断学习的连续性。”
  正是根据这个消息来源,我估计很可能今年的大学招生主要面对应届毕业生,而从工农兵中推荐的渠道会就此结束。
  我只猜对了一半。
  20天之后,中国各大媒体发布了重大消息,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不仅仅是高中应届毕业生,还包括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而且,学生毕业后不再哪来回哪去,由国家统一分配。
  这在知青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一部分因种种原因多年来无法通过推荐渠道上学但渴望读书的知青开始狂欢;而一部分原以为可以今年被推荐上学的知青傻了眼。
  没什么好说的,不管你怎么想,要上大学,现在只有复习迎考一条路。
  恢复高考的消息发布后,离考期只有一个多月。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也是最为仓促的一次高考,全高统一考卷来不及了,由各省自己出卷。考试时间各省也不一样,黑龙江省高考定于当年12月24日至26日进行,比上海晚了三天。
  对知青来说,上海哪一天考试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必须在自己下乡的地方参加高考。
  1977年高考是特殊的高考,绝大多数考生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只是可怜了68届、69届“一片红”上山下乡的知青,他们连初中都没有读全。上面,是积压了十年的老初中、老高中毕业生;下面,是摩拳擦掌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这场高考的竞争中,大部分68、69届知青只能望而却步。
  蔡景行是69届,他报名了,但碰到的最大困难,是连复习迎考的资料都没有,也不知道高考内容的范围,只好到公社中学找了几本书,开始瞎用功。
  考试结果是令人意外的,教育界很多人原以为应届毕业生的成绩会大大超过上山下乡的知青,实际上正好相反,知青的考试成绩远远好于应届毕业生。
  事后有人总结说这是因为知青在“**”前接受了正规的中学教育,有人说这是因为知青是为搏命运而付出了比应届毕业生更多的努力。
  不管怎么说吧,遗憾的是,蔡景行在这次高考中名落孙山了。
  沮丧的他,选择转点南方。
  临走时,蔡景行问我:“几年的下乡是荒废了青春,还是积累了人生的财富?”
  我没有回答,只是沉浸在分离的伤感中。
  其实,从理论上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任何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