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保管员李胜俊家,他给我倒了一杯糖水。
我说:“一早拜年,听大家说昨夜大年三十挺稳当,一点风也没有,连狗也不叫,这是个好年头的预兆,是不是?”
李胜俊说:“是呀,今天初一,早晨也是风和日静,直到日上竿头,才起了点风,好年头呀!”
我问:“这说法有准吗?”
李胜俊答:“准!多少年的经验了。”
我说:“前些天查了一下康熙字典,古人说的‘人定胜天’和我们现在说的意思可不一样。古人说的‘人定’是指社会安定,强调‘人定’要胜过‘天时’,不是现在所说的人一定能战胜老天。”
李胜俊疑惑地看着我,呵呵地笑了两声。
我说:“所以说,年头好也罢,年头不好也罢,大家心齐了就好。”
他终于听懂了我的意思,慢慢地吐出一个字:“难。”
正文 118、醉闹秧歌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5…7…5 19:20:48 本章字数:2255
年初二晚上的宴会,规模是我们下乡后由知青点办的最大一次。
所有请知青到家里过初一的老乡都被我们请来参加晚宴。加上隔壁三队的知青点没人张罗过年,也一起被我们请来凑热闹,反正请三十个是请,请五十个也是请。
人太多,宴会放在了大队部会议室,这儿离知青点食堂很近。
所有知青一起忙乎起来,刘鹏晖在会议室的黑板报上画了一幅红梅映雪图,再写上四个大字:“欢度春节”;蔡景行有点小想法,在黑板的两旁写上了对联:“每逢佳节倍思亲,乡亲知青心相映”。
酒过三巡,气氛热烈了起来,有人唱起了歌。
我不会唱歌,在大家啦啦声中,念了一首打油诗:“北上路八千,插队已五年,难得乡亲多呵护,从此同舟向前。”
知青拉老乡来对诗,杜义田算是个文化人,初一那天我在他家喝酒,喝得挺高兴。他笑嘻嘻爽快地站起来:“桌上酒菜分外香,知青寄情意味长,团结奋战七五年,要叫粮食上大纲。”
老乡又大叫:“全体知青来一个!”那意思是叫我们唱歌。
“我来指挥!”王根生喝了不少酒,激动地站到了凳子上,扬起手臂,知青合唱的歌声荡漾着,传染了每一个人。
宴会进入高潮,酒拼得更厉害了。
为了今天的菜,已经忙了一个通宵再加一个白天的云龙,把最后的菜端上来后,也醉了。
这小子在灶旁边掌勺边喝了好多酒,此时他穿着大围裙把菜放桌上后只会咧着嘴笑:“这个宴会热闹,有味道,让人乐不思蜀,不想家了。”
不知他是在夸宴会把老乡都请来了,还是在夸他自己的烹调手艺。
再好的宴席也有散的时候,在门口,老乡拉着知青的手,还在叙情。
雪地里,扭秧歌的队伍已经从四乡八邻赶来。
王根生听见秧歌队吹响的锁呐声,看到雪地里打着灯笼的长队,来劲了。他从秧歌队里拽过一只灯笼,硬拉住我一起扭。
他有点醉了。
大庆招工没去成,他想醉,而他真的就醉了。
他没有踩着秧歌的锁呐节奏,自顾自地扭着,还死命地抓住我:“快扭呀,你看,农村太有味道了,真开心呀!”
他摔倒了,滚了一身雪,爬起来继续扭。
刘鹏晖要拉他回去,他推开,对我说:“我们两个永远在一起,扭起来呀!”
我理解他因为一连串的不顺需要发泄。我对他说:“你不要倒下去!”
他说:“我靠着你,我没有倒下去!”
我随着他也一起扭了起来。
东北过年历来就有扭秧歌的传统,但我从来没加入过。在黑河师范时,记得学校有一次组织同学去街里扭秧歌,一早大家就忙开了:折树枝、剪纸、扎灯……我先扎了一个圆灯笼,不行,太一般,扔了;又用五根树枝扎了一个长着红缨穗、半腰上挂着四只大耳朵、很长很长的灯笼,这才觉得有点意思。
晚上,在人们一阵哗笑中,我拿着它走进秧歌队。我不会扭,只是跟在秧歌队的后面走,但这只怪模怪样的灯笼却吸引了很多人。
怀抱小孩的妇女拍着还不懂事的孩子叫着:“快看,快看呀!”
六七岁的小孩跟着我,叫道:“嗨!大苞米!大苞米!”
有人高兴地叫着:“唷!格只灯笼瞎嗲!”一口沪语,一听就知道是上海知青。
今天,在王根生的拽拉下,我扭着笨拙的步子,随秧歌队的长龙,拐进了边防站的大院。秧歌队在这里头尾相衔,转成了一个大圈。
跟在后面的我们看见了秧歌队的头:一个女的披着花花绿绿的床单,两个男的画了假胡子,戴着瓜皮帽和马褂长袍。
刘鹏晖对王根生说:“你看,这算什么东西?不扭了,回去!”
王根生醉得什么也看不清,强睁眼看了看,把手中的灯笼对着穿马褂长袍的扔了过去:“呸!”他唾了一口。
我趁势说:“去他的,回家!”推开人群,和刘鹏晖一起,把王根生搀扶着走了。
回到知青点,王根生吐了。
蔡景行早就醉了,宴会一散就回屋躺在了炕上,见我们回来,嘴里喃喃地叫着:“啊!知青,前进的动力,祖国的未来!”
年初三,开了一天队委会。
刚散会,大队郭书记就来找我,谈初二晚上我们大闹秧歌队的事。
他开口就说:“真是胡闹,喝醉了酒,跑到大街上耍酒疯去了!”
“秧歌队里有男扮女装,我们看不惯……”我想找个理由。
他打断我的话:“什么看不惯?越说越复杂,不就是老乡披了被单扭秧歌嘛?说你们喝醉酒的事就行了!”
我不再吱声。
“是不是你带头的?”他追问。
“是。”我不想牵扯到其他人。
“那晚喝了多少酒?”他还问。
“不知道,准备了30瓶白酒,反正全喝完了。”我回答。
“你看看,你看看,这不是喝多了又是什么?”郭书记很认真地生气了。
我知道,他在明示我:喝醉酒是最好的解释。东北这地方,喝趴下了闹酒疯,没人会计较你。
“是喝醉了。”我承认。
郭书记就醉的错误讲了半天大道理后,让我走了。
正文 119、四号病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5…7…5 19:20:48 本章字数:1787
宋集屯水库一年一度的维护工程又开始了,今年给我们队的任务是采石修渠。
队委会决定,以知青为主力,由我带队去18公里外的水库采石修建水库,由吴队长在队里组织车马往地里送粪备耕。
正好,我上任后,对仓库物资和往来账目的摸底清理也全部结束,当晚开了一个社员大会。
我把生产队的地块面积、仓库里的种子粮储备粮、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场院里的大型机械、马圈猪圈里的马牛猪……通统向社员作了一次交底。
我希望大家能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集体,有收益大家分享,有困难大家出力。并对春耕之前的水库和送粪两大活进行了人员安排和动员。
第二天,我带着一批年轻人去宋集屯水库,住在一户当地的老乡家里。
晚饭后,赶了一天路的我们东倒西歪地躺下休息。
房东端来热乎乎的一大盘饺子,把我们给整懵了:怎么这样客气?让我们觉得十分不好意思。推让好久,房东说:“今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按我们这儿规矩,吃了这顿饺子,年就过去啦!”我们这才不再推让。
吃着饺子,想着上海的亲人、知青点的战友,心中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早上起来,我们来到采石场。
这是一片蒿草丛生、树密雪厚的山坡,已经有其它队的民工先期来到这里,各自占了一片,在那里丁丁当当地打炮眼,轰隆轰隆地炸石头。只见巨大的山坡上锤起锤落,硝烟弥漫,碎石乱飞,车来人往,穿梭不停。
采下的石头是按立方米来计算的,任务完成就可以撤退。
第三天,队里派人来告诉我:边境沿江的马匹得了四号传染病,死了好多马,我们队里也死了一匹。有人猜测是对岸老毛子的马过境后把疫情传过来的。
再以后,坏消息不断传来,第二匹、第三匹……一共28匹耕马,这样死下去怎么行?
马匹运输成了备耕的决定性矛盾,我心急火燎地返回生产队。
老吴一见到我,摇头叹气,说自己伤心得已经连饭也吃不下去了。
晚上,开队委会,重新调整车马,力争解决向地里送粪的运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