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伯承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等后勤负责人把困难讲完,刘伯承一反平日的耐心说:“不能把眼睛只看着人民群众嘛!我们共产党人作的是前人没有作过的事,我们人民解放军也要有勇气和信心,去创造任何军队没有创造过的奇迹!
  我们部队的指战员,都是来自工农的子弟兵,他们中间有各种行家能干。咱们在敌后山沟里能办起兵工厂,能搞大生产运动,能挖窑洞盖房,出了多少木匠、铁匠、泥瓦匠,出了多少养猪、种菜、粮食‘状元’。现在,咱们要把部队的弹花、浆染、裁缝巧匠都找出来,以他们为骨干,在每个班、排都开起裁缝铺、被服厂。扛枪男儿汉,人人都来一面打仗。一面学女红,怎么样?”
  说得大家都哈哈笑起来,没有谁再提什么困难。要下达全军自己动手解决棉衣问题的命令时,邓小平着重嘱咐说:“在筹集原料时,一定要注意工商业政策。就是地主、资产阶级的店铺,也要按价付款。人逃亡者,可留下借条,将来偿还。”
  一个自制棉衣的行动,旋风般地在全军展开了。一个个小作坊在用竹鞭、树条弹棉花。有的学剪裁,有的学针线。
  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不停地从这个连队到那个连队,从这个“作坊”到那个“作坊”,亲自看望战土们穿针引线缝制冬衣。一天,司令部有个参谋,在用花布剪裁棉衣,据说是因为公家没有发染料。刘伯承感慨地说:“同志啊!革命不能靠发武器打敌人,我们的染料也不能等着发啊,把草烧成灰,不就是很好的染料吗?”
  他还细心地研究出了裁棉衣的规律,不论棉袄棉裤,只要周围比单衣单裤宽一寸,套进棉花就合身;用吃饭的磁碗作量具剪裁衣领。
  只化了半个月的时间,崭新的棉衣就穿到了南征指战员身上。大家暖在心里,笑在脸上,自编的“棉衣曲”到处歌唱。
  刘邓大军战略展开的第二回合又已胜利实现。与此同时,挺进豫皖苏地区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和挺进豫陕鄂地区的陈谢兵团,都已胜利展开。三支大军在中原的“品”字形阵势已经形成。解放大军的予头,戳到了蒋介石的卧榻之旁!
  第三节开辟中原
  眼看着大厦将倾、覆灭不远的蒋介石,又从进攻解放区的前线调回了10个旅,纠合原在大别山的23个旅,达到了33个旅的兵力。整个围攻行动由国民党政府的国防部长白崇禧指挥。白崇禧于11月27日设立国防部九江指挥部,专事围攻大别山的刘邓大军。
  局势是严重的。但是,刘伯承、邓小平从战略、战役的角度分析、衡量,坚定地认为敌人的疯狂,只是垂死挣扎、回光返照,实际上敌人已经没有战略进攻,只有战役进攻了。
  个别目光短浅的人,对胜利的信心又有些儿动摇了,甚至把国民党军这次围攻同蒋介石“围剿”苏区的往事相提并论。刘伯承耐心地对大家说:“我们不要形式主义地看问题,不要象我们四川人说的蚊子咬菩萨,看错了人。
  敌人对大别山的‘围剿’,虽然形式上敌众我寡,同对中央苏区的‘围剿’相似,但实质上则完全相反。过去的围攻,是敌处于战略进攻,我处于战略防御的情况下进行的。现在则恰恰相反,敌人的围攻是我处于战略进攻,敌处于战略防御下进行的。我们早就说过,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就是要吸引大量的敌人,我们吸引越多的敌人向我们进攻,我们背得越多、越重,对其他兄弟战略区进行大规模的反攻和进攻就越有利。我们应该越觉得光荣。
  不要忘记,全国下的是一盘棋啊!”
  毛泽东十分关心敌人对大别山的围攻,发来指示说:“大别山根据地的确立和巩固,是中原根据地能否最后确立和巩固的关键,足以影响整个战局的发展。因此,南线三军必须内外线紧密配合。由大别山的刘邓野战军主力坚持现地斗争,由华东野战军和陈谢兵团向平汉、陇海线展开大规模的破击作战,寻机歼敌,调动和分散围攻大别山的敌人,直到彻底粉碎敌人的围攻为止。”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晋冀鲁豫根据地及时增调了第十、十二两个纵队到大别山来,还派第十一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护送来一批新战士和伤愈病痊归队的指战员,带来大批弹药、药品和银元,对粉碎国民党军的围攻,起了重大作用。11月27日,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李先念率第十二纵队到达大别山,与刘伯承、邓小平等会合。大家战地相逢,分外高兴。31日,王宏坤率第十纵队也来到了大别山。
  12月上旬,刘伯承、邓小平决定采取内线与外线配合的作战方针,迅速实施战略再展开,在大别山立足生根。以第十、十二纵队西越平汉路,分别向桐柏、江汉两地区展开。由刘伯承和张际春率野战军司令部后方指挥部、中原局和第一纵队北渡淮河,向淮西一线展开,扩大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担负外线作战任务。邓小平和李先念、李达则率野战军司令部前方指挥部和第二、三、六纵队留在大别山坚持内线作战。这个分工经过了一番争论,结果是邓小平的意见被采纳,主要理由是刘伯承年纪比他大一轮,身体又不太好,需要稍好一点的环境。
  分手的那天,邓小平冒着雨雪寒风给刘伯承送行。他们都不上马,并肩步行,一坡又一坡,一程又一程。尽管他们把分兵后可能遇到的问题都研究过,但都象有一肚子话要说。刘伯承担心,一旦敌人发现有部队转到外线去,邓小平身边的斗争形势会更加险恶,于是又一次提出坚决把警卫团给他留下,并叮嘱李达特别注意政委的安全。邓小平则要刘伯承保护“心灵的窗户”。晚上少用眼睛,并再三嘱咐管理处,无论如何要给刘伯承准备一盏美孚煤油灯。
  直到夜幕降临,两人才互相道别。刘伯承翻身上马,一面走,一面吩咐身边的随员们说:“如果我们北上受阻,不幸被敌人冲散,大家就原路向南集中,到文殊寺去找邓政委。”并特别嘱咐电台,要按时和邓政委联络。从此以后,他增加了每天早晨向警卫员问话的内容,第一句话必定是:“政委在什么位置?几时取得的联系?他周围的敌情如何?我军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刘伯承分兵北去,白崇禧摸不清虚实。为了阻止刘邓部队在淮北得到补充和发展,也为了乘机扩充他自己的地盘和势力,他采取围攻和追剿并举的方针,令整编第十一、十、八十五师向淮河跟追。
  12月13日,野司后方指挥部按照预定的行军路线,赶往光山县西南北向店宿营。
  这晚,天黑得如墨似漆,伸手难见五指。刘伯承到达北向店附近的何小寨时,已经是后半夜,村子内一片寂静。他询问了警戒布置和叮嘱尽快与第一纵队取得联系后,就放心地歇息下来。拂晓,突然接到报告,旁边村庄发现驻有敌人。参谋和警卫部队的领导顿时紧张起来,他们十分担心刘伯承和指挥部的安全。刘伯承问明敌人并未发现自己部队,让大家不要慌,有秩序地进行转移,并命令警卫员速去通知中原局机关和野战军司令部直属队。在刘伯承沉着的指挥下,指挥部等安全脱离了敌人,很快到达第一纵队第二十旅驻地。
  等到敌人发觉,已晚了一步。刘伯承命令第一纵队第一、二旅坚决阻击敌整编第十一师,第二十旅负责掩护指挥部等。激战一天,终于打退了国民党军的进攻。一场不预期的遭遇战顺利地结束了。
  事后,刘伯承诙谐地说:“我带着野战军直属队、中原局机关一大摊子转移,真好比是李逵背娘,这一回我差一点当了李逵,让老虎把娘吃掉。可要记取教训啊!”
  16日,刘伯承率指挥部和第一纵队冒雪渡过淮河。21日。刘伯承率指挥部移驻杨埠附近的韩老家,并下令在此休整一星期。司令部有位干部担心这里处于沙河与洪河、汝河之间,活动不便,不可久留。他找到刘伯承说:你一再强调背水作战,兵家所忌,这次为什么不怕背水了呢?刘伯承笑着告诉他,军事原则不能死套。我们现在已到淮北,这边的敌人是另一个系统的,我们住在敌人两不管的地方,很安全。
  留置大别山的主力,在邓小平、李先念等的领导下,结合军区部队和人民武装,采取敌向内,我向外,敌向外,我亦向外,将敌牵到外线,以小部牵制大敌,以大部消灭小敌的方针,适时地集中或分遣兵力,内外线密切配合,粉碎了白崇禧的残酷围攻。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共歼敌1。1万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