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伯承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7口人的生活重担落在母亲和年仅15岁的刘伯承身上。父亲留下的遗产,仅几间茅屋、十几亩塝田。就连买棺材的400铜板,还是向五伯父刘文吉借来的高利贷。
  父亲刚入殓不久,刻薄的五伯父就三番五次来讨债,想趁人之危吞并他们赖以活命的田地。一天清早,五伯父找赵家场有名的泼妇赵二娘来逼刘伯承还债。母亲抱着出生不久的弟弟,上前说好话求情。刘伯承抢上去说:“赵二娘,劳你的大驾,给我五伯父回个话。我刘明昭人穷骨头硬,欠他的钱,日后一定如数奉还,分文不会少。”停了一会,又说:“你晓得,先父与五伯父是同胞兄弟。如今先父尸骨未寒,他就再三再四逼债。谁不骂他绝情寡义、为富不仁!”赵二娘无言对答,只好悻悻地溜走。
  15岁的刘伯承象成年人一样,和母亲、姐姐一道,每日黎明即起,荷锄下地,在贫瘠而又缺水的田地里耕耘。一年到头,只能收四、五担毛谷。除去赋税,剩下的根本不够家人糊口,不得己,刘伯承又上山砍柴、割草,或是挑煤、打短工来补贴家用。就这样,长年是红苕杂粮,糠糠菜菜。一到春荒时节,便只好靠挖野菜、剥树皮,掺合红苕杂粮勉强度日,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面黄饥瘦的小弟妹们饿得哇哇直哭。看到这些,母亲的心如同针扎。
  好心的邻居见刘家日子艰难,来劝母亲把最小的两个细娃送人抚养。母亲思前想后,忍疼决定将小女怀珍和小儿明良送出去。刘伯承得知后,跪在母亲面前哀求:“娘,一家骨肉说什么也不能分离。我打短工、下煤窑再多挣一点,一定让弟弟妹妹活下去??”一番话说得全家人抱哭一团,母亲硬咽着说:“好,不送了,娘娃死活在一起。”
  从此以后,刘伯承给人打短工、干零活更勤了。有时挣几个铜板,有时换几升粮食。揽不到活儿的时候,就到十多里外的御河沟煤场去挑煤炭,担到赵家场街上叫卖。每到黄昏时,母亲和弟妹总是站在门前的黄槲树下,远远地等着刘伯承归来。他虽然疲惫不堪,浑身漆黑,但仍装作轻松的样子说:“没事儿,妈想宽些,苦日子总有个头。”全家人就这样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沦落到生活的底层,使刘伯承的思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过去,他有条件读书求学,有机会走一条个人飞黄腾达的道路;如今命运把他抛到了最贫贱的民众里面,他必须站在新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和人生。他切身体会到,千千万万穷苦农民耗尽血汗,难得一家温饱的辛酸,亲眼目睹了黑瘦佝背的挖煤汉子,天天提心吊胆地钻矿洞,有时钻进去就永远出不来的惨状。生路在哪里?希望在哪里?他的目光自然地转向了革命的风云。这时候,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全国各地开展革命活动,已经有了相当的声势。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接连不断的反清武装起义,震撼着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熊克武等人在川中组织领导的成都起义(1907年)、广安起义(1909年),引起了广泛的反响。革命者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敢于牺牲个人性命的大无畏精神,给刘伯承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影响。他越来越感到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现存制度格格不入;民众的利益与上层统治集团的巧取豪夺水火不容。不推翻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中华民族就没有光明,下层民众就不能抬头,自己也就没有出路。刘伯承朦胧地意识到,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埋葬帝制、富国强民的救世良方。
  当时的上海,是同盟会在国内活动的中心。刘伯承抱着对革命向往的心情和找职业的愿望,于1910年邀集了上高等小学堂时的两位同窗好友前往上海。他们茫然地在上海东撞西碰,既没有遇见革命党,更没有找到孙中山,连谋生的职业也没有着落,只好扫兴地返回故里。
  当年年底,刘伯承奉母亲之命与程宜芝结婚。这是一门早年订的娃娃亲。
  刘伯承虽一直心有不满,但在母亲的坚持下只得同意完婚。后因他在外从事革命活动,双方脱离了关系。 

 
第二章川中名将 
   
  第一节将校学堂的优等生
  191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骤变、激烈动荡的年代。清政府以实行铁道国有政策为名,向帝国主义拍卖粤汉、川汉等铁路的主权。这一卖国行径,立即引起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各阶层人民的一致反对。四川人民的保路斗争,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全省规模的群众性的大起义。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革命风潮席卷神州大地。整个四川也沸腾起来。吴玉章、龙剑鸣、王天杰等革命党人先后在荣县、内江起义。
  11月22日,革命党人张培爵、夏之时率领起义军胜利占领重庆,并建立了蜀军政府,通电全国宣布独立。11月27日,立宪党人在成都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不久,两个军政府协议合并,组成四川军政府。辛亥革命使刘伯承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渐渐感到,武力是一种神圣的力量,它能对抗旧的势力,摧毁旧的势力,挽救国家的危亡。于是决心到万县参加反对清政府的起义。
  母亲拉住他的手,难舍地说:“弟弟妹妹这样多,年纪又校你的娃儿也刚落地。你走了,家里怎么过啊?”刘伯承劝慰说:“妈,你别难过。与其守着穷家破舍过一辈子,不如出去闯一闯,或许是条出路。”
  乡间的亲朋好友也好言相劝,说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乡人李云伍鼓动他去学经商,试一试做买卖的“生财之道”,莫去闯那“刀丛火海”。
  对于这些劝说,刘伯承婉言谢却,慷慨激昂地说:“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他毅然剃掉了辫子,参加了反对清朝政府的学生军。就这样,青年时代的刘伯承,“怀着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改革的思想,投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①。
  声势浩大的反清斗争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终于被推翻,绵延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告结束。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独立后的各地民国政府纷纷广招兵员,开办军事学堂,以扩充革命势力。
  重庆蜀军政府开办了将校学堂(后改为将弁学堂),招收革命青年和有志之士入学。刘伯承以文武各科的优异成绩被录龋全学堂共有400多学生,分编4个队,刘伯承被编入第二队第一排第一班。
  将校学堂设在重庆市对面的嘉陵江以北。在学堂内,竖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告:东望幽燕,尚沦异域。
  以会甘陕,警报频来。
  得欲整我师旅,贵在将校得人。
  爰办将校学堂,以为异日北伐之需。
  将校学堂所设军事课程,大多是沿用日本陆军部颁发的“典范令”,即《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令》。还有初级战术和地形学等。
  刘伯承对军事学习十分刻苦,操练时一丝不苟。有时为熟练掌握一个动作,要反复练习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将校学堂的正规生活,使年轻的刘伯承开始养成谨严、周密、勇猛、稳健的性格。除学习本校课程外,他还广泛涉猎①朱德:《祝刘师长五十寿辰》(1942年12月16日)。
  古代的兵书,或找其他军校的教材对照参考,以充实自己。诸如《孙子》、《吴子》、《司马法》和《百战奇略》等著作,更是案头必备,许多章节出口能诵。
  在将校学堂,刘伯承是出类拔萃的军人。他不但学业优秀,军事技能出色,而且以举止端正、操守有持闻名全校。他烟酒不沾,牌赌不视,毫无恶习,被同学们称为军中“菩萨”。每月官饷所得,除了买书之外,全部寄给母亲,补贴家用。
  经过10个月左右的紧张训练,刘伯承在1912年底以各科目的优异成绩毕业,被分派到熊克武的部队当见习生。熊克武是四川著名的革命党人,同盟会的早期会员之一。辛亥革命后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委为蜀军总司令,很快招募到两个团的队伍。由于成都和重庆两个军政府合并为统一的四川军政府,原属两方的军队也统一编组为川军,共有五个师,熊克武所部为第五师。
  不久,刘伯承由见习生升任司务长、排长。他漫长的军旅生涯就是这样开始的。
  第二节手执青锋卫共和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窃国大盗袁世凯夺龋袁世凯任临时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