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罡鞴拇诱叨济挥蟹旁谘劾铮衔抢胝庋桓鍪康谋曜蓟固短丁F涫翟谡饫锼岢隼吹南晗傅牟煌谋曜迹馐强鬃佣砸桓龀墒斓脑谏缁嶂耙蹈谖簧嫌兴3械娜怂闹柿棵枋觥N颐抢此邓嫡飧鲎罡叩谋曜迹蝗杈母鲎郑颐窃傧胍幌肽歉鲎畹偷谋曜迹n硁然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要做到不辱君命是在变通中没有条件的把一件事情完成好,这需要调动我们多少人生的积累,这需要一个人有多大的勇气,智慧和仁义之心,其实这样一种不辱君命往往容易让我们想起来战国时候赵国的一个人,就是蔺相如。大家看《史记。廉蔺列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故事,蔺相如这个人无论是完璧归赵还是沔池会都做到了不辱君命,其实这是不容易的,当赵王得到价值连城和氏璧的时候,秦王想要夺这块壁,所以就告诉他说,哎呀,我给你十五座城池把这块壁给我们拿过来,我们看一看,赵王当时就知道说虎狼之秦,这块璧一旦进入将没有办法拿回来。蔺相如说,那这样,我们不去的话是自己理亏,我带着这块璧去如果不能换回城池,我的命和璧栓在一起,有我在就有这块璧在。去了,看到秦王很随便地在他的行宫里面设酒宴宴请他,然后旁边有大臣,有美人,大家嘻嘻哈哈在这儿很高兴,然后说拿过这块璧来我们看一看,看了以后指给大臣看,指给美人看,大家传着看,蔺相如一看就明白了,说这块玉在这里不受尊敬,就像赵国不受尊敬一样,要拿回来也是很难的事情,所以他就上去跟他说,唉,这个美玉是有瑕疵的,你给我我指给你看,秦王就把这块玉还到他手里。蔺相如拿到这块璧以后,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上冲冠,持璧而立跟秦王说,他说你在这样一个地方迎接这块玉,你知道我们来之前,焚香顶礼、斋戒十五天,以示对秦国的尊重。我奉玉而来,而你随便把这块玉传于大臣美人,这样的一个懈慢的态度就让我知道,你们是没有真正想要用城池相换的,那么现在好,如果你真要这块玉,你也要这样持戒焚香十五天,而且你先把城池划给我们,我才能够再把这玉给你,如果不然的话,我现在的人头和这块玉同时撞在金殿的大柱上。然后秦王就害怕了,说那好吧,赶紧按照他要的这个礼仪,但即使按照他的这个礼仪,蔺相如觉得他一定是不会真正完成他的诺言的,所以蔺相如决定连夜让他自己的家人带着这块美玉逃回了赵国,他自己留在这儿最后做一个交代,最后他跟秦王讲说我知道你没有真正给我们城池之心,这个完璧已经归赵了,已经回去了。其实这是他的不辱君命。沔池会也是一样。其实这样的故事在中国的仁人志士中,在古典记载的典籍中,不缺少这种例子,也就是说,在一个突变的情形下一个人怎么样能够有所担当,这其实是一个成熟的人在职业角色中所要得到的一种考评。其实这样的故事我们不一一地列举,回头看一看会发现,人怎么样可以变得无畏,可以变得淡定而不仓惶,这是需要每个人在心中找到一个符号的寄托,这个寄托不见得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个宏大理想,也不见得是大家都共同认可的说是一种权势,一种金钱,一种情感,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达芬奇密码,每一个人的生命链条中一定有他自己最在乎的东西,但凡找到这样一个寄托,会给你这一生找到一个依凭,会找到自己的一个内心根据地。
画外音:于丹教授认为,理想不一定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种权势或者金钱,而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在乎的东西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但是为什么人们总要追求一个理想,理想之道又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论语中说道有多么远的这种理想,其实它一切都在一个朴素的起点上。我们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也就是说,孔子经常所说的那种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一个人总在想着自己的衣食,这是不足以担当一个君子一个士的资格,中国的知识分子所要的并不是一种生活的奢侈,但他们一定要心灵悠游上的奢侈。所以有一次孔子要出远门,子欲居九夷,因为我们知道他要把他的美政理想布化天下,所以要去未发达地区。临走的时候,学生就劝他,曰,陋如之何,学生说,那么一个简陋的地方,破地方,你上那儿干吗去。那么孔子怎么回答,孔子淡淡的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那么这个何陋之有就流传下来,一直到唐代刘禹锡写了《陋室铭》,这是大家都熟悉的,那么《陋室铭》又怎么样形容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在这样短短一篇《陋室铭》里面,把古往今来的名士对于简易的朴素居住环境的这种判读全都呈现出来了,大家在一起谈论的是不是共同的志向和共同的寄托,如果大家能够在这样一种丝竹之间,在大家的交流里面可以有了那种心心相通,可以在你共同寄托的大事上有共同的理想,那么这种简陋,它就显得一点都不重要了。所以其实什么是真正的理想,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起点,给我们储备一点心灵快乐的资源,其实当我们回到论语,真正解读了侍坐篇,看到了吾与点也这句喟叹,知道了这样一位万世师表的圣人心中对于那种沐乎沂水,风乎舞亐,在暮春时节咏而归,快乐回来的生活方式心存向往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种阐述跟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共往来是如出一辙的,也就是说所有古圣先贤首先是站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了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才会有宏图大志,走到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我们都想要一生建立一个大的坐标,对于前方的远景让我们找到一个起点,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让我们从论语里面,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越这个千古的沧桑,在今天看一看他那种淡定的容颜,想一想他让我们去到自然中的这种鼓励,在我们每一天,真正忙碌的间隙里面哪怕说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不至于让自己象那样一个人格分裂的演员那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么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如果能够调整这样一套坐标系统,我想论语会从千古之前传递出来一种温柔的思想的力量,它传递出来一种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关照,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