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盗墓江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好,你叔叔我说错话了,你没跟咱们家大胡子处朋友,是他一厢情愿的。”一边说着,张义满又看向来张如铁,“我说侄子啊,你别没事老往娟子这边靠啊,人家脸皮薄。”
    “额,知道了!”张如铁耸耸肩,潘娟则是把头埋了下去。
    尴尬的劲头过去之后,潘娟捋了捋额前的刘海,开始风轻云淡地说起他所知道的湘西赶尸术来:
    赶尸的起源,民间有书记载:相传几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苗语:公公)蚩尤率兵在黄河边与敌对阵厮杀,直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后方撤退,士兵们把伤兵都抬走后,阿普蚩尤命令阿普军师把战死的弟兄送回故里。
    于是阿普军师装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样,站在战死的弟兄们的尸首中间,在一阵默念咒语、祷告神灵后,原本躺在地上的尸体一下子全都站了起来,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节”后面规规矩矩向南走。这便是赶尸的最早版本。
    清代中期,赶尸技术出现,是把客死四川的湖南移民的尸体运送回家乡。尸体在最开始的运送过程中,是走的水路,并不需要“赶”的。但三峡这一段,水流湍急,旋涡暗礁密布,船只往往沉没。古人又迷信,绝不愿意搭载死人走在险江之上,“赶尸”这个职业于是就产生了。
    传言抗战期间,重庆打铜街一个住家屋檐下,在门框上还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代办运尸还湘”。
    随着民智渐开,**的广泛使用排除了礁石,出现了现代公路和汽车,不信邪的汽船也开始搭载尸体。人们的乡土观念也淡化,入川的移民不再要求把尸体运回老家,赶尸这一行当也就没有了其存在的意义。
    其实在往上,清朝有“秋决”的惯例,各州府县衙门每年秋分时节都会奉刑部的批文处决死牢中的死囚。本地的死囚处决后自有其家属收尸埋葬,而欲将被处决的客籍死囚则需搬运回故里,通常一具尸首需要请四人抬运,花费较大,而请老司赶尸返乡则相对费用少,并且可以保证中途不腐不臭,因为被抬之尸一天以后就可能腐烂。
    赶尸其实是这样的,一般在秋决临刑的前一天,客籍死囚的亲属和同乡甚至是那些好做善事的善人,都会凑一些银子给他们请来的老司(惯例是各着青衣和红衣的两位),买好一应物品。行刑当天,老司和助手以及帮忙的人都要在法场外等候。午三刻,刀斧手手起刀落,死囚人头落地。
    一等到监斩官离开法场,红衣老司即行法事念咒语,助手帮忙将被斩的客籍死囚身首缝合在一起,再由青衣老司将辰砂(最好的朱砂)置于死者的脑门心、背膛心、胸膛心窝、左右手板心、脚掌心等七处,每处以一道神符压住,然后用五色布条绑紧。相传,此七处是七窍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
    之后,还要将一些朱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辰州符)堵紧。相传,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这样做可将其魂魄留在死者体内。
    最后,还要在死者颈项上敷满辰砂并贴上神符,用五色布条扎紧;再给死者戴上粽叶斗笠(封面而戴)。诸事办妥,红衣老司念毕咒语,大喝一声“起!”客籍死尸便会应声站起……
    赶尸的人是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这些披着黑色尸布的尸体前,有一个活人,当地人叫做“赶尸匠”。无论尸体数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赶。不管什么天气,都要穿着一双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长衫,腰间系一黑色腰带,头上戴一顶青布帽,手执铜锣,腰包藏着一包符。
    法师不在尸后,而在尸前带路,不打灯笼,因为他是一面敲打着手中的小阴锣,一面领着这群尸体往前走的,手中摇着一个摄魂铃,让夜行人避开,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若两个以上,赶尸匠就用草绳将尸体一个一个串起来,每隔七、八尺远一个,黑夜行走时,尸体头上戴上一个高筒毯帽,额上压着几张书着符的黄纸垂在脸上。
    赶尸途中有“死尸客店”,这种神秘莫测的“死尸客店”,只住死尸和赶尸匠,一般人是不住的。它的大门一年到头都开着。因为两扇大门板后面,是尸体停歇之处。
    赶尸匠赶着尸体,天亮前就达到“死尸店”,夜晚悄然离去。尸体都在门板后面整齐地倚墙而立。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在店里停上几天几夜。到目的地两三天前,事先通知死者家属,准备好衣衾棺材,等“死人”一到,立刻将寿衣帽寿鞋给死人穿戴齐备,装进寿木。这种入殓过程,全由“赶尸”者承担,绝对不允许旁人插手和旁观,正如出发时将尸体“扶出棺材”不允许窥视一样。说是在这些关键时刻,生人一接近尸体,便会有“惊尸”和“诈尸”的危险,而入殓过程,必须在三更半夜。
    一切安排就绪,就是说将死者装殓以后,丧家才去认领。棺盖一揭开,须眉毕现,果然是丧家亲人,象貌宛如昨日,却翘翘长眠在棺材里了,伤心惨目,摧人肺腑,顿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声。
    湘西赶尸有“三赶,三不赶”之说。
    三可赶
    凡被砍头的(须将其身首缝合在一起)、受绞刑的、站笼站死的这三种可以赶。
    传说因为他们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气,既思念家乡又惦念亲人。可用法术将其魂魄勾来,以符咒镇于各自尸体之内,再用法术驱赶他们爬山越岭,甚至上船过水地返回故里。
    三不赶
    凡病死的、投河吊颈自愿而亡的、雷打火烧肢体不全的这三种不能赶。
    其中病死的其魂魄已被阎王勾去,不能把他们的魂魄从鬼门关那里唤回来;
    而投河吊颈者的魂魄是“被替代”的缠去了,而且他们有可能正在交接,若把新魂魄招来,旧亡魂无以替代则会影响旧魂灵的投生;
    另外,因雷打而亡者,皆属罪孽深重之人,而大火烧死的往往皮肉不全,同样不能赶。
    ……
    潘娟前前后后把所熟知的湘西赶尸术全都讲述了一遍,像是在述说一段过去发生过的历史,又像是在解答自己湘西苗家一脉的特有手段。
    听到这里,张如铁虽然对湘西赶尸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不过对于仅仅一江之隔的黔东,同样的苗疆,而且苗族同胞更多,怎么就只擅长巫蛊,而没有赶尸一说了,奇了怪了。

第341章 咒语呢
    潘娟估计也是说累了,张如铁见她眼睛揉了揉,看似要打瞌睡的样子,忙把自己的疑惑问道:“按理说,我们那边的苗族同胞更多啊,怎么我们那就没有赶尸一说呢!不过,要说巫蛊,娟子,你那些巫蛊,估计还不及我们那几分之一吧!”
    总算是找到了刺激潘娟的办法,潘娟在听到这些之后,精神总算是从新抖擞了起来,骄傲的胸肌挺了一挺道:“那也得分哪种蛊,你要说金蚕蛊,银蚕蛊,肯定是你们那的厉害,不过要说是驯化五毒虫,留为己用,恐怕也只有我们湘西潘家一脉吧!
    苗族分为很多分支,算起来算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算得上是全华夏前几位的民族了。不过黔东市内,聚居的苗族同胞,估计也有近两百万了,在整个西南乃至全国也是聚居得最多的。
    在外界来看,苗族最主要分两种,一为生苗,说的是苗语,世代居住在苗族村落,古老苗寨里的,一般这些苗族同胞更趋向于传统,古老,巫蛊之术也是更甚。
    而另一个,则是熟苗,也就是在城镇居住的苗族,他们占了整个苗族的大多数,基本上地方上的士农工商,都有他们的足迹,差不多可以说是与汉族无异。
    当然,熟苗对于巫蛊之术多半也是一知半解,对于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也差不多忘记完了。
    张如铁的村子,其实就住在生苗与熟苗之间,所以多多少少也是了解的。听潘娟说到金蚕蛊,银蚕蛊,他也是打起哆嗦起来,以前从小到大,不知道听说过多少这种传闻,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对了,娟子,你刚才说你们那的赶尸匠,跟我堂叔应该也是同门不同宗吧,你看,你都说了这么多,我估计,我堂叔应该还行啊!”
    张如铁说着顺势看向了张义满,张义满也正在回味着刚刚潘娟所说的这一切。
    “其实吧,我忘了说一件事了,我听我爷爷他们说,赶尸匠虽然说也是道士,但跟你们这个茅山派还真不太一样,因为有的就是本地农民的副业、闲差,也不用太多讲究。
    但是,有几样东西,是要特别注意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