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瑁┧瓢慈辗仲憾热罩妫咳攵觯诩蟪旨遥灾植耸撸妥髯郧浚芑崽畋ザ亲拥摹:稳瞻崛搿崾险敫盖自袢赵缍ǎ缜氡雠笾拢苄胱鲆恍┳急浮!
苏轼稍作沉吟,作出决定:
“用两天时间准备,七月十八日搬入,了却这桩心事吧。”
蓦然一阵哭泣声传来,打断了苏轼的话语,他停步倾听,举目四寻,哭声乃由不远处一所词堂传出,其声甚哀。苏轼吁叹:
“何悲切如此!此哭声有割爱触心之沉痛,伯达,我不能听而不闻啊。”
苏迈知父亲闻民哀已不能自己,急忙扶着父亲走向祠堂,叩门而入,果见祠堂前廊里有一老妪坐于一盏油灯下掩面哭泣。其妪七十多岁,衣着颇整洁,发丝稍呈散乱,神情憔悴,形影孤零,四周堆着杂乱的桌椅、床榻、箱柜,身边堆着杂乱的被褥、纱帐、包裹,其状颇为凄凉。苏迈上前揖礼询问:
“老婆婆何哀伤如此?”
老妪一惊,双手移落,满面泪水,突见两个陌生人站在面前,神态慈和而执礼甚恭,心头一热,竟大放悲声,痛哭起来,苏轼移步向前,出语宽慰:
“哀声凄绝,闻者泪下,你我虽不相识,人心同理,老妪莫非有碎心断肠之悲痛耶?”
老妪咽泣而诉:
“老妇年已七十三岁,家道衰微,生莫如死。家有一屋,相传百年,生子不肖,举屋售人,我已是无家可归了”
苏轼心头一震:我购得之屋,莫非此姬之屋耶?天下有这样蹊跷之事吗?他转眸向苏迈望去。
苏迈脸上亦呈狐疑之色,急忙踞就于老姐面前:
“请老婆婆详述其事。”
老娘止泣谈起:
“老妇四十岁始得一子,十分钟爱。件子三岁,其父病亡,我寡居而娇养,谁知娇养成患,子长成人,嗜赌成性,赌掉田亩,赌尽家业,前日又赌欠债务五百缗,儿媳带孙出走娘家,落得家破人散。赌债相逼,甚于索命,只能以出卖庭院屋宇还债。昨日契约已成,今日已别旧居而迁至祠堂。羞见祖宗,羞见族人,羞于苟且于世啊。”
苏轼一时怆然:
“老妪旧居坐落何处?”
“此城东门之外。”
“老妪之家可为裴姓?”
老妪惘然点头。
“老妪之子是裴人俊吗?”
老妪瞠目:
“先生何以知晓?”
“他现时人在哪里?”
老妪惊诧:
“你”
“我要见他!”
老妪惊骇,神情失色:
难道,难道他也欠了先生的银两?”
苏轼拱手为礼:
“老妪鉴谅。妪之旧居,乃我所买。妪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老妪木呆,周身颤抖站起,“扑咚”一声跪倒在苏轼面前,放声痛哭而致谢:
“感先生大德啊”
苏轼垂泪,急忙俯身搀扶老妪。突然,祠堂祭殿大门敞开,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由殿内嚎啕奔出,跪倒在老妪身边,双手抱住老妪哭诉:
“母亲,儿已遵母命在祖宗灵牌前自罚忏悔,自知其错了。先生还屋之事,断不可接受。”
老妪双手颤抖,抓住儿子的衣襟喊着:
“这,这是为何啊?”
“母亲,卖屋所得之五百缗钱,我已交给债主了。”
老姬神情颓然,双手垂落,瘫软在地,痴呆地望着苏轼喃喃而语:
“先生是好人,我领情了。‘裴氏宅’换了一位好心的主人,比住着一个败家子强多了。先生,庭院里那片翠竹,是先夫生前喜爱之物,你千万别毁了它”
苏轼再也忍不住心中的酸楚:
“迈儿,‘契约’带在身上吗?”
苏迈已猜知父亲的心思,急忙从怀中拿出购屋“契约”奉上。
苏轼接过“契约”示于老妪:
“这是‘契约’,现时作废了,你带着儿子搬回你的‘裴氏宅’吧!”
老妪懵了,一时不知所措。
苏轼当着老妪的面,用灯火点燃‘契约’,火焰升腾着,纸灰飞舞着,老妪泪眼濛濛望着火焰发呆,裴人俊跪在苏轼的面前叩头作谢:
“先生,我欠你的五百缗钱,我会”
苏轼笑着说:
“不必说了,那五百缗钱,我献给了一位人子之母,一位含辛茹苦、寡居三十年抚养儿子成人的母亲!”
老妪的泪水默默地流着。
苏轼烧尽手中的“契约”,与苏迈走出祀堂。老妪呆呆地望苏轼父子身影消失,突然恍悟了:
“一个好人,我忘了问他的名字,我忘了问他的名字啊!”她急忙爬起,脚步踉跄地向门外追去,她的儿子裴人俊在门口扶住了她,望着月色中漫步而行苏轼说:
“母亲,他就是苏轼,大诗人苏子瞻啊”
老娘哭了:
“苏子瞻,不是被朝廷流放到天边去了吗?也是一个遭罪受苦的人,终算回来了”
苏轼从祠堂回到钱济明府邸,突然冷热煎熬,跌倒在床榻上,他从儋州北返途中染上的“热毒”之病又发作了。半个月后,在钱济明和邵民瞻的帮助下,他举家搬进了一座借租的狭小院落——“孙氏宅”。
苏轼豁达镇定地走着他坎坷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
七月十八日,苏轼的病情突然加重,竟至卧床不起,身软乏力,进食腹胀,夜不能寐,齿间出血,儿子们延医治疗,朋友钱济明送来人参、茯苓等补药熬粥服饮,病情仍不见好转,而且体弱更甚,出现胸堵头晕之状,连在床上翻身也困难了。苏轼由于连年流离颠沛,自病自医,已初知医理医术,似乎已知自己之大限将至,便不再寄希望于药物,而是冷静地检讨自己可哀可悲的一生:
“生于斯世六十六年,步入仕宦之途四十五年,‘仕宦之途’是怎样度过的啊?居父母之丧六年,遭贬流离二十八年,供职凤翔府四年,居于朝廷只有七年时间!由于自己不变不移的‘政见’和‘口无遮拦’的狂狷,酿成了东飘西荡的悲哀。在‘熙宁’不容于‘熙宁’,在‘元祐’不容于‘元祐’,在‘元丰’不容于‘元丰’,在‘元符’不容于‘元符’。自己之处于世,犹如人们手中牵线放飞的风筝,飘忽岁月,沉浮无定,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英州、惠州、琼州、儋州,筋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其志何伸?其道何达?满头白发,一事无成,此生碌碌而可哀可悲。上苍何薄苏轼如此?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是人生的奇遇,是自己的偏得,不可怨天,不可尤人,如若没有这二十八年的南北飘泊、西东流离,何以得有‘行万里路’的机缘?如何能享有‘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院乞儿’的任性豁达?流光省人,当以老子所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自嘲自慰自己疚歉悲哀的一生了
“歉疚终是不可自嘲的。自己也曾任大理寺丞、中丞、开封府推官、礼部侍郎、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侍读、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之职,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及现今皇帝四朝,‘涤荡振刷以除积贫积弱’之志仍沸腾于胸,然江河日下,一切都无话说了。不再听见九天上的雷鸣,不再看见田野里的生机,就连朝廷里惊扰民心、愈演愈烈的政论纷争也现得越来越卑下了。‘熙宁之争’,旨在富民强兵,中兴社稷,虽争得电闪雷鸣,但光明磊落,相撞生辉,你可以不赞同介甫的‘躁进急行’,但你不能不承认那是一副救世药方。你可以反对司马君实的‘缓进求实’,但你不能不承认那也是一种治国之策。胜者足以骄傲,败者亦足自豪,此介甫之‘死而无憾’和君实之‘老而弥坚’,堂堂正正啊!可‘元祐之争’,以‘是否全部罢废新法’为旨,似乎在寻求一种感情的补偿,如果说司马君实执权十八个月的‘革故’纷争,还带有医民伤痕、抚民怨恨之意,那么,司马君实病逝后的‘鼎新’纷争,只能是妇姑勃谿了。胜者于国何益?败者于国何损?什么‘朔党’、‘洛党’、‘蜀党’,什么‘帝党’、‘后党’,都不过是一群势利政客和一群糊涂文人的自我逞能、沐猴而王罢了。太皇太后仙逝,皇帝赵煦亲政执权,‘后党’败北,‘帝党’获胜,先改元‘绍圣’,再改元‘元符’。‘绍圣、元符之争’,更是一场良莠不分的扫荡,连‘妇姑勃谿’都不如,其旨全在报复,而且不留余地:追贬死者司马光、吕公著,落职贬逐中枢重臣范纯仁、文彦博、韩维、吕大防、刘挚、苏辙、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