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乃臻蠲氐匾恍Γ瞪碜叩剿臻蓍角埃谒臻钠ü缮咸吡艘唤牛坪跸胍敌┦裁础5臻孟闾穑圆患眩皇欠艘幌律碜樱执蚱瘅础P吕吹淖锓肝⑿σ⊥罚氏掠吭谧毂叩幕坝铮觳阶叱隽死蚊拧
苏轼做梦也不会想到,与他同室一夜的“罪犯”,原是皇上赵顼亲自派来暗中查访的小黄门。
篇二十
汴京·延和殿
“乌台诗案”在皇帝赵顼新的需要中了结了·苏轼走出监狱,在歌伎的梅花棚里,“无可救药”地依然唱着他心中的歌·
黎明时分落下了一场寒霜,大地一层霜白。冬天的寒意,笼罩着大宋京都的清晨。
皇帝赵顼因苏轼一案的困扰,夜不能寐,今日起床,已是辰时。早餐之后,他坐在福宁殿御堂里的一盆炭火旁,拥着裘袍,品着热茶,阅览着御史台监狱狱吏连夜上呈的苏轼遗给弟弟苏辙的两首诗作,听了小黄门关于苏轼在狱中一夜举止的禀报,心底一松,口中吐出一声喟叹:
“苏轼终不欺朕,看来还是有忠耿之心的”
他欣赏苏轼这两首诗中的开头两句:“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这不是在乞求朕的恩赦吗?这不是在忏悔自己的罪过吗?
他叹服小黄门禀报中所说的“苏轼鼾声如雷”。在身陷监牢、负咎顶罪、剖心露胆,连续两个月“自注《钱塘集》罪思”刚刚搁笔之后,在自度必死的悲哀中,竟能酣然入睡,而且鼾声如雷,真是不可思议!苏轼如此,可见其心底纯净、胸怀坦荡、灵魂高洁,足以消除朕心中的疑虑。苏轼诗赋文字谤世有罪,但心中无鬼,朕终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以律行刑。
苏轼一案的成立,是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忠君之心的表现,是朕同意的,只是举事焦躁,牵扯过多,而且触及皇室后宫,引起了朝野的惶恐和不满,导致了今日纷乱的局面,反而提高了苏囗的身价,扬张了苏轼的声名,使苏轼成了体现朝野人心的人物。苏轼的才华横溢、诗文影响、领袖文坛也确实具有质孚众望的资格。朕既不能背离民心以诛罚之,则当顺应民心以利用之,朝政上的事情原本需要“纵横捭阖”。“纵横”乃刚柔之术,“捭阖”乃阴阳之道。该是运用苏轼的这两首诗文平息京都人心的浮动、朝廷重臣的对立、两宫皇太后的不满和天下文人人人自危的时候了。
“纵横捭阖”,皇帝赵顼立即密封了苏轼《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首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的诗作,并派亲信宦侍梁惟简呈送庆寿宫里重病卧床的太皇太后。
年已六十四岁的太皇太后,自从五年前皇室那场纷争爆发之后,便很少对朝政发表议论,即使在嘻嘻哈哈的谈笑中,也不再寓政于乐了。老而讨嫌,似乎是人间铁定习俗,再孝顺的儿女,也讨厌老人絮絮叨叨的啰嗦,尽管这个“啰嗦”全是处世做人的真理。在这五年来自制自忍的寂寞中,她的身体急剧地衰弱了,隔三差五的小病小灾,也在浸蚀着那颗慧敏机智的老辣之心,凡事也就睁着一只眼睛、闭着一只眼睛地放过了。苏轼一案的出现,却使她不安。疯狂株连,使她震惊。对驸马府的抄查,使她愤怒。文字成狱,与秦之“焚书坑儒”何异?一个帝王若惧怕诗赋文字的讥讽,这个朝代也就开始衰微了。特别是满城艺伎、黎庶歌唱苏轼诗词的声浪澎湃,逾月不停,日趋高涨,使她内心惊悸;朝廷百官的分派对立,宰执重臣的形成水火,使她寝食不安。
她联想这五年多来朝廷接连出现的“吕嘉问市易违法案”、“曾布沮害市易案”、“李逢、刘育谋反案”、“吕惠卿华亭弄权奸利案”、“王雱弄权蒙混案”、“王安石蔽上欺君案”隐隐约约地感到,“变法”十二年来,从司马光、苏轼离开朝廷之后,这些层出不穷的案件和纷争,似乎早已离开了“变法”的正道,蜕变为权力的争夺了。现时,宰执重臣们虽然都在高喊“变法”,但实际上却是借“变法”之名而阴行其私,还有谁能像王安石、司马光、苏轼那样认真地为“变法”的成败而严肃地进行争论呢?然孙子赵顼现已三十二岁,当皇帝已经十二年,早已过了“耳提面命”的岁月,提醒不得,指点不得。忧郁使病情恶化,她终于病倒在床榻,再也挣扎不起来了。
但她尚清醒。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大宋江山的安危,赵氏社稷的命运,都操在皇帝一人之手。她赞同御史台官员们“强化皇权”的努力,权力的集中是医治纷乱和分裂的有效药方。但权力的集中也会造成万马沉暗的死寂,也会导致奸人谗人的诞生。这个局面终于悲哀地出现了。她了解自己这个孙子,有中兴大宋之志,无中兴大宋之智;有开拓创新之心,无驾驭风云之胆;有容人纳谏之量,无识能任贤之明;有负重耐劳之魄,无高瞻远瞩之魂。守成尚可,创业难啊!园圃里养大的花木,毕竟不是凌云斗风的松柏。岐王颢呢?嘉王君页呢?同样的柔草,只怕连“守成”二字也做不到啊!
在这场因苏轼一案引起的对立纷争中,皇室后宫的卷入,将会带来不可收拾的恶果,不仅会使心存猜疑的孙子依从于御史台李定等人的摆布,而且会使皇室遭受猜疑的王公近臣陷于苏轼一案的株连追究之中。自己一旦撒手离去,鲜血就会飞溅在皇室。历朝历代帝王之家的骨肉相残、箕豆相煎,不都是由猜疑而引发的吗?
其实,太皇太后处事应变的方略是深谋远虑的。皇太后向她谈论皇上的“不聪不明”,她沉默摇头,并劝慰皇太后“莫预朝政”;岐王颢、嘉王君页向她禀奏皇上的“文字成狱”,她厉声制止,并叱令皇室王公“勿躁勿言”;贤惠公主向她哭诉皇上的“不友不思”,她只是与孙女相抱而泣,殷殷叮咛孙女“内外有别,上下有别”。她用皇室后宫的“沉默”,避免了事态的扩大,并用这种“沉默”向当皇上的孙子施加压力,等待着赵顼自己的觉醒。
两个月来,她寝食不安,在病情日益加重中苦苦地等待着。
十月二十四日入夜,太皇太后,终于等来了福宁殿送至的苏轼《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首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的诗作。她秉烛倚枕,读着、想着、谋划着:
“这是苏轼的‘绝笔诗’啊,发自肺腑,毫无雕琢,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不论苏轼的政见是否正确,这真挚的君臣之情、兄弟之情、夫妻之情、对待黎民百姓之情,感人泪下啊!
“想来,那个侮辱斯文的‘自注’已经完成,案情已到判决苏轼生死的时候了。可怜的苏子瞻已经泯灭了生的希望,在绝望中吟出了告别人世、告别亲人、选定墓地的遗嘱。才士失命,诗人断头,大宋开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用刑律之剑杀害一个因诗赋文字获罪的臣子,奇耻大辱啊!历史悠悠,如何向后人解说这一荒唐事件呢?
“这两首诗由福宁殿密封转送而来,也许是表达一种隐晦的讯息?是官家借苏轼的诗作暗示苏轼即将断头的丧音呢?还是暗示官家对苏轼一案的收帆转舵呢?官家当了几年皇帝,竟然向自己的老祖母耍起‘藏而不露’的把戏来了。全城黎庶唱苏轼,民心难违!朝廷百官谈苏轼,皇帝不好当!苍天有眼,轮到一个形将入土的老婆子为大宋朝廷做最后一件功德事了。”太皇太后推枕挣扎,意欲坐起,力衰而未果,长吁一声,吩咐床榻前的宫女:
“传告崇庆宫、福宁殿、骆马府、岐王府、嘉王府,就说我病情转危了!”
宫女惶恐地愣住了。
太皇太后惨然一笑,有气无力地说:
“傻丫头,你怕什么,我一天半会儿还咽不了这口气”
午后末时,皇太后、皇帝赵顼、皇后、贤惠公主、岐王颢、嘉王君页都惊慌地来到庆寿宫。
皇太后和岐王颢、嘉王君页是每天晨昏都来看望的,他们对太皇太后病情发展的一波一浪都刻在心里,早就担心这么一天的到来,现时望着病人并非危急,以为是回光返照的一种病象。
皇帝赵顼和皇后已有三天没有亲自进入庆寿宫请安,乍一见面,则是心神颤栗,跪倒在病榻前怀疚请罪。皇帝赵顼的心绪一下子乱了:是自己密封送来的苏轼诗作引起“病危”的出现?还是老祖母病危已无力再看苏轼的诗作?他仆伏在病榻前轻声呼唤着老祖母。
贤惠公主已有五天没来请安,苏轼一案的牵扯,使她不敢贸然进宫,怕再引起皇上的猜疑。此刻看到老祖母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