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涞墓伺文瘢治馔疟╈逯旧狭艘徊愠林氐目植馈<嗬挝蓍芟路缍岸5薄钡耐迳Ог乖沟胤沙龈咔剑拐馓踅窒锍淙艘醭琉诓稳酥小
  苏轼被关押在墙垣中央一座隔绝四邻的牢房里。这间牢房,坚壁如井,阴暗潮湿,铁窗尺许,牢门两重。清晨,阳光从洞窗射入,在昏暗的牢房上空,斜拉起一束亮光,如利剑,如白素,如飘入的一片白幡,它显示着昼夜的更迭,也给人以死亡临近的联想。牢房一角,是一片无床草榻,供苏轼席地而卧。因床高三尺,可借以悬梁自尽,故撤而不设。铁窗之下,特为苏轼增添了两件“奢侈”之物——一盏油灯,昼夜不熄;一张矮几,可供写字。苏轼以诗赋文字犯罪,自然要以文字招供。
  看守苏轼牢房的狱卒名叫梁成,年约四十岁,性情和善,木讷寡言,没有一般狱卒那种刁怪和凶狠。也许苏轼案情的特殊引起了他的同情,也许苏轼文人的随和引起了他的好感,也许他负有特殊的使命,每天定时地为苏轼送水解渴。端水洗漱,并取送苏迈进来的饭食竹篮。在面对苏轼的时候,他总是唉出一声悠长的叹息,便不再开口。
  “幽幽百尺井”的狭窄监牢,用隔绝狱外一切讯息的寂寞,折磨着才华横溢、恃才傲物的苏轼。他不知道京都瓦肆艺伎们为营救他而掀起的演唱浪潮,正在震动着朝廷;他不知道弟弟苏辙为营救他已上表皇上,乞以自身官职,为他赎罪,并已把他的家眷由湖州接到应天府;他不知道吴充、冯京、章惇、王安礼、范镇、张方平等人为营救他而上疏抗争;他更不知道王安石已从千里之外的江宁,把营救他的“奏表”送进了福宁殿。儿子苏迈是每天三次送膳进狱,但都被狱吏禁步于牢房之外,既看不见儿子的形影,又听不到儿子的声音,自然更不会有狱外的消息传入。他惦念着狱外被此案累及的朋友们,他惦念着京都西冈父亲留下的老屋和留守老屋的老仆,他惦念着十年离别、十年挂牵的歌伎琵琶、胡琴、倩楚、丽玉等人,他惦念着京都熟悉的一切。可他如今能够得到的,只是竹篮里无言的菜蔬饭食。四壁无言,草榻无言,油灯、矮几无言。寂寞凝滞着他天马行空的才思,冰冻着他豪爽奔放的热情,在累日累夜的孤独中,咀嚼着离开人群、失去自由的苦涩,他憋得快要发疯了。
  “举止触死壁”的阴森监牢,熬煞人类尊严的狱俗狱规,已使苏轼须发疯长而散乱、衣裳褴褛而污浊。御史台大人们的顺蔓摸瓜、诗文株连,三十九个朋友的文字成党,已使他精神溃散,心力大亏。勒令他“自注《钱塘集》罪思”的用心阴毒,更使他心慌意乱、手脚无措。天日昭昭啊!这一切也许都是命定的,诗词原本就是引人联想、引人猜度的任意物,仁者可以见仁,智者可以见智,强人可以寻得杀人放火,执权者自然可以觅得“讥讽谩上”。诗赋往还,原是诗人、词家之间的常事、趣事,但在御史台大人们的眼睛里,却成了鬼事妖行。苏轼顿足叫苦、仰首而叹,对生的欲念似乎已经淡漠,对死的恐惧似乎已经消失,对仕宦人生的向往已经完全泯灭,在咨嗟怨愤的躯壳里,似乎只留有一颗钟情于诗的灵魂,寻求着超越痛苦的另一种人生境界
  “苦泪渍纸笔”,他跪地屈身于矮几前,守着一盏如豆的灯光,面对《钱塘集》,“剖心露胆”地“自注”着“罪思”,并在这种文字中完成着灵魂新的飞跃。
  他知道,御史台大人们这“自注”的招数,是一个居心毒恶的阴谋,是一个陷阱。自注《钱塘集》的一笔一墨、深浅正误,都是逃不出御史台大人们设置的罗网的:白纸黑字的辩解抗争,可以构成“抗拒”之罪;“诚恐诚惶”,可以构成“慢上”之罪;一时不慎,可以构成“死而不悔”之罪;遗忘疏漏,可以构成“避重就轻”之罪;如实招供,也可以构成“借机反攻”之罪。唉,仕宦人生原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会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业,却被官场上的诡诈、残忍、利欲、权势腐蚀得变形、变质,变得谎谬、冷酷了。”
  他知道,“自注”就是自筑断头台,就是自掘葬身墓。但他不愿逃避、躲闪,更不愿矫作辩解、借词推托。“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诗词出于自己之口,落纸于自己之笔,是自己灵魂的袒露,是美是丑?是对是错?是真是假?是功是过?都留给久远的未来,留给未来一个赤条条不带一丝掩饰的“新我”。其实,又何必寄托“新我”呢?当虫食风化了这七尺皮囊之后,真正能够留下的,也许只有这《钱塘集》中一颗飘缈的诗魂了。感谢御史台大人们阴曲莫测的用心,恩赐苏轼以机缘,为这颗飘缈的诗魂更确定地打下苏轼的印记。
  无疑“自注”完成之时,就是自己生命了结之日。他不愿拖延时日,给仇者以谈笑之话柄,使亲者延长痛苦的折磨,更不愿混淆是非,作贱自己,给后人留下一笔糊涂帐。
  他在自注“罪思”中,用“史笔”作释,在一部《钱塘集》的字里行间、眉头页脚,用清秀的蝇头小楷写下了每首“讥讽朝政”之作的写作时间、地点,抨击事物、寓意情怀、灵感希冀等详尽文字。
  他在自注“罪思”中,明确阐述了自己的政见,并对别人的政见作了自认为公正的阐述,清清爽爽,毫不含糊。
  他在自注“罪思”中,对自己讥讽朝政不实不妥之处,明确地进行了自我匡正,也继续抨击别人政见实施中的不妥不实。
  他在自注“罪思”中,”更加激越地为民间的疾苦呐喊,并仍在讥喻某些“新政”。
  当然,他在自注“罪思”中,也继续向他的皇帝袒露着忠耿的心迹,吐露着屈原那种“怨愤而不愿他去”的情怀。
  十月二十三日,苏轼入狱已六十五天。
  这天午后,苏轼跪于矮几前,正在自注《钱塘集》中的最后一首诗作,监牢的门“啷当”一声打开,一个罪犯被狱卒梁成带入牢房。苏轼抬头一看,这个罪犯年约三十岁,面目清秀,举止文雅,虽衣着不整,蓬头垢面,神态中却带有几分矜持。苏轼正欲起身迎接,打个招呼,罪犯却把头一摆,把腋下夹带的一卷被褥铺在牢房一角,纳头躺倒,闭目箝口地歇息了。
  狱卒梁成似乎要排除苏轼心中的狐疑,哀叹一声,喃喃叨咕:
  “牢里都住满了人,先在这里住下吧!能到这里来的人,案情不轻啊”说着,梁成锁上了牢门离开了。
  苏轼望着同室的囚人,心里骤然浮起一种同病相怜之感,由衷地想和新来的囚人说说话、解解闷。但对方毫无理睬之意。苏轼吁叹一声,回过头来,专意进行“自注”。
  当苏轼埋头矮几写字的时候,罪犯慢慢地睁开眼睛,偷偷地注视着他。
  入夜了。苏轼完成了《钱塘集》“罪思”自注,完成了走上断头台前的“画押”,并交给狱卒梁成转交狱吏,由狱吏而转呈御吏台。他感到躯体上的轻松和心底的解脱,便一头躺倒在草榻之上,舒展着久屈而酸疼的腰身。
  苏迈送来的饭食竹篮,由狱卒梁成送进牢房。梁成自言自语:
  “心神感应,父子连心啊”
  苏轼从草榻上坐起,不解地望着梁成。
  “先生今晚注书完毕,孝顺的儿子就给先生送来了好的吃食。可见人间万事都在冥冥中安排好了”说着,把饭食竹篮放在苏轼的草榻前。
  苏轼以微微一笑作答。他伸手打开竹篮,大惊失色:鱼!一条红烧鲤鱼!他禁不住面色苍白,双目发呆,神情怆然:
  “这,这真是‘心神感应’吗”
  狱卒梁成不解,惊诧地愣住了。
  新来的罪犯在牢房一角,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
  苏轼被捕入狱,自度必死,遂与儿子苏迈相约:平时送膳,菜肉即可,一旦定为死罪,则送鱼以告知。今日苏迈要去驸马王诜府邸探听消息,晚饭托歌伎琵琶送食。琵琶知苏轼喜食鱼,又不知苏轼父子暗中有约,特意买得活鱼一条,并亲手制做,以飨苏轼。谁知,一条红烧鲤鱼,把苏轼已超越痛苦的灵魂又惊吓了一下。
  仅仅是惊吓了一下。六十五天的牢狱已冶炼了苏轼面对死亡的胆量,《钱塘集》自注已道尽了苏轼想说的话语,也许对“这么一天”的到来,苏轼早就有所准备,也许历朝历代忠贞谏臣为“谏”而死的壮烈此刻产生了效力,也许屈原沉江的千古不朽成了他此刻的向往,他表现出了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