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下圣坛的诸葛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渐不克终的君臣关系
  陆逊之所以在三国纷争中建立如此卓越的功勋,除了他个人具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外,同吴主孙权对他的极度信任,委以军国重任是分不开的。夷陵之战时,陆逊虽已崭露头角,但毕竟资望甚浅,而其对手又是久经沙场,被曹操目为“天下英雄”的刘备。孙吴重将、旧臣、贵戚对陆逊这个年轻书生的能力皆表示怀疑,甚至不服从陆逊的指挥。在大敌当前的关键时刻,陆逊正是在孙权的全力支持下才得以大破蜀军,取得辉煌胜利。
  刘备死后,诸葛亮秉政,吴、蜀之间的联盟虽然重新恢复,然而双方皆有猜忌、防范之心,故对两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十分重视。孙权将吴国的外交大权托付陆逊,凡“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同上……孙权甚至把自己吴王的大印都放到陆逊那里,大小事情,是否可行,都要听取陆逊的意见,然后才能决定。这种君臣同心、肝胆相照的关系比之蜀汉刘、葛的“鱼水”之情毫不逊色。
  黄武七年,曹休以十万大军大举攻吴,司马懿亦率军自汉水而下。形势十分严重。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三军。陆逊这次挂帅出征,仪礼规格之高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陆机为逊铭曰:”魏大司马曹休侵我北鄙,乃假公黄钺、统御六师及中军禁卫而摄行王事,主上执鞭,百司屈膝。‘吴录曰:假逊黄钺,吴王亲执鞭以见之。“《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注。黄钺在商周时为天子所专用,周武王伐纣时曾用黄钺,《尚书·牧誓》云:”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可见,陆逊此时已享受了超乎人臣的礼遇。
  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而以逊为上大将军,汉代将军中地位最高的是大将军。《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文献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孙权所置的“上大将军”之职并非汉制,而是其独创。“吴于大将军之上复置上大将军。”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一,胡三省注。这是为了表彰陆逊的功绩,进一步提高他的官职而新设的。后世亦有相似之例,如唐高祖李渊因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殊功,故封其为“天策上将”。
  孙权虽建都建业,但武昌位居长江上游,军事地位极其重要。故孙权将太子孙登、诸皇子及尚书等官员留在武昌,实际上是以武昌为其陪都。陆逊辅佐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吴国阃之外的军国大事,实际上都由陆逊裁决,其职责极为重大。顾雍死后,陆逊又代其为丞相。为了显示拜相之事兹关重大,孙权还派专人自建业将丞相印绶送至武昌陆逊处。陆逊任相后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孙权命他“内外之任,君实兼之,总司三事,以训群僚”,而且原来的“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同上。一般而言,位居丞相者,皆在中央朝廷任其职,且不主管军队。然而陆逊此时身在武昌,统率吴国上游大军,军职之外再兼任丞相,这是颇为罕见的。三国时期,唯有诸葛亮才能如此。然葛氏受先主托孤之重任,加之后主刘禅昏庸暗弱,无力主政。而孙权实为东吴开国之君,一代雄略之主,其能赋予陆逊如此之重任,这在三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陆逊最后的结局是不幸的,诚如有的学者所言,陆逊是被孙权逼死的。然而个中之因仍然值得探究。关于孙权逼死陆逊的原因,学者大致有这样几种看法。其一,“孙权之所以逼死陆逊,决不只是因陆逊维护太子的问题,主要症结在于权认为逊对其统治已构成威胁”。马植杰:《三国史》,153页,人民出版社,1993。其二,孙权情愿依靠、重用毫无根基的淮泗集团,而不愿让世代根植江南的吴地大姓的势力过于膨胀,陆逊是江东大族的主要代表,故孙权必欲剪除之。其三,陆逊深受儒家文化熏染,其政治思想与主张法治的孙权存在严重的差异。
  对上述看法,笔者皆不敢苟同。《世说新语·赏誉》载:“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陆逊传》中陈寿赞云:“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由此可见,三国时期陆氏家族的“忠”是著称于天下,传为美谈的。孙权“任才尚计”《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有知人之明,他怎么可能怀疑“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三国志》卷五十九《孙登传》。的陆逊对“其统治已构成威胁”呢?至于孙权晚年欲重用淮泗集团,打击江东大族,其理由亦不充分。淮泗集团的首脑人物为张昭,张昭为江东元老大臣,孙策临终时将其弟孙权托孤于张昭。然而孙权建立东吴政权时,“当置丞相”,朝臣商议,皆认为非张昭莫属。孙权却说:“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结果任命孙邵为相。“后孙邵卒,百僚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三国志》卷五十二《张昭传》。孙权死活不肯用张昭为相,岂能证明他欲重用淮泗集团?其实,孙权用人同曹操基本相似,执行的是”唯才是举“的方针,而并无明显的地域倾向。
  所谓陆逊代表的是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儒家文化,而孙权推崇的是法术专制之道,故二人发生冲突,亦颇牵强。陆逊是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孙权誉为“有超世之功,怀文武之才”,其治国用兵之道乃法儒二家兼而有之,岂是寻章摘句、舞文弄墨的寻常儒生可比。
  那么,陆逊真正的死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陆逊参与了“二宫之争”。孙权太子孙登死后,孙和继为储贰,然而孙权又十分宠爱其四子鲁王孙霸,鲁王礼秩等待遇与太子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这就造成了孙霸夺嫡的可能。作为上大将军兼丞相的陆逊对东吴的“国本”大事自然不能无动于衷。“及太子有不安之议,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嫡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听许,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
  大凡雄略之主,皆喜以“圣裁”的方式来独自决定立储大计。孙权之前的秦始皇、汉武帝,之后的明太祖、清圣祖在确立皇嗣问题上皆不许臣工插足。孙权在立嗣问题上亦复如此。他见“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分成太子党和鲁王党二派,遂“谓侍中孙峻曰:”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三国志》卷五十九《孙和传》注引殷基《通语》。于是就对党附太子的大臣进行了残酷的打击。当孙权准备废黜太子孙和时,”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称引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晋国扰乱。又朱据、屈晃固谏不止。权大怒,族诛正、象,据、晃牵入殿,杖一百。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众咸冤之“。《三国志》卷五十九《孙和传》。接着,原丞相顾雍之子顾谭、顾承兄弟被流放交州,客死异乡。还有骠骑将军朱据、张昭之子张承被赐死,尚书选曹郎陆胤下狱,太子太傅吾粲下狱诛杀,张纯弃市。可见,在对待太子党的问题上,孙权对陆逊的处理是最轻的。其他人不是被”族诛“,就是被”流徙“,而对陆逊只不过是”累遣中使责让“而已。要知道,在君主专制社会,君主对臣下有生杀予夺之权。陆逊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触怒了孙权,何况孙权晚年”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他能够如此对待陆逊,已经是够宽容了。数年之后,孙权对处理陆逊之事颇觉后悔,当他见到逊子陆抗时,对其”涕泣“言道:”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附子《陆抗传》。孙权此言,绝非惺惺作态,而是发自内心的忏悔。作为一个专制君主,能够向臣下道歉,反思自己的言行,应该是值得称道的。
  陆逊卒后,陆氏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