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邓凯统率的夷兵,“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同上……陆逊此举相当重要,它导致夷陵之战中支持刘备的蛮夷兵甚少,甚至奉命策动武陵蛮的马良也为之丧命。另外,陆逊在攻下宜都后,即刻“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可见,陆逊在夷陵之战前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细致,这就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陆逊识大体,顾大局,以宽广的胸怀、非凡的气魄处理、协调他同诸将的矛盾。周瑜、鲁肃、吕蒙文韬武略,是孙吴政权中的一流人才,但在夷陵之战前已相继病故。尽管如此,吴国其时能征惯战的将领仍然不少。如孙坚时代的大将韩当,孙策、孙权时代的吕范、周泰、潘璋、徐盛、朱然等将领不仅智勇兼备,身经百战,且资历声望皆在陆逊之上。然而,孙权认为这些人皆非统帅之才。孙权慧眼识英才,当刘备大举伐吴之时,他毫不犹豫地任命陆逊为主帅。“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同①。陆逊虽然总督三军,但如何协调他与诸将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他所指挥的“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其时,轻视陆逊者有之,口出怨言者有之,互相龃龉者有之,各怀愤恨者有之,违背节度者亦有之。对这些骄悍之将,陆逊采用恩威并用之策,他或摆出主帅的架势,宣称:“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或好言相劝道:“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剪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战后,孙权曾问他为何不奏报诸将违背节度之事。陆逊的回答是:“受恩深重,任过其才。又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也就是说,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他宁愿忍辱负重,也要服从大局。陆逊不仅善于团结全军将士,甚至还考虑到吴主孙权同大臣们的关系。当刘备伐吴时,有人散布谣言,云“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意思是诸葛瑾要叛变投敌,而且“此语颇流于外”,弄得人心惶惶。陆逊即刻上表吴主,“保明瑾无此,宜以散其意”《三国志》卷五十二《诸葛瑾传》注引《江表传》。,希望孙权在对诸葛瑾是否信任的问题上,明确表态,使流言飞语不攻自破。孙权接受了陆逊的建议,向大臣们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辞,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三国志》卷五十二《诸葛瑾传》。孙权还把陆逊来表送给诸葛瑾。孙权重用并信任陆逊,赋予指挥全权,陆逊如此对待诸将领、同僚,终于赢得君臣一心、将士同命的局面。
夷陵之战初期,刘备统率大军大举进攻。刘备督令将军吴班、冯习攻吴将李异、刘阿所守的巫县和秭归。蜀军“攻破李异等,军次秭归”。同时,“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表示愿意配合蜀军。一时间,形势十分严重。章武二年正月,刘备进驻秭归,二月,刘备自秭归渡江东进,“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而以“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银爵赏诱动诸夷。”同①。面对刘备大军的来势汹汹,陆逊避敌锋芒,果断地作战略退却,把三峡险地让与刘备,示敌以弱。吴国诸将不解,以为陆逊胆怯,各怀愤恨。陆逊晓谕诸将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胜,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疲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注引《吴书》。刘备欲诱吴军主力决战,令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设伏兵八千于山谷,吴诸将皆欲进击,陆逊认定“此必有谲”,以军法制约,坚守不出。刘备见机关已被识破,乃引伏兵从山谷中出,撤水军于岸上结营,从巫县、秭归至夷陵,连营树栅数百里。
不出陆逊所料,蜀军入三峡五六百里,拉长战线,分散了兵力,在进攻中受到削弱,士气渐衰。反之,吴军退避三舍却蓄积了士气。战略退却,后发制人,改变了吴蜀强弱的对比。在两军相持的过程中,陆逊时时在捕捉战机,寻求克敌制胜的方略。《三国志·吴主传》载:“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陆逊先以轻兵试敌,派部将宋谦等攻刘备五屯,“皆破之,斩其将”。通过实战,陆逊逐步找到了蜀军的弱点,一个完整的破敌计划渐趋完成。陆逊给孙权上疏,剖析敌我形势说: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徙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才,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
陆逊所言,要在三“不”。一为夷陵不可失,失之荆州难保。二为刘备不可怕,因为他既违天时地利之宜,又乏用兵之能。的确如此,刘备戎马一生,堪称沙场老将,但打仗胜少败多。现在又舍船就步,处处结营,故破之不难。三要孙权不必忧虑,让他高枕无忧。
闰六月,陆逊决定反攻,诸将感到困惑,表示异议,齐声说:“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陆逊对众将说:“备是滑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陆逊先令部队攻刘备一营,试探其兵力虚实,观察其营寨设施,结果“不利”,诸将皆表示不满说:“你这是白白让士卒送死。”但陆逊却从战斗中得到了有益的启发,因而高兴地对大家说:“吾已晓破之之术。”于是命令士兵“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吴军主力在陆逊号令下,齐集猇亭,大战刘备,连破蜀军四十余营。蜀大将张南、冯习等及胡王沙摩柯战死,将军杜路、刘宁等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投降了东吴。
刘备退守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败得如此惨重,大为惭愤,不禁仰天长叹道:“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同上。三国时期,刘备号称世之枭雄,他久经沙场,多历戎阵,连曹操都声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对其畏惧三分。谁也未曾料到,枭雄刘备竟然惨败于书生陆逊之手。所以,陈寿禁不住称赞道:“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同上。夷陵之战的实践充分证明,陆逊作为三国时代超一流的军事家是当之无愧的。
以国力而论,吴、蜀二国相差无几,故陆逊打败蜀国,取得荆州、夷陵之战的胜利尚在情理之中。然而对付曹魏,孙吴则明显以弱抗强。曹魏大臣刘晔在分析三国鼎立的形势时指出:“今天下三分,中国(指曹魏)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三国志》卷十四《刘晔传》注引《傅子》。诚然,刘晔之辞有夸大之嫌,但毋庸置疑,曹魏的综合国力是三国中最强大的。王夫之曰:“蜀汉之义正,魏之势强,吴介其间,皆不敌也,而角立不相下,吴有人焉,足与诸葛颉颃,魏得士虽多,无有及之者也。”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证之于史,船山先生所言极是,吴国虽小,但与“势强”之曹魏、“义正”之蜀汉“角立”,从来就不落“下风”,其原因乃“吴有人焉”,孙吴“英杰”前仆后继,源源不断。赤壁之战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