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电影幕后故事 作者:刘澍-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再加上“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鲜明主题,立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在每一场演出中都有当地的农民,扶老携幼集体出动,一遍又一遍地观看,一次又一次地放声痛哭,有时甚至台下的哭声一片,压住了台上的演戏对白,使演出不得不中止片刻的事时有发生。
        所以,在这部歌剧创作演出的当年即1945年,也正值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闭幕之际,《白毛女》剧组给党代会的领导和与会代表再一次充满阶级感情地献演了这出已经造成轰动效应的剧目。当时贺敬之在台上忙前忙后,不亦乐乎。当他在演出过程中义务充当拉幕时,透过幕布的间隙,亲眼见到坐在前排的毛主席在听到演员唱到“太阳底下把冤伸”的时候,正在下意识地用胳膊袖子擦去眼眶中流出来的热泪。领袖动情,万众动情,演出再一次取得成功,并且在一片震天动地的掌声中,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观看这场戏之后,在随后一次开会研究其他事宜时,又专门涉及到《白毛女》,集体提出三条意见并派人及时传达给剧组:“第一,这个戏是非常适合时宜的;第二,黄世仁应该枪毙;第三,艺术上是成功的。”
        对《白毛女》由衷喜爱的还有在看戏时情不自禁地大声叫好的陈赓和陈锡联两位大将军,他们坚决要求剧组到前线演出,他们拿走了剧本还让部队里爱好文艺的士兵自己演出。其中著名演员陈强扮演的恶霸地主黄世仁,由于表演逼真,差点成为愤怒的战士的“枪下之鬼”的轶事,早已成为多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美谈。 

        《白毛女》迅速风靡了整个解放区,同时也激励了成千上万的受苦人毅然拿起了枪杆子。许多解放了的地区也正是按照和依据剧情的结尾作了枪毙黄世仁的处理,来做出政策规定,对当地被打倒的地主毫不手软,绝不留情。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成功,正是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最佳艺术体现,也是毛泽东本人所需要的艺术效果。它既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完美的体现与实践,又充分证明了革命的文艺为无产阶级和工农兵服务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随后,解放区在贯彻“5·23讲话精神”和歌剧《白毛女》轰动效应中,又陆续涌出了《血泪仇》、《赤叶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一批优秀的新歌剧,中国歌剧由此以《白毛女》为开端,出现了第一次空前的高潮。其中那一首首“数九寒天下大雪”、“清粼粼的水来蓝格盈盈的天”与《白毛女》中的许多歌剧唱段,一直传唱不衰。正是《白毛女》的歌剧开山之作,其巨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一直影响到1949年10月全国夺取政权之后,又一批著名的红色新歌剧,如《红霞》、《红鹰》、《柯山红日》、《五朵红云》、《红珊瑚》、《春雷》、《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的诞生,直到由《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的雏形、大型音乐歌舞史诗《东方红》的辉煌以及《旭日东升》、《东风万里》的余音,中国极富民族特色的红色新歌剧一直在延续,在发展,从而在艺术领域中形成一道云蒸霞蔚、蔚为大观的风景线。
        多少年瞬息万变的风尘岁月过去,唯有不变的是当初只有21岁的贺敬之联手创作出来的《白毛女》,已经成为中国歌剧首演不衰的典范之作。因为贺敬之的一生,都坚定不移地信奉和不断努力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心与时代合拍跳,诗为人民吐心声”。同样,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成功,从而也使得许多人记住了在革命摇篮里长大的著名歌剧演员王昆,是扮演喜儿的第一人。与王昆同时期出演喜儿的还有另一女演员林白,只是因她身体状况的原因,这个喜儿却鲜为人知。
        歌剧《白毛女》的风靡一时,使得在建国时最早成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在1950年年底决定将之改编拍摄成故事影片《白毛女》,以趁热打铁在全国造成更大的声势和普及性典型教育。同在延安“鲁艺”工作的张水华、王滨、杨润身三人,根据贺敬之、丁毅的同名歌剧,再重新改编“回炉”,以求更加符合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
        故事影片保留了歌剧中的主要唱段和故事情节的脉络发展,并加重了喜儿和大春淳朴的恋情,以引起广大观众情感的共鸣。由王滨和张水华联合导演。同样是来自于延安鲁艺的著名艺术家王滨,1938年就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担任延安总政治部宣传队副队长。第二年就担任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副团长,参与导演了话剧《日出》、《带枪的人》、歌剧《白毛女》。自1947年起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专职电影导演。早在1930年就已从影,编写过《母亲》、《重归》等电影文学剧本并拍成电影,1949年导演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桥》的王滨,以杰出电影导演的独特眼光,慧眼识珠地挑选到当时在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当演员的田华,来主演电影中的喜儿。
        可是,作为新人出现的田华,并没有得到剧组主创人员的首肯,因为相貌朴实的田华,并不具备一个电影演员上镜头的脸。所以剧组许多人态度坚决地主张仍由王昆扮演喜儿,有人还提出质疑说为什么整个剧组非要改换女主角。但王滨认为,尽管王昆扮演喜儿条件非常好,舞台表演经验又日渐成熟,拍摄电影自然是同其他人一样,顺理成章地各就各位,但这部电影并非舞台歌剧的纪录片,它要符合“来源于生活,高出于生活”的电影表现要求,多年来舞台表演的固有模式,是王昆一时难以适应电影生活加艺术化表演的致命硬伤,所以,同名的故事片电影,非常需要一个适合角色的全新面孔,以完全打破歌剧的局限性和完全区别于歌剧的固有表演格局,通过非常生活化、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的故事片片种和类型,去打动和征服全国乃至国外的成千上万的广大观众,通过电影自然让广大观众融入剧情,最终达到感召观众的目的和效果。王滨力排众议,他从田华天真无邪的眼神之中,看出了一个未来之星的可以挖掘的内在潜质。王滨调动资深摄影师吴蔚云,再让他带上新徒弟钱江,从摄影指导到具体拍摄,再加上王滨和张水华对田华的耐心指导,循循善诱,颇具表演才能的田华心领神会,渐入佳境。
        原名刘天花的田华,1928年的夏天出生于河北唐县一个贫农家庭,生不逢时的田华,正赶上村子里闹天花,田华的父母听人说,如果赶紧给出世的孩子取个名字叫“天花”,那就可以避免传染,还可以避邪去病,逢凶化吉,田华的原名即由此而来。在残酷战争岁月里成长起来的田华,1940年,她年仅11岁,就参加了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儿童演剧队,从此便开始了长达60余年的演艺生涯,原名“刘天花”就此被艺名“田华”所替代。
        经过自身艰苦的努力和潜在的表演才能,已经演戏10年、党龄6年的田华,在她22岁初上银幕时,就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纯真、勤劳、刚毅、为理想不屈不挠进行坚决斗争的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影片上映后,名不见经传的田华的出色表演,博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赞扬和一致喝彩。田华也由此一炮走红,影片《白毛女》不但在1951年第六届的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特别荣誉奖”,而且在1957年该片又获得文化部授予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
        故事片《白毛女》秉承了已经取得成功的歌剧题材精髓,并发扬光大了电影表演崭新的艺术形式,同样博得了广大观众的深情注目和由衷喜爱。参加演出的主要演员如饰演王大春的李百万、饰演杨白劳的张守维、饰演王大婶的胡朋、饰演黄世仁的陈强,还有参加演出的其他配角,基本上是当年延安“鲁艺”的“原班人马”。此片在20世纪70年代末文艺复苏之后重新复映时,由于当时形势的需要,原版本的喜儿遭到黄世仁凌辱之后,逃到深山里,出于对黄世仁的仇恨,在山洞里将自己生下的孩子——酷似黄世仁的婴儿,狠心掐死之后埋在乱石堆里的一个情节,给从原版中删剪。
        田华在主演这部《白毛女》之后,又回到了原单位的华北军区文工团。在1955年参加了中央戏剧学院举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