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满东西的口袋往高处攀登;她把自己热烈的心献给上帝,说得更确切些,她在把心“递”给
上帝,就象厨娘把起瓶塞的工具从地下室的气窗里递给正在楼下窗口向她要这件工具的人。
“贪欲”这幅壁画,倒也许把贪欲的某种表现,描述得更为露骨。但是,象征也还是占据太
多的地盘,而且表现得过于真实。对准“贪欲”的嘴唇嘶嘶吐芯的蛇被画得很粗,把“贪
欲”张得大大的嘴巴整个填满;为了把蛇含进嘴里,她的面部的肌肉全都鼓起来了,就象小
孩儿吹气球一样,“贪欲”的注意力也引动了我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嘴唇的动作上,没
有给贪婪的思想留下多少回旋的余地。
①乔托(1266—1337):意大利画家。他的体积感、空间感以及对自然景物的偏
爱,使他成为意大利绘画发展史上那一阶段的代表。他为帕多瓦的阿林娜圣母寺所作的壁画
(约于1303至1305年间),是他传世的杰作之一。
尽管斯万先生对乔托的这几幅壁画推崇备至,我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无心欣赏;他送给
我之后就一直挂在自修室墙上。“慈悲图”上没有慈悲;“贪欲图”则象仅在医学书上才能
见到的插图,类似声门或小舌如何受到古瘤的压迫,或者外科医生的器械如何插进口腔;而
那位象征正义的女子,面色灰暗,五官端正而表情啬刻,这恰恰是我在做弥撒时所见到的贡
布雷某些相貌漂亮、感情贫乏、虔诚刻薄的中产阶级小姐、太太们的写照,而她们中有些人
早就充当了不正义的后备军。后来我才懂得,这几幅壁画之所以诡谲离奇得动人心魄,具有
特殊的美,是因为象征在其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事实上象征并没有作为象征来表现,因为
象征化的思想是无法表现的,在这里它是作为真实的来表现的,表现为具体的感受或物质的
动作,这就使作品的含义更切题,更准确,也使作品的教益更实惠,更惊人。在可怜的帮厨
女工的身上,情况也一样,人们的注意力不也是一再被日益变大的肚子吸引过去吗?还有,
人之将死,想到的往往是实际的、痛苦的、昏暝莫辩的腑脏深处,往往想到死亡的阴暗面,
这恰恰是帮厨女工所呈现的模样:她使我们严峻地感觉到这一面的存在,与其称之为死亡的
抽象观念,倒不如说它更象一个要把我们压扁的包袱,一种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绝境,一种急
需痛饮的干渴。
帕多瓦寺院中的善恶图,肯定包含许多现实成分,因为在我看来,它们活生生得象我们
家的怀孕的帮厨女工;而且我觉得那位女工身上也存在丰富的寓意。一个人的灵魂往往不参
与通过自己才得以表现的美德,这种不参与(至少表面如此),除了有其美学价值外,也还
包含一种真实,一种即使不是心理学的、起码也是面相术方面的真实。后来,我在实际生活
中,曾多次有机会遇到过一些真正神圣的悲天悯人的化身,例如修道院里的僧尼。他们一般
看来都兴致勃勃,讲究实惠,象忙忙碌碌的外科医生,既不动感情又果断利索,面对着人类
的苦难,他们的脸上并无丝毫怜悯、同情的表示,也不怕去触及人们的痛处,那是一张张没
有柔情、令人生畏的脸,因真正的善良而变得格外崇高。
帮厨女工先端上咖啡(用我母亲的话来说,只配叫热水),然后又把热水(其实勉强有
点热气)送到我们房里,这就无意中象谬误通过对比衬托出真理的光辉那样地更显示出弗朗
索瓦丝的高明优越之处,那时我早已拿着一本书躺在我自己房里的床上了。几乎全都合上的
百叶窗颤颤巍巍地把下午的阳光挡在窗外,以保护房内透明的凉爽,然而,有一丝反光还是
设法张开黄色的翅膀钻了进来,象一只蝴蝶一动不动地歇在百叶窗和玻璃窗之间的夹缝里。
这点光亮勉强够我看清书上的字迹,只有神甫街上加米拍打箱柜灰尘的声音,才让我感到外
面的阳光有多灿烂(弗朗索瓦丝告诉加米:我的姑姑不在“休息”,可以暂勿噤声)。那一
声声拍打,在炎热季节特有的訇然传音的大气中回荡,仿佛抖落下无数艳红色的星雨,一颗
颗飞向远方。此外,还有一群苍蝇,象演奏夏季室内乐似的在我的眼前演奏它们的小协奏
曲,倒跟你在盛夏季节偶尔能听到乐师们演奏的曲调并不一样,但是能让你接着联想到人间
的乐声;这种音乐由一种更加不可缺的纽带把它同夏季连系在一起:它从晴朗的日子里诞
生,只能同晴朗的日子一起复活,它蕴含着晴朗的精魂,不仅能在我们的记记中唤起晴朗的
形象,还能证实晴朗已经归来,确实就在外面,而且已弥漫人间,唾手可及。
我的房里的这种阴暗的清凉,就象大街阳光下的荫凉处,也就是说,虽暗犹明,同阳光
一样明亮,并且给我的想象展示出夏季的全部景象;而倘若我在外面散步,我的感官恐怕也
只能品享到其中的一些片断;因此,这种幽暗,同我的休息十分合拍,对于常常被书中的惊
险故事所激动的我,休息也只象放在流水中一动不动的手掌,经受着急流的冲击和摇撼。
但是,我的外祖母,即使天气热得彤云四起,即使暴雨骤来或者只是落下几滴雨点,她
都要苦苦劝我出去走走。哪怕我不肯放下手里的书本,至少也得到花园里去阅读,坐在栗树
下那个用草席和苫布搭成的凉棚里;我自以为那里足可避人耳目,躲过偶尔有人来访的干扰。
我的思想不也象一个隐蔽所么?我躲在里面感到很安全,甚至还可以看看外面发生的事
情。当我看到外界的某一件东西,看到的意识便停留在我与物之间,在物的周围有一圈薄薄
的精神的界线,妨碍我同它直接接触;在我同这种意识接上关系前,它又仿佛飘然消散,好
比你拿一件炽热的物体,去碰一件湿淋淋的东西,炽热的物体接触不到另一件东西上的潮
湿,因为在触及前水分总是先已气化。我在读书的时候,我的意识同时展现出多种不同的情
景,它们斑驳陈杂地仿佛组成一幅五光十色的屏幕,上面展示出埋藏在我内最深处的种种愿
望,乃至于我在这花园角落里眼前所见的纯属外观的各类景象之中,最切近我内心深处、并
不断活动着又统帅其余一切的,是我的信念和我的愿望:我相信我正读着的那本书里有丰富
的哲理,蕴藏着美,我但求把它们占为己有,不管那是本什么书。因为,即使那本书我是在
贡布雷镇上的博朗士杂货铺跟前一眼瞥见之后买的,那铺子离我家较远,弗朗索瓦丝不可能
象上加米杂货铺那样去那里买东西,但他们的书籍品种比较齐全,赶得上文具店和书店,门
口的那两扇门板,比教堂的大门更神秘,更引人浮想联翩,上面琳琅满目地挂着许多期刊和
小册子,我发现那本书就挂在其间,我之所以选中它,是因为早先听到老师或者某位同学提
到过,当时在我的心目中,那位同学看来已经深得真和美的奥秘,而我对真和美还只有模糊
的感觉,只有一知半解,认识真和美是我的思想所追求的目标,虽然不很明确,我却念念不
忘。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一中心信念不断地进行由表及里和由里及表的运动,以求发现真
理,随着信念而来的是我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产生的内心激荡,因为那些天下午我的曲折经
历,常常比一个人整整一生的经历更为丰富、更为充实。我说的是我读的那本书里发生的种
种事情;的确,受事件影响的人物,正如弗朗索瓦丝所说,并非“实有其人”。但是,一位
真实人物的悲欢在我们心中所引起的各种感情,却只有通过悲欢的具体形象作媒介,才能得
到表现;第一位小说家的聪慧之处就在于他了解到在我们激情的机制中,既然形象是唯一的
要素,那么干脆把真实人物排除掉的那种简化办法,就是一项决定性的完善措施。一个真实
的人,无论我们对他的感情有多深,总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我们感官的产物,也就是说,我们
始终无法看透,总有一种僵化的分量是我们的感觉所抬不动的。遇到有什么不幸落到这人的
头上,我们固然也能为之而伤心,但是我们心目中他所遭受的不幸其实不过是整个不幸概念
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甚至他本人也只能感受到整个概念的一部分。小说家的创举在于想到用
数量相当的抽象部分,也就是说,用灵魂可以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