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个版本说陈圆圆死后叶落归根,葬在她的故乡江苏武进市。只是在武进,人们发现只有后世人为她建造的圆圆庵,也不见有墓。顺便说一句,关于她的出生地,曾经提及她出生于昆山、苏州、常州说,其实皆因苏州、昆山离常州较近造成的错觉。而今天的武进市,过去的武进县,就紧挨着常州市郊。改革开放以后,武进撤县建市,市区和常州市连在一起,分不清了。故而,现在基本认定陈圆圆系常州武进奔牛里人。简称常州人,是不会错的。家乡人说陈圆圆的墓在他们那里,情有可原,可惜也不是真的。
第三个版本就是我小时候听说的,陈圆圆葬于松江。很多人觉得松江就是上海的一个县(区),笼而统之地说成上海。我还读过一个陈圆圆传记,说陈圆圆在戏班学艺初成时,曾被抢到上海华山路总兵家中云云那简直就是胡言乱语了。要知道,17世纪的上海,除了老城厢里设有县衙,哪来的华山路上海总兵府。
陈圆圆葬地传得最多的一个版本,是葬于春城昆明。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地方,也有三处:其一在商山寺旁。其二在昙花庵侧的归化寺后面。1937年6月10日,美国女作家温赛德到昆明考察,看到归化寺一处寂静的荒丘后,认定是陈圆圆的真墓,感慨万千,欣喜至极,当即捐款重修,也增加归化寺说的传播色彩。其三就是昆明人说得很多的莲花池畔。今天的莲花池(在云南民族学院内)有陈圆圆的衣冠冢。但衣冠冢终归只是衣冠冢,它寄托了人们良好追念的愿望,仍不是真正的墓地。由于史料的缺失和没有陈圆圆的墓葬的文字记载,中外文史工作者长期来为探寻这位一代尤物的踪迹和魂归之处,作了许许多多努力,其结果仍是“茫茫一片都不见”,陈圆圆似流星一般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正是因为以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形持续了相当久,始终没个定论,所以当80年代初传出陈圆圆的墓址在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被发现,马上就引起了关注和轰动。先是在当地议论,继而传到省城贵阳,又由贵阳通过媒体传到全国,引得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作家教授、文人雅士们纷纷顾不得路途的遥远,都往岑巩跑。
那么,这件事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魂归之地
岑巩县位于贵州东部,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东北角。地处武陵山苗岭山余脉向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风光绮丽的龙鳌河由西北向东南横穿而过。
这条又名蓝岩河的流水,全长八十多里。由龙鳌河隘门逆流而上,只见两岸峭壁高悬,玉泉飞瀑到处可见。一路之上,形成了山青、石奇、水飞的景观,还可一一观赏到悬棺葬穴、绝壁古屯、勒城相花、茂马飞水的风光;顺流而下呢,更可以见到仙人守隘、龙鳌飞水、钟乳壁楼、蜂洞瀑布、碧岸翠竹等景点。特别是龙鳌飞水,气势磅礴,从高五十米处巨大的涌口飞流而下,随四季水大水小,景色变化无穷。春夏洪水之际,瀑布如银龙出洞,鳞波闪烁,啸声震天,令人惊心动魄。谓为龙鳌河奇观。
龙鳌河两岸滋润的山水田土,世称龙鳌里。龙鳌里有座狮子山,狮子山对面有一个寨子,叫作马家寨。相传就是陈圆圆当年避难创建的寨子。狮子山是马家寨的坟山,寨邻乡亲们也叫风水山。80年代初期,陈圆圆的墓就在狮子山上被发现。
陈圆圆归隐之谜(4)
其实,说陈圆圆的墓在狮子山上,是早在文化大革命中的60年代。县委宣传部一位干部被打成“走资派”下放到马家寨,和寨邻乡亲们朝夕相处,引为知己,听说了这一隐情。当时将信将疑,把狮子山上一大堆坟前的墓碑看了一遍,也没见陈圆圆的墓碑。直至1983年,这个干部又约上一位文化干部专访马家寨,费了很多功夫,见到了第十一、十二代传人吴永鹏、吴能江。他们才慢慢吐露隐情:陈圆圆死后葬在马家寨对门狮子山,但马家寨上,吴氏家族历朝历代都守口如瓶。只因吴三桂反清被剿灭之后,清廷对吴三桂满门抄斩,诛灭九族
。即使到了乾隆年间,听说贵州古州传有吴三桂的后代,清廷仍然派兵去搜剿,不分青红皂白,真伪曲直,到了古州格杀勿论。正是基于这种恐惧,当时陈圆圆和吴三桂的另一儿子吴启华及三个孙子,带了一些贴身心腹和随从,悄然隐身到龙鳌里,死后葬在狮子山上。
这一事实,马家寨吴氏也不是尽人皆知,而是每代只传一二个人。至今传到十二代。口授秘传,虽说古已有之,说得头头是道,有根有据,毕竟空口无凭。一再动员之下,吴氏后人把人们带到寨西绣球凸他们称之为“始祖陈老太婆墓”前。并说,见了墓碑,也须经他们解释才能明白。
可是除了一堆坟土,墓前什么也没有,正在众人诧异之际。吴氏后人就在墓前掘出一块深埋在地下二百多年的墓碑。
终究深埋在地下二百多年了,原碑已有漫漶,但是雕凿的字迹仍清晰可辨:
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
右边刻着子孙姓名:
孝男吴启华 媳涂氏 孝孙男仕杰 杨氏
曾孙大经、大纯孝玄孙朝达朝选
这是怎么回事?口口声声说的陈老太婆陈圆圆之墓,怎么变成了吴门聂氏之墓,又是什么位席?
好好的一块墓碑,不立在坟前,而深埋在土里,和吴家坟山周围的一百七八十座墓混然不同,这一反常现象本身,就令人感觉奇怪。
而好不容易将墓碑挖出来了,碑上刻的又不是陈圆圆,而是吴门聂氏。
尤其是这个“聂”字相当怪。聶的简体字写成“聂”。而二百几十年前,根本还没简体字这一说法。又作何解。
马家寨的后人是这么说的,这正是吴家口传秘授的要点之一。在清廷追杀吴氏家人的恐怖中,碑刻好以后还是怕有人会破解,故而埋于地下。贵州山乡的碑石凿刻了字迹,深埋地下也不会浸蚀,这是我在插队期间就知道的常识。上个月贵州遵义为纪念沙滩文化,让我写了一副对联。将对联刻凿到厚实的青岗石上去的石匠告诉我:“今天盖起的砖木结构的房子,只能管到一二百年,就要坍塌破损。但刻到石碑上头的字,三五百年都不会变。”二百几十年前“聂”字并没简化,不能把那时的“聂”当成“聶”姓来解,只能作双耳解。陈圆圆本姓邢,后因家贫跟了养娘改姓陈,二姓都有耳朵旁,故曰:双耳。至于聂氏之前的“吴门”二字,既点明了陈圆圆嫁与吴氏家族,又说明了陈圆圆来自苏州,成名于苏州。很多文章说陈圆圆是苏州人,皆是因为这一原因。恰恰就把她原出生地常州而忽略了。也有一种说法,在古时关山阻隔交通不便的西南山区的人们看来,江南苏锡常一带,古来就有东吴一说。是苏州也好,武进也好,常州也好,统称吴门没错。至于墓碑上最后出现“位席”二字,实为罕见。不但吴家坟山的其他碑上没有这种称呼,就是贵州其他地方的坟山古碑,也没这一写法。岑巩当地文人认为,这“位席”指的是正妃之意;这种解释马上遭到人质疑。说陈圆圆只是吴三桂的一个妾,从未做过正宫娘娘。贵州省里的学者认为,这位席二字,无非是表示其地位尊崇而已,并非专门指名就是皇后。我倒觉得,吴三桂虽有妻妾无数,但后世的人们记得住名字的,只有陈圆圆一个。于吴三桂死后五十年刻下这块墓碑的吴氏后人,把陈圆圆视为吴三桂的妻,也属情理之中。
在陈圆圆墓旁的狮子山吴家坟场,还有两座墓,也是秘授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座墓是吴三桂之子吴启华之墓。刻的是“清故二世祖考吴公讳启华老大人之墓”。另一座是“清故上寿先考明公号公玉老大人之墓。”这是保护陈圆圆和吴启华等到龙鳌里来隐居的吴三桂手下大将马宝墓。说的似铁板上的钉钉,实打实,像真的一样。
不料这一说法,于1984年公之于众后,顿时遭来一连串的反驳。理由是,史料明记,吴三桂的儿子是吴应熊、吴应麒,属“应”字辈。哪来的“启”字辈。吴三桂的大将马宝,在清军攻破昆明时投降,后给献俘押致北京被杀。皇室及史籍中均有记载,他怎么可能护送陈圆圆来到龙鳌里?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种种疑惑
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
而历史上扑朔迷离的很多现象,时常如迷雾重重,有时会越说越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