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它员额满员,达到庆历颠峰,也不过三十几人。如何眼听天下事,耳闻天下事,做朕的眼睛与耳朵?”

富弼狐疑地看着郑朗,试探地问:“陛下,想恢复监察司?”

“那是必然恢复的,但朕还看到一样事物,使朕看到听到全国种种情况,报纸。时至今日,各州都有人上书请求办报,但报纸只有三分,使朕看到的仅是京畿与两浙的一些情况,对其他各路仍然不清楚。朕想下诏,准广州、桂州、潭州、益州、江陵府、京兆府、并州、真宗府、青州、扬州十州府成立晚报,以便使朝廷听从民间声音,补漏拾遗。但有两个前提,不得宣传十恶不赦的内容(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十恶),违者必查处,不在十恶范围内,则鼓励百姓士子大胆进言,替朝廷广开言路。一些有用的策略,朝廷不但可以采纳,还可以提拨这名士子进入仕途,以广塞国家人才。”

“此议甚妙。”吕诲与诸言臣再次站起说道。治平年间最困难的时刻,三家报纸可帮了许多大忙。

其他官员一起看着郑朗,若此,以后做官更难了。郑朗微微闭眼,作不知状,若是报纸遍地开花,带来的效果岂止是替朝廷广开言路。它的意义不可想像。

赵顼又说道:“此其一也,其二因为乃私办报纸,有能力办报者皆是当地富户与巨贾。仍贾商中多有奸肖之辈,因此还有一个前提,参与办报者必须是当地善户。非是善户者不得参加,若是进入报社后,嫡亲当中有参与高利贷者、为恶乡里,或者所犯十恶者,一律除免。”

依然还是郑朗的建议。

史上神宗朝,有几句名言,王安石说了超前的一句话,不加税而国用足。文彦博则说了一句,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放在宋朝,很迷惑人的,郑朗也曾说过,天下非是天下人的天下,乃是天下精英的天下。

这不是中国的悲剧,即便所谓的民主国家,同样适用。是实情,但要矫正,如同宋朝的制度一样,最好能给一些贫民百姓的机会,那么社会矛盾便会减弱。

第二次修中庸时,郑朗就抛出这个观点。天下还是天下人的天下,仅是天下精英占主体作用,剥削底层百姓利益的同时,也要给他们一条生路,给他们感恩的心情,国家便会稳定,子子孙孙不会因为国家再度出现兴亡,而象唐朝五姓七家那样,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报纸也是如此,若坐视权贵们加入,维护的仅是权贵的利益与声音。不能让权贵主持,而是让一些有良心的精英人士主持,便能客观的提出一些代表真正百姓所需的声音与舆论。

还有,为了改革!一旦动手,触动的是无数权贵利益,越黑心利益触动越多,报纸便能刊登一些善良的大户人家或者士子声音,替自己与他们抗衡。

暂时大家没有排斥声音,除非象韩琦,想大权独揽,怕人说闲话,没有大权独揽的想法,为难的多半是郑朗本人,自己何必争之?

有一些大臣眼神跳动。

眼中更是向郑朗投去赞许的神色。

若举国上下监督,执政会更难了。非是大魄力,不敢提出这项建议的。

大家不反对,赵顼对郑獬说道:“郑卿,草诏。”

一个很正直的官员,后来让王安石弄下去了。这条诏书并没有争议,为难的就是以后两府,与人事变动各方利益皆没有多大关系,郑獬迅速将诏书写好。

颁发出去,赵顼咳嗽一声,郑朗暗中点了点头,此次进京,很少能看到郑朗以前的笑容,说话态度依然很温和,可大家心底里却感到一种肃杀之气,没由来生起一种畏惧感。

到现在郑朗仍然一言不发。

不过大家眼光时常在他身上扫视,看到他点头鼓励赵顼,一个个正襟危坐,知道要说真正的正事。

第八百二十章 治平改制(中)

赵顼说道:“两位祖宗治乱世于宇宙,革故鼎新,由是我朝成立,内治富裕堪称史上第一。包括各种制度,然因多名权臣当道,制度破坏,祖宗制度已不在矣。”

赵顼刚说完,大臣们又一起看着欧阳修。这个权臣必然包括王钦若、丁谓、曹利用等人,但有没有指韩琦与欧阳修?

欧阳修此时有些后悔,此时彼时,何必来朝堂?但不来朝堂,隐隐感到就没有机会再上位,想不通,一本正经不说话。

“其中就有官制,祖宗制度,虽官员不领其职,然制在。”赵顼这句话在宋朝容易理解,往往后人看着宋朝官员一长串的头衔会头昏脑胀,弄不清楚。

若真如此,宋朝就不能运转了。官不领其职,差才是官,但领了这个差,就有了这个差官权利。然因为是差官,调动起来会比较容易。权臣就没有滋生的土壤。

这才是宋朝官制的核心。

不能一味地说宋朝制度不好,若真的不好,就不会创造中国封建史上最富裕大规模农民起义最少的王朝。矫正的非是官不领其职,而是官不领其职带来的副作用,重叠架空,分权不明。

赵顼又说道:“祖宗家法是好的,由是到皇祐之时,国家蒸蒸日上,随后渐渐衰落,乃制度渐渐破坏也。富公于治平二年时曾上书,说枢密院官员多归于中书,便是一例。”

“陛下所言中的,非是枢密院,两制、台谏、三司、三衙、内藏,包括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各寺监,皆有职权不明的情况,分划不清晰,重叠浪费,实权职权不清,此乃国家头号冗政也。”富弼痛惜地说。

这就是冗政。

由国家说起,比较远。简单的一个例子,地下井盖被小偷偷走,那个黑洞在大街上,老百姓看着很不放心,打电话给有关部门,要求解决,结果推托。打了二十几个部门的电话,居然找不到一个主管的部门。这就是冗政的一种,不作为的一种。这个可怕,更可怕的恐怕还是后者,打了一个电话,派人来看,吃一顿喝一顿,花了几千大洋,轻描淡写地说道,非是我们所管。轻松的走人。再到下一个部门,结果吃喝花掉几万大洋,一个几百块的井盖问题还没有解决。

这仅是一个小问题,若放在国家,类似的问题有无数种,一年会带来多少浪费?

发展到今天,一些部门重叠,一些部门因为屡屡架空,当初设置时还有一些作用,现在几乎没有任何功能,可里面还充满了许多官员喝茶聊天,如今又增加了一项乐趣,看报纸。

若不解决,如何了得?

郑朗咳嗽一声,说道:“陛下,彦国,既然陛下与彦国说到此事,大家群策群力,讨论一下。”

不能任何事都往赵顼身上推,大家一起讨论,大家一起承担。

立即殿中成了一幕控诉史。

控诉治平三年来中书的专权。

其实韩琦所做的,只是将这个隐患激化,真正冗政从制度一开始便有了,但开始时不严重。宋真宗早年一度勤政,还将这个隐患削弱了下去。然自晚年起,宋真宗求神仙,冗官抬头,冗政现象也抬头。赵祯朝时在加重,吕夷简仅是小心的调节,庞籍悲壮式的一人力挽狂澜作用不大。富弼的不作为,韩琦的大权独揽造成官吏不服,各行其事,冗政现象无限度的扩大。

可调节,可改革。

若是调节,矛盾会少一点,但这个隐患仍然时时刻刻会发作。并且为以后党争弄权,蔡京危害国家布下了前题。

大家一致同意,就好办了,郑朗又说道:“过去之事不提了,陛下,以臣之见不如将各司区分清楚,而非是象以前那样,职权不明,恩一起去争,形成浪费,怨一起推辞,遗害国政。”

郑朗说完,大家一起看着欧阳修,欧阳修临离开京城时曾抱怨一句,恩欲归己,怨使谁当,成为京城最大的笑柄。

郑朗却不是针对欧阳修的,也就是好处,例如河工结束时,一起去争。但六塔河在哪里一个劲的淌,却没有一个大臣看到。冗政之害,何止如此。又说道:“将各部各司规划清楚,两制以及相关草诏与审议诏书的司部一起并入两制,监督的部门并入台谏,财政规三司,掌兵规三衙,军事调兵规西府,政务规东府。实际祖宗家法,已经很清楚地将职权划分明了。各部掣肘监督,若严格执行,何来权臣舞权现象?且让各司部相互掣肘,非乃是让各司部冗政与推辞政务。若严格执行,可有冗政现象?”

“郑公所言,臣以为中的也。”赵鼎说道。最简单的,如果台谏完善,一个个拼命的弹劾,韩琦能胡作非为吗?国家还有没有今天的黑窟窿。祖宗家法很好哪,不好的是权臣有意抹杀祖宗家法。

赵顼与郑朗相视一眼,微微一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