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暂时进入废墟地带隐匿,林恩拿着望远镜下了车。队伍前列的德军坦克正开炮轰击那三栋驻有苏军战斗人员的楼房,爆炸的火光频频闪动,75毫米口径的长身管坦克炮对付装甲车辆算得上是犀利的开罐器,但对付这样大型建筑物就有些力不从心了。炮火产生的硝烟还未消散,距离炮弹落点稍远的位置就又有连串的枪弹射出,而且这些建筑距离大路只有数十上百米,正是城市防御战的理想制高点,苏联人之前从德军手中夺取它们想必也是付出了不小代价的。
炸不垮又避不开,德军装甲车队只好硬着头皮往前冲,反正苏军士兵没有巴祖卡或铁拳这样有效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又没将反坦克火炮扛到高处去,何况这样的突围又不比常规进攻作战,主力部队冲过去之后还需要考虑后勤补给。仅仅几分钟之后,车队大部分都从那些建筑侧旁驶过,在这期间似乎只有一辆半履带式装甲车遭受到了无可挽回的损伤,因而等幸存人员转移后,便被后面的坦克无情推到了路旁。
林恩调整望远镜观察了许久,始终觉得连蒙带骗的办法在这里行不通——沃夫鲁姆总不至于拿着扩音器喊“我是苏联红军”,让那些建筑物里的苏军士兵们不要开火。于是,他寻思着绕路前行,只是夜幕下的大片城区死气沉沉,看起来哪里都不会有一条直通安全地带的路存在,最终只好把命运交给直觉。等到德军装甲车队完全穿过了苏军的机枪和冲锋枪阻截线,林恩快步返回汽车,招呼散开警戒的士兵们上来。发动,前行,转向,在街口左转,进入了一条深邃的街巷。
一车人默不作声,唯独沃夫鲁姆在这个时候演起了“双簧”:一个人自说自话,还时不时变换音调和语气,仿佛有两三个人在相互交谈,说的偏偏又是同伴们都听不懂的语言。可不得不说,这一招替这些德军士兵免去了很多麻烦,因为街巷两侧的废墟中可以看到不少苏军士兵的身影。昏暗的环境中,VW82军用桶车那特有的外形仍是比较容易辨认的,只不过苏军部队处于攻势,缴获并使用德军车辆是常有的事,何况这辆桶车因为失去车前盖而显得比较怪异,再者,正常人哪会料到一小股敌人居然敢在自己的地盘招摇过市?隐约听到是自己人在说话,莫不抬高枪口予以放行。
接连转过两个街口,林恩已经成功地避开了苏军驻守的那几栋建筑,只是在敌方控制区行进了好几公里,前方终于还是出现了苏军的哨卡,虽然没有铁丝网架和横杆,但两侧都部署有轻重机枪,即便能够乘苏军哨兵不备硬冲过去,也可能被他们的枪弹追杀。别无他法,林恩只好侧过头对沃夫鲁姆说:“我的大明星,再赌一把吧!”
沃夫鲁姆面无表情,须臾,见汽车已经靠近苏军哨卡,他卯足劲吼了几句,已经站出来招手的苏军哨兵愣了一下,当即往后退去,然后立正敬礼——也不知当他看到一群貌似敌人的家伙驱车而过时有什么想法,会严重怀疑自己眼花了么?
事后林恩问起他当时说的什么,沃夫鲁姆很淡定地回答:“快滚开,我们是师参谋部的,绝不能让一个法西斯离开柏林!”
林恩想了想,觉得应该是最后一句话起到了关键性的蒙蔽作用,至于沃夫鲁姆,表演天赋不敢说,但应变能力绝对是堪称一流的。
第172章 险恶之战
骗过苏军哨卡口前行数百米,林恩驾车来到了一个三岔路口,稍稍转弯后朝着正南方向行驶。这是一条宽敞笔直的大路,中间的隔离带还留有景观植物的残迹,那些倒塌下来的路灯本该像巨人一样照亮路面,而从两旁遗留的建筑废墟来看,这里的街区原本是整洁有序且充满现代气息的。
枪炮声密集的市区已留在了身后,不远处也频有激烈密集的枪炮声响起,唯独眼前这条大道空荡而寂静,若不是遍布路面的碎石瓦砾,林恩完全可以在这里跑出VW82军用“桶车”的公路极速。想来也怪,这条宽敞的道路周围已经看不到一栋突兀的建筑,自然不会像先前那些楼房一样成为苏军封锁城区的火力制高点,拥有强大实力的突围者此前不难掌握柏林南部城区和城郊的现时状况,若是一早就选择从这一边撤离,岂不是能减少很多阻力?是因为距离,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答案林恩暂时无从知晓,在没有开灯的情况下,他只能以30公里的时速谨慎驾驶,即便如此,那些体型稍大的石块还是让车不断地蹦跳颠簸,充分考验着德国机械的耐久性能。为了防备那些可能潜伏在废墟中的苏军士兵,一车人依然默不作声,只有沃夫鲁姆哼着他们完全陌生的歌谣。有的没有词,只有轻快悠扬的曲调,有的歌词虽然发着卷舌音,却跟德语截然不同。也许和林恩一样,其他士兵也对沃夫鲁姆这一口流利俄语感到好奇,却又不想种族论的无形氛围伤害到了亲密战友。
若是能这样顺利地一直开下去,林恩倒不介意带着本部人马独自逃离柏林,然而开着开着,冷不丁见一辆同样没开灯的卡车从左边岔路口冲了出来,虽然不至于错身相撞,但他还是迅速往右转向,从而与之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那家伙乍一看还以为是“喀秋莎”,但车厢上装载的却不是多管火箭炮,而是一盏安装在支架上的大功率探照灯,旁边坐着几名苏军士兵。紧接着,从那个岔路口又连接驶出了三辆外形相仿的卡车。它们那略带弧线的发动机罩和驾驶室轮廓具有典型的苏式风格,车厢带有低矮的挡板,上面也都安装有探照灯,车轮则是前二后四的配置。
四辆行色匆匆的卡车,仗着轮胎圈大,在布满碎石残砾的街道上快速行进,一会儿工夫就将林恩这辆军用桶车甩在了后头。望着它们远去的身影发了一会儿愣,林恩突然想起在奥拉宁堡的时候,就是这些苏军探照灯差点要了自己的小命。看它们如此匆忙,莫非是冲着那支突围的德军装甲部队而去?
德军的红外夜视装备即便不是最先进的,也是这个时代率先投入战场实用的夜战器材。能够熟练使用这些装备的德军坦克、装甲车和步兵就像是“吸血鬼”,对发生在黑暗环境下的战斗拥有敌人无可比拟的战斗力,而探照灯、照明弹这些传统的战场照明手段堪称“吸血鬼”的天敌,特别是在有效距离方面远胜过目前的红外夜视器材。显而易见的一点是,一旦这四台大功率探照灯投入战场,德军“夜豹”和夜视装甲车的优势将变得荡然无存,甚至可能为它们所干扰,大幅影响了自身的射击精度,使得战场形势出现致命的逆转。
在自私和无私之间,林恩艰难地做出了取舍——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究竟是直觉驱使,还是心存对命运的期盼。平心而论,劳伦茨·巴赫的潜在安危只是无足轻重的一小点因素,但它确实被林恩考虑进来。
当四辆卡车在前方拐入右侧的岔口之后,林恩驱车跟了上去,并低声招呼大家“做好战斗准备”。
渐渐的,一度远离的枪炮声又渐渐清晰起来。
与那些卡车存在明显的速度差距,距离一步步拉大,但这终究不是一场比拼耐力的拉力赛。前行了两个街区,那四辆载有探照灯的卡车终于减速并在路旁停下,而这一路虽有苏军哨卡,哨兵们显然把跟在后面的军用桶车当成了己方军官乘坐的指挥车,未加询问便予以放行。
见那些卡车停住了,林恩也减慢车速平缓驶入街巷侧旁的废墟地带,熄了火,让士兵们散开警戒,自己飞快地爬上废墟堆,掏出精致但放大倍数非常有限的双筒望远镜。循着清晰的枪炮声望去,战斗就在一个街口之外,看来在交火中前行的德军装甲纵队速度可比自己这辆小车慢多了。视线中,道路两旁的坍塌建筑中到处有连串的枪弹飞出,这样的阻击火力非常猛烈,只是普通子弹并不能挡住德军坦克,那些隐藏在废墟之间的坦克和反坦克炮才是真正具有威胁的。然而观察了片刻,林恩发现那些苏军坦克和火炮一旦开火,很快就会遭到对方精准火力的还击,虽然这样的炮火未必造成致命的损毁,却让苏军坦克手和炮手们十分忌惮,以至于处于防守态势的炮火一直处于受压制状态。
须臾,随着第一盏探照灯的亮起,昏暗的战场首先从视觉光线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根粗大的光柱直射向北面,也就是朝向柏林市区的方向,林恩在望远镜中随即看到了排头的“夜豹”,三辆一个不少地处于队列最前方,它们相互错开形成了并不十分标准的“品”字形,炮管几乎与地面水平,炮塔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