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衙内新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接进兵的,有说燕民必定箪食壶浆来迎的,还有说北地连年饥,可以对辽国以粮换地的,最搞笑地莫过于有人说可以与西夏联结攻辽的。

这日高强进宫与赵佶陈说方略,正说到收复燕云之后的流官任命问题,赵佶忽然想起刚刚阅过殿试的考卷,便取了三份出来,交给高强。这些卷子本来都是糊名的,不过既然已经送到御览,也无所谓考官作弊了,加上宋朝本有因名字而改点状元的先例,因此这些卷子上的名字亦皆书明。

高强自己的书法迟迟练不好,不过对于宋体字还是能看的过来,这些小楷的卷子看上去也颇为赏心悦目,把头一份看时,见上面所说的无非是些积极进取的大胆言论,文采韵律皆有可观,书法看上去却有些眼熟,再看名字时,见是“仙井上舍生何栗”。对这个人,高强倒有些印象,只因历史上靖康之变时,他正为宰相,当时随徽钦二帝同入金营,后来到金国境内便绝食而死,算是颇有气节的一个人,至于政事军略却无足观。

依着当日的记忆,今科的状元好似就是这何栗,虽然高强是不大看的上这类只有气节和文学,并无实际能力的儒生,但看赵佶的意思,就好似对这份卷子颇为欣赏,再对卷子细细一看,已知端倪,原来这何栗写的一手好书法,间架笔画颇有赵佶瘦金体的风采,心道多半是惺惺相惜,圣意如此,我何必跟他过不去?况且就算今科抡元,将来了不起作个文学侍从之臣,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当下便夸奖了几句,什么文理通畅说理透彻见解独到书法工整有力云云,赵佶听的连连点头,龙颜大悦,随手就把何栗的卷子上圈了一个圈,放到一摞卷子最上面。

眼见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状元就在这一刻产生,高强只觉得颇为有趣。正想着要不要去向何栗讨个大大的红包,陡然间全身一振,但见手中的第二份卷子上写了一个他无比熟悉,甚至曾经吃过很多次的名字——秦桧!

秦桧的资历,他自然是再熟悉不过,此人是政和五年中的进士,算起来也就在今科,要是换在刚到这时代的时候,高强定然不会忘记这件事。然而他近年来忙于兵事,这秦桧虽然是让他恨的牙痒痒,却终究无关眼下的大局,是以居然直到将他的卷子拿到手上才记起来。

要说秦桧的文采,当然是甚有可观的。他在历史上靖康之时已经升作御史中丞,算来距离中进士不过十年挂零功夫,升迁速度当然比不上高强这样的恐怖,但亦可说极为可观。

“如今天幸落在我手上,到底给这大汉奸上点什么眼药好呢?”这么突然落到手上一个大好时机,高强颇有些准备不足,起码有一点,这时候秦桧是否已经娶了他的王氏老婆呢?说到秦桧升迁之快,自然和他娶了个姓王的老婆有关,这王氏的祖父乃是元丰时三旨相公王硅,其姑母则嫁给了当今的尚书左丞郑居中。两代都有人入宰执,并且权力甚广,这王家的权势可想而知。而秦桧娶了这个老婆,也算一脚踏上青云路,别人想要打压他就没那么容易了,起码目下高强和郑居中就是铁杆的政治盟友,他想要对付秦桧的话,不看僧面看佛面,也得想想郑居中的反应。

他抓着秦桧的卷子正在出神,赵佶笑道:“这卷子中的策论,诚与爱卿所议相左,也难怪爱卿不以为意,朕只惜他文才可取,故而踌躇。”

高强微微一惊,赵佶这话分明是有意将秦桧排个靠前的名次,这等于是皇帝在给高强面子,要先给他打个招呼,免得取了这份卷子之后,因为其策论观点与高强相左,以至于高强误会皇帝关于燕云的立场有所变化,君臣间生出什么嫌隙来。

赶紧匆匆将秦桧的卷子浏览一遍,果见主张是缓取燕云,坐观辽国成败之类的保守主张,大约这秦桧得娶王氏为妻,出自榜下捉婿,事先已经定好了亲事,其本人却还没能和郑居中这样级别的大佬会面,故而没能在考前就得知郑居中的政治立场,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来。

要知道殿试策论可不是随便写写就算了,那是要直接给其政途定下基调的,徽宗朝前几任状元多半都是附丽蔡京而进,其殿试策论无不大拍蔡京和新法的马屁,后来从政也都是坚定站在蔡京身后。而今秦桧不知深浅,一张卷子就得罪了当今最得势的高枢相,害得郑居中都不敢直接和高强说及,要转承皇帝来缓颊,可算得是霉星当头了。

一想通这一节,高强的气顿时就顺了,脑际灵光一闪,也想到了如何对付秦桧,忙向赵佶道:“官家自是圣明,这贡生不知朝堂定计,亦不知边事,临时依题而作,能有此见地亦属不凡。只臣见他遣词用典,文理尚有可采,亦为惜之。”

赵佶见高强如此识趣,甚是喜欢,便将秦桧的卷子掩过了,指着仍旧在高强手中的第三份卷子笑道:“卿家,这一份卷子与卿家所设方略无不暗合,今科策论恐以此为先。”

高强看时,只见那卷子上条理分明,第一曰燕云可取,第二曰燕的民心为先,第三曰辽有可存之道,第四曰外族未可轻信,主张乃是存辽取燕,分塞外异族而治之。这些俱是高强的一贯方针,看来甚是亲切,其中更有一桩是高强极为重视,而朝议未尝深究的,便是北地连年饥,辽国不能以时赈济,因此失却民心;而今大宋取燕之后,这边地的灾情就得由大宋来承受,再加上备边的军需粮饷,未来数十年中燕云等地都将对大宋的财政造成极大负担,朝廷应当未雨绸缪,事先就在边地囤积大量粮食,一俟收复燕云之后,便尽快充实燕地的府库,足食足兵是谓也。

这件事原在高强心头,只是方今用兵为先,一时不暇及此,然而他也早有准备,如今梁山军为中心的东路漕运渐已成形,江南的粮米可以从此道径直北上,直抵河间府。而后由铁路运往燕云等地,不必向御河上去和现今的纲运船只争道,算来甚为快捷。倘再加上海道直抵燕云界河地运输,这运粮的速度和规模都不成其为问题,而耗费钱财的问题又可经由国债的发行予以解决,正因为这般成竹在胸,高强才没有急于解决此事。

而今从一个读书的士子笔下看到了自己的筹划,高强一时颇为欣喜。再看那卷子的署名时。心中的欣喜顿时翻作大大地惊喜。只见这又是一位熟人,与秦桧的“熟”有所不同的是,这人在历史上便是高强曾为之惋惜的对象之一,岳飞的提拔人,张所是也!

历史上当赵构在相州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时,张所被委任为河北招讨使,预备渡河去经略河朔。其所简拔将校中有王彦、岳飞等人,其后皆为名将,足见张所识见过人,史家亦称他有雄才。只可惜他站在李纲一边,李纲被黄潜善等逐去后,张所亦同遭贬逐,不久即死于岭南贬所。从前高强只以为张所是因为水土不服,受南方瘴气侵蚀之故,郁郁而终,不禁为之扼腕,然而到这北宋官场中打滚数年之后,他自然知道其死绝非那么简单,张所被贬时不过四十出头,那岭南为官的又不是他一个中原人,何以死得如此快法?自然是因为被政敌们豢养的死士追杀而死了。

如今这样的人才落到自己手上,高强险些儿要笑出声来,亏得想起自己还是在御前,方不敢造次。肚里一寻思,虽说眼下自己圣眷犹隆,不过干涉贡举这种事犯了大忌,还是少作为妙,顶多发表一下意见,却不可直接要人,当即称说此卷甚有才略,特别点出运粮北上一节,顺便也把自己原先的打算向赵佶吹吹风。

赵佶本就信重高强,见这卷子果然与他的方略暗合,亦是喜欢,当即就有心把张所点了今科状元,还是高强说他虽有才略,但锐气过盛,若是点了状元,恐怕不是历练人才之道。在儒家的传统中,历来是玉不琢不成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官家是天子,对待人才亦当这般,于是赵佶从善如流,将张所点作二甲榜尾,进士出身最后一名。

诸事议罢,高强便即陈请要即日北上至军中,以备大举进兵燕云,赵佶却卖个关子,一方面嘉勉他不辞辛劳,内外奔波,另一方面却着他在京小驻数日,待圣谕发遣方才起行。高强不明其意,却又不敢细问,所谓天威难测,虽然赵佶不是什么忌刻的皇帝,对他又是宠幸异常,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都说出口来,高强又怎能当面顶撞?只得领旨谢恩。

说来他在京里也不是没有事作,譬如军器监的火器生产,博览会的商事,交易所的起落,还有刚刚议定的三山浮桥国债等项,真要忙起来绝非一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