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三国马幼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口道:“子度啊,依你之见,我等关陇士人,比起荆襄士人,该当如何?”

听了法正这话,孟达的脸色顿时也是微变。稍一沉吟之后,孟达这才摇了摇头,略有些不甘地道:“颇为不如啊,你看这朝中上下,位高权重者,或为主公昔日旧部,或为荆襄士人。你我关陇之人,虽也有得重用者,但是比起诸葛孔明这般被主公倚为腹心,终究是差了一筹啊。”

听出孟达话里的意思,法正微微一笑,这才开口道:“诸葛孔明他们跟随主公多年,患难与共,得到重用也是不足为奇。主公向来知人善用,我们若能多多表现,还怕日后不能得到重用。只是,诸葛孔明,庞士元皆为天下名士,才学深厚,堪任司马、尚书令之职。但那马谡、徐庶又是何等人?徐庶,一介苦囚(徐庶少年时曾因杀人被擒,并遭酷刑游市之罚);马幼常,一介黄口孺子,虽有几分谋略,但是年不满三十,学不成,名不盛、德不立,如何能担任军师一职?”

说到这里,法正的话语不免有些激动,但是还是继续道:“欲兴社稷,必振朝纲,欲振朝纲,必正国制。想我大汉自高祖以来,向以征辟察举取仕,方维我大汉社稷400余年。马幼常之徒胆大妄为,居然欲行所谓‘考举’之法,视祖制祖法为无物,丧德至此。留此等人在朝,只能是社稷之祸。与公与私,为我关陇士人和主公基业着想,此等小人切不可容下!”

法正的话说来之后,饶是孟达早有了心理准备,也是忍不住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料到,法正叫他过来,居然是要他帮忙打击政敌。虽然法正说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但是突然之间要孟达对这些同僚下手,这也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看孟达一脸震惊的样子,法正心中暗暗一叹,这才涩然开口道:“子度,你或许觉得我是小题大做了。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你无害人之心,人家却已经起了害你之意了。还记得去年,当时还是大公子的寇封,突然上书奏请主公,要求回归寇氏本族,以承袭香火的事吗。”

“我当然记得,寇封这一手很高明啊!”孟达点头道,这一手自保的绝招也是高明之极,孟达也是暗暗佩服。却见法正苦笑一声,这才摇摇头道:“寇封一介武夫,性情疏广,岂会如此自保?自然是有人指点了。”

“有人指导,何人啊?”孟达有些纳闷地道,法正苦笑一声,这才轻叹一声开口道:“你想想看,在这之前寇封攻打陈仓,是与何人同行?”

“马幼常?”孟达失声道,但是更让他后怕的事情还在后面,却听得法正继续道:“此事倒还自罢了,还有前番阿斗公子突然过继给糜夫人,据闻也是马幼常给主公出的主意。若非如此,永公子如何会彻底失去希望,不能承袭嗣位?”

“有这种事?孝直,你是怎么知道的?”孟达有些纳闷地问道。

“此事我多方打探,才从糜夫人的贴身侍婢处知晓。这个马幼常,着实是深谋远虑啊。不显山不露水,就将我们的攻势无形之中化解。先以这考举之法大举提拔士人,如此一来我关陇士人无法大举出仕于主公帐下;再以阿斗公子堵住了永公子的嗣位。而且他和军中诸将均交好,魏文长、文仲业自不必言,就连马孟起将军也对他赞不绝口。你说这样一个人,我们是不是要小心呢?”法正苦笑道。

孟达听了法正的话,陡然间感觉一股寒流遍布全身。回想起来,这些年来自己这些关陇士人自从投奔刘备之后,虽然也算是春风得意。但是一直以来,荆州士人都是稳稳地压着己方一头。现在听法正这么一说,孟达似乎一瞬间看到了黑暗之中,马谡那看似人畜无害的脸上,一双锐利的眸子正在盯着自己看。

擦了擦头上的汗珠,孟达还有一个问题没想明白:“孝直啊,你既然早知道这马幼常如此阴险,为何不及早下手呢?”

“唉,一来这马幼常行事小心,很难找到他的茬子;二来先前我们都是在汉中,并无根基,一旦冲突只怕再难见容于主公。如今我等已得关陇之地,回旋的余地自然是大了一点,再者,这马幼常千算万算,终于是出现了一丝纰漏,只要以此为突破口,不愁不能扳倒他!”法正微微一笑,这才开口道。

“纰漏?”孟达有些不解地道,却听得法正继续道:“此番马幼常为了充实陇西之地,进言主公迁徙武都氐人至此。近日来蛮汉双方冲突不断,可谓是劳民伤财。你此番前来查察地方,回去之后可据实启奏。然后联络同僚,就以这劳民伤财的罪名,好好地参一下这个马幼常。主公素来以仁德著称,马幼常既然行此不仁之事,只要以此为契机,不愁参不倒他。再者,马幼常私行‘考举’法,有违祖制,更令各大豪族颇为不满。子度以此联络各大宗族,必可一举成功!”

“明白了!”孟达这才明白法正把自己弄过来,原来为的是这一件事。念及与此,孟达对法正的深谋远虑更是佩服不已。当下二人计议良久,法正又是细细地指点孟达,回去之后要联络哪些人,该怎么说服他们,待到孟达一一记下,这才彻底地放下心来。

数日后,孟达完成了刘备交托的任务之后,回到了汉中南郑。与此同时,一股暗流开始慢慢涌动。

数日之后例行的汉中王朝会上,左尚书仆射张松上奏,称‘试举’之制有违祖制,于理不合,还请中止。张松上表之后,立即便引起不少赞同之声此外。此外,卫尉庞羲、等人也是先后上表,称前番迁徙武都郡氐人前去陇西,引发了两地汉氐之人颇多冲突,不仅未能按照预想的那样充实地方,反倒引起了动荡,实属劳民伤财,与汉中王一向的仁德之心不甚相符。因此还请罢免始作俑者马谡的官职,交付有司定其罪行,以谢天怒人怨。

这两件事一出,一时间汉中国的所有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了马谡,这位刚刚在街亭立下大功的年轻的汉中王军师身上。

第七十六章 来势汹汹

“‘考举’之法虽非古有,但利于选贤任能,擢拔寒门才俊入仕,正是功在社稷千秋之制!”刘备的汉中王府中,诸葛亮那嘹亮的声音传来,久久回荡。

“昔日朝廷以察举、征辟举士,负责察举、征辟者,多半皆是各州郡的名望士族,而被‘举’、‘辟’者,十之**亦是出身士族,在此之间难保不会有营私舞弊、任亲排贤之事。况且士族中虽贤能倍出,但寒门庶族中亦多英才。故仅仅依靠这‘察举’、‘征辟’之法,尚不足为大王广觅贤能。长期以来,朝廷选拔官员所采用的都是征辟察举制度,士族门阀凭借这一制度,为其门生子弟的入仕大开方便之门。而寒门子弟想要通过征辟察举入仕,可谓渺茫之极。”

看着眼前一脸不屑的某些人,诸葛亮继续开口道:“而自考举制推行以来,短短六年时间之内,已经选拔任用了上百位寒门学子,这在过去简直是无法想像的事情。这些寒门子弟出仕为官后,无论是在朝中,亦或是在地方郡县,多半政绩斐然,深浮民望。如今,‘考举制’已经成了荆、益、交三州寒门子弟的最大地希望所在。一旦将其取缔,试问三州寒门子弟,又将如何一展所长?”

当初马谡整出这个考据法的时候,诸葛亮是第一个支持的。诸葛亮虽说是出身徐州豪门,但是他自幼流离失所,饱经坎坷,受尽了世间的炎凉,对利于寒门学子出仕的‘考举制’最为认同。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支持。刘备才最终下定决心付诸行动。而事实上,由于考举法对士族门阀的利益,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触动,当年刚刚开始推行时,其实就曾有过一些反对之声。不过因为刘备声称这只是作为“察举”的补充。并没有从根本上触痛士族门阀,加之确实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这些反对的声音才被陆续压了下来。

只是现在到了西川之后,当地的门阀根深蒂固犹胜荆州,对于自身的利益被损害的这一项制度。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对。现在有人当出头鸟,不少人也是逐渐按捺不住了。连续几日以来,诸葛亮被迫在朝堂上连续舌战群臣。以他的智慧和口才,仍被层出不穷、引经据典的对手给纠缠得无法脱身。一向性情沉稳之极的他,居然也被气得火冒三丈,几乎就要当场发飙。

“诸葛司马之言,靖着实不敢苟同。”太傅许靖慢吞吞地道:“我大汉立国四百年。多少才智杰出之士,皆是察举而来?所谓的结党营私,嫉贤妒能之事,只怕也是诸葛司马妄自揣度了。若是真有过人之处,难道还怕无人赏识吗?这考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