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际联盟一样,只不过是一种七拼八凑起来各自为政的力量的标记。它的使用效果将取决于它应用的范围和技巧。单靠封锁——或者经济制裁——不能造成一个强国的军事瓦解,而这个强国的储备、士气和本国产品都足以使它无限期地继续生存下去,纵使在一个降低的生存水平下。因此,经济战的胜利必须以下述情况为先决条件,进攻者方面必须在经济和其他资源上具有充分的全面优势,俾使他们能用军事进攻的方式使防御国资源枯竭。简单地讲,所谓经济战所包含的意义是,它能够提供消耗敌人或者是最后一击的手段,而不是进攻的主要承担者。
如果我们承认这个假定,即军事行动本身通常必须提供能耗尽交战国经济资源的最有效和迅速的方法,从这点讲来那种特别贴上“经济战”标记的进攻形式就必然是取得胜利的补充和附属的手段,而且只有在敌人基本上由于经济消耗而软化之前就已经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的这种情况下,才能说这种进攻形式是失败了。因此是否可以说,在这个意义上盟国的经济战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于最后击败轴心国作出了明显的贡献呢?
否定这个结论是由于这样一种假定,即经济战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敌人的致命弱点,即发现敌人的经济体系中某些主要的脆弱部分,由此可以对其整个体系给以迅猛致命的一击。这种假定由于其具有引人注目的性质,对于业余的战略家来说,是有吸引力的,而且在战争中,也没有遭到职业战略家们的反对;在各个不同的时期,瑞士铁砂、罗马尼亚石油、铁合金、冬衣、滚珠轴承、德国运输系统以及最后人造石油工厂都被比较乐观正式地一一提出来作为这种例子。诚然,毫无疑问,如果能用军事行动使德国失去全部的瑞士铁砂供应(只举一个例子),它就不能够进行一场重大的工业战斗。战争初期盟国所有这些企图之所以失败,并不一定是由于专家们对轴心国经济问题有任何严重的误解,而是由于这样的事实,即无论外交压力或者武装部队的直接进攻都不足以达到这个目的。
还有这样的情况,即每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军事力量,都在某种程度上彼此互不相同,因而,进行经济战就不可能有一种普遍有效的法则,企图制定这种法则的人往往假定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偶然事件都是正常的,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战争中,有一度英国观察家们似乎认为,华盛顿国务院倾向于设想它已发现了施加经济压力的新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将来可以通过联合国之间的协议用来作为维持世界秩序的一种手段,而不必诉诸武力。不错,1941年夏秋两季,美国在恪守中立时期,施加经济压力的行动是取得惊人的成效的,当时,它不能援用交战国的权利,而且,当时国内政策使它必须避免作出任何仅仅是为了支持英国作战努力的表现。美国的主要武器一直是控制外国的资金,使得它能够冻结所有轴心国和欧洲中立国的资产。后来,在美国参战后,由于全面使用了黑名单和它的强大的采购政策,从而能够支配西半球的经济生活,再次似乎倾向于认为这些武器(当然这些武器在阻止禁运品从拉丁美洲流入德国和日本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是普遍有效的,甚至可以代替封锁。结果,美国的官员和作家就有这样的一种倾向,在讲到1941年12月以后的封锁时,好象封锁只是英国的事情,甚至是在牺牲美国商人和战争努力本身的利益情况下,保持英国私人贸易利益的一种工具。这就帮助掩盖了这样的事实,即甚至在1941年,封锁不是美国施加经济压力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新形式,而是美国施加这种压力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并且在封锁的管理机构在伦敦执行职权时,美国向所有的有关委员会均派驻有代表。但是,可以由此得出的总的结论是,要把关于经济战的效力和方法的问题加以概括,或者用任何教科书上的标准来衡量它的成就,是异常困难的;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确实显示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只有用本章中所概述的范围极其广泛的临时权宜办法才能得到真正解决。
这是经济作战部的一位官员在战争初期所承认的一个事实,他说“如果德国没有一个在唯一主要地方的致命弱点,它也是脆弱的,如果给它以足够的创伤,也会使它出血致死的。”不过,寻找致命弱点的方法只有在德国从轴心国所控制的领土或邻近的中立国家得到供应时才真正合用,因为不久就很明显,仅仅切断德国的海外正常供应,是不能击败它的。事实上,要对盟国经济战措施的效力作出某些估计,我们必须记住这里有三个方面的行动场所,每个场所都有它自己进攻和防御的问题和机会。
首先,是海外德国的供应问题,这方面英国海军可以直接予以拦截或由管制机构在来源地间接加以拦截。在战争的头几个星期里,自然会发生这种切断和平时期正常的海外进口的情形,因此不论使用经济武器的批评者还是捍卫者往往都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而忘记了它对德国的作战努力是多么巨大和持久的打击。德国人和他们的对手都没有预料到这些物资匮乏的影响会大得无法进行战争,但是它却可以在两个方面影响德国的政策。一方面是把劳动力、技术人员和工作母机等等调转到各种代用品工业中去;另一方面就是完全取消某些行动。例如大家知道,德国在粮食上是能自给自足的;并且第一次大战中由于德国从其土地上抽调过多的劳动力,结果使其国内生产的下降程度大于其国外供应的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某些方面能够改善本国人民的粮食供应,因此,到1943年就恢复到战前水平,但这一事实并不一定意味着封锁失败了;它可能而且事实上也的确意味着为了维持国内的士气,德国政府是在把那些本来可以在其他方面更有用地为它的作战努力服务的人力调到农业上去。石油——最后证明确是它的致命伤——也因封锁而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且对德国产生了重大的后果。战前,德国(1938年)在其石油总供应量七百七十万吨中,从海外进口了四百四十万吨,这些供应被切断以后,德国不得不拚命迅速地进行安排,用人造产品或者通过向邻近中立国采购来增加供应,而且它在制订它的海陆空作战计划时还不得不经常注意到节约燃料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未能配备一支足够的长距离轰炸机力量的一个原因,即使它可能不是唯一的原因。希特勒相信他自己具有外交手腕和计算时间的天才,因此可能滋长了自满情绪,这使德国在1939年到1942年期间为战争作好工业上的准备受到了限制。他认为,他的政治判断能力和运筹帷幄的技巧有可能通过采用比较经济的闪电战取得胜利。但是,封锁对德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显然是使它必须采用闪电战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由于对方相对的措手不及而迅速取胜——的条件之一。
盟国进行经济战的第二个场所就是环绕着德国或轴心国控制的欧洲那些中立国地带。这里,在估计对德国施加经济压力的范围时,必须不仅要考虑到在象钨这种个别商品上波澜起伏和富有戏剧性的斗争,也要考虑到战前存在的整个形势。中立国会同时受到双方的压力,也会受到威胁利诱;大体上可以这样说,德国在这场斗争中得多于失。当然盟国的封锁迫使中立国不得不中断向德国重新出口,并且不得不放弃了大部分主要依靠进口物资的那些加工生产。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坚持要继续对德国至少保持战前的“正常”出口,而且盟国所取得的成就,如1940年1月同土耳其签订的铬协定,足以抵消战争初期苏德经济协定的影响而有余,当时苏德双方都认为该协定能大大抵消封锁所起的作用。总之,1942年后,已不能继续垄断土耳其的铬了,但是,盟国坚持不懈的压力加上采用先买权的支付办法和列入战后黑名单的威胁都产生了重大的效果。甚至就在战局比较暗淡的日子里,这些办法也起了限制德国的采购范围的否定作用;由于盟国的地位有所改善,这就导致了那些中立国一个接一个地倒向盟国一方;在某些情况下所造成的物资短缺给德国的生产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影响。例如,为夺钨战进行辩解的理由是,德国在1943年下半年失利后,就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如反坦克弹药中的碳化钨芯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