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八章 结论
  德国想在欧洲建立新的经济秩序的图谋以失败告终。由于德国的干涉,的确促成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总的说来,这些变化与其说是由于旨在创立一种新秩序的一些具体措施,倒不如说是由于战争的迫切需要。缺乏对这一问题的深思熟虑和缺乏时间,使1940年夏天提出的这些宏伟的建议没有能实现。新秩序的某些特点,由于德国人的行动而变得很清楚,不过这项政策的全面实现,却被德国人推迟到他们有朝一日成为欧洲无可争辩的主子的时候。这个时候始终就没有到来。
  通过德国人的行动确实变得多少清楚一点的新秩序的特点之一,是这个区域未来的行政管理结构。在一个个国家陆续沦入德国的统治下时,它们每一个都被派定了一种适合于它在新秩序中最终所占地位的行政管理方式。这样,通过把阿尔萨斯…洛林、卢森堡和波兰的上西里西亚之类的地区并入德意志帝国,欧洲的工业核心就被置于统一的控制之下。另一些不那么高度工业化的地区,包括西欧的其余地方在内,只受到间接的控制,但是那些被指定为“殖民地的”地方,尤其是苏联被占领区和波兰的总督辖区,虽然它们仍旧同德国本土分开,却由德国直接控制,不准当地人参加自己的行政管理。
  除了决定新秩序的结构以外,德国人为了实现他们的新欧洲计划而采取的唯一实际的行动是在财政领域里。在这方面,的确可以说,柏林有一时期成了欧洲大陆的金融中心。马克成了居统治地位的货币,许多国家开始通过柏林以马克来结算它们的全部商业交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全在德国的直接统治之下。凡是自己保留一点选择权的国家,至少部分是处在以柏林为中心的多边清算系统之外的。
  德国的宣传机构在1940年曾经大肆鼓吹新秩序的优点,但是隔了大约两年,对于这件事却几乎绝口不提,转而大谈欧洲所有国家需要联合起来抗击布尔什维主义,这是一种先兆。德国人对战争的概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建立新秩序的可能性,是以战争决不会拖得很久的信念为基础的。德国通过几场短促的战役就可以取得新秩序的物质基础,并由此巩固其地位,决定其对待仍然留在新秩序以外的地区的态度。对俄国发动的进攻,以及随后认识到这个国家与德国先前的对手不同,不能一举予以摧毁时,局势就完全改变了。德国这时面临着一场它毫无准备的持久战争。它不能仅仅为了实现一种理论而浪费时间或精力去促进新秩序。它面临着一场生死存亡的激烈斗争。为了不管怎样把这场斗争继续下去,它不得不放弃了长期的计划,竭尽全力来获得进行这场战斗的手段。有一段时期,这一目标似乎是它力所能及的,德国军队继续保持着攻势。但是从1943年初起,这种形势便改观了。德国的敌人这时采取了攻势,德国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义务,而同时它的资源却不断在减少。可是,直到1944年中期,军工生产仍在增加,这证明了德国人在本国和在剥削被占领国家方面的效能都很高。然而,这种增加只是垂死的奋力挣扎而已,因为到那时德国国外的供应来源已经几乎荡然无存,无法再进行持久的战争了。
  不论德国在欧洲建立新经济秩序的成就多么小,它无疑在战争期间确实从欧洲其他地方取得了巨大的物质利益。虽然从长远来看,欧洲——苏联不算在内——不能提供给德国它所需要的全部物资,但在短时期内,被它占领的国家和被它统治的国家的生产,以及这些国家储存的原料,却证明是具有重大价值的,并且除了石油以外,其数量都足以推迟任何严重的缺乏,直到有其他因素介入的时候为止。被占领国家的工业能力,也证明非常重要,至少在战争的中期是如此。因此施佩尔在1944年7月11日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说:“到目前为止,德国的军工生产有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是由西方占领区和意大利供给的,单是意大利就供给了百分之十二点五。”可是,对德国最有用处的,也许倒是非德意志国家提供的额外劳动力。大战爆发以前,德国缺乏劳动力的现象就很严重。在大规模动员入伍的工作开始以后,这种情况有可能急剧恶化。但是通过在德国本土以及在被占领和被统治的欧洲各地肆无忌惮地使用外国劳动力,德国在战争的大部分时期内为自己获得了充足的劳力供应。这些措施的规模如此巨大,以致1944年春天单在德国就使用了七百多万外国人,相当于平民劳动力总数的将近百分之二十。
  德国在战争时期从被它占领的国家和被它统治的国家总共得到了多少利益,这是无法用金钱准确地加以计算的。有些项目,例如驻在德国境外的德国部队和官员所消费的物品和劳务,以及不付费用直接弄到德国去的物资,都是无法计算的。还有,外国人在德国做工或是在德国武装部队中服役,其价值也是无法比较准确地加以估计的。可是,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处还是作了一次尝试,来估计其他国家对德国的作战所提供的财力物力,在计算时只把那些能够合理估计的项目考虑在内。属于这一类的,有向法国、荷兰、挪威、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波兰征收的占领费用,有德国对外贸易收支中的净逆差,有用侵略者的货币购买的货物,也有合并地区的生产在扣除了当地的消费和投资以后的净产值。根据这些计算,在1940年到1944年这五年中,外国出的力,按1939年的物价来估计,共达一千零四十亿马克左右,也就是占这一时期德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将近百分之十四。外国出的力,使政府在同一时期内可以用来购买武器和装备的款项——也就是说,在满足了民用消费、行政费用、军队开支、国债利息以及必要的资本支出等各项需要以后剩余的款子——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七,事实如此,其重要性也就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这种规模的横征暴敛显然在被占领的同家和被统治的国家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许多国家在饱受兵燹以后,又被盗窃走了大批对德国可能有用的东西。原料、粮食、牲畜、工厂和机器,以及运输设备,在不同程度上都遭到劫掠。生产大幅度地下降,那些获准继续生产的工厂,只能集中制造德国人自己需要的产品。德国人征敛的程度,在欧洲各个国家里大不相同,但是确实可以说,各处的生活水平都明显地降低,各种东西普遍缺乏的现象也出现了。这种情况由于德国推行的财政政策而更形恶化。用占领者的货币进行采购,在清算帐目上积欠下巨额债务,凡此对于德国以外的国家所造成的影响是:通货膨胀急速恶化,商品的供应日益减少,而流通的货币数目却不断增加。尽管通货膨胀只在某些地区造成有关国家财政生活的全面崩溃(尤其是在希腊),但是整个欧洲大陆都感到了它的有害影响。
  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对欧洲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为德国榨取最大的好处,而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
  显然,保护国以及可能获得的其他地方的经济力量,当然必须为了进行战争而全部用尽。可是,同样显然的是,这些地方对于自己在战争中不得不供给我们的那些产品,是不能从大德意志的经济中得到任何补偿的,因为它们的力量必须全部用来进行战争和供应国内平民的需要。
  这项政策声明是作为1939年5月举行的一次会议的结果而发表的。在此后五年中,它始终是德国行动的指导原则。
  第三编 意大利
  第一章 1940年6月至1943年7月的意大利
  理论上讲,意大利是轴心国中一个完全平等的伙伴,但是实际上它已经只不过是德国的主要卫星国了。诚然,它作为一个盟国参加战争,并不是完全没有资产的。不论它号称为大国这一点是多么不可靠,它却是唯一接近于可以支援德国的那种地位的国家。除了日本,它的武装部队比所有其他可能同德国结盟的国家都强大,而它的海军则比德国自己的还要强大。它处在地中海中央的位置和它的非洲帝国,使轴心国有机会切断英国同东方最为直接的航线,并且有机会进攻埃及、苏丹和东非。另一方面,虽然意大利的武装部队新近在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有过一些作战经验,但是从法西斯主义出现以来。他们还没有经受过全面战争的考验,而且意大利的经济弱点也太明显了。1939…1940年的事态增大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