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答复松冈的指示,并且告诉他,意大利政府对此已表示同意。从这些指示的大意中,大岛推测,希特勒同里宾特洛甫意见不一致,他愿意让日美会谈继续下去,只要会谈能起到阻止美国帮助英国的作用。5月13日,里宾特洛甫飞往罗马,当天,拜会了墨索里尼和齐亚诺。次日,大岛会见里宾特洛甫,并从他那里听到,日本政府不等接到其盟邦的意见就已向华盛顿做了答复。里宾特洛甫对此大为不满。显然,他事先已将情况告诉了齐亚诺,因此,齐亚诺也有同感。
5月17日,大岛返回柏林,见到魏茨泽克。魏茨泽克给他看了一份日本在5月12日给美国的复文概要,这份材料在14日由奥特用电报发给柏林。魏茨泽克说,德国政府极其重视松冈的声明:苏联如同德国开战,日本将进攻苏联。他问大岛,松冈在柏林时是否已经了解德苏之间的真实情况(即德国打算进攻苏联)。大岛答道,他相信松冈确实知道此事。从这一点可以推测,希特勒已断定他既不能指望日本人进攻新加坡,也不能指望他们履行三国公约的义务。不过由于苏联一直是日本主要的敌视对象,希特勒显然认为,在他所策划的进攻俄国的战争中,德国能比较容易地得到日本的合作。或许,希特勒还估计,在苏联崩溃后,日本有可能壮起胆来,敢同英国作战,如有必要的话,还敢同美国打仗。
大岛本人苦劝松冈。他告诫说,松冈所谓的“两面外交”,将使日本遭到欧洲战争中双方的蔑视和憎恨,到头来使日本自己处于孤立的地位。如果日本同美国签订协定,同意美国虽不正式参战,却可以向英国提供援助,这样做或许会影响战争的结局;如果这场战争以德国战败告终,往后美国将会把矛头对准日本,日本“或许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灾难”。因此,大岛认为,日本必须坚持要美国停止援助英国,保持中立。大岛将他5月20日的电报抄本发给日本驻柏林的陆海军武官,要他们转送给东京的陆海军首领。就松冈来说,大岛仿佛是在向他传道,要他改变信仰。但是,来自柏林和罗马的劝告,却使这位日本外相更加反对同美国谈判。他埋怨野村,指责(虽然指责得不对)野村不该进行这种会谈。在联席会议上、在同格鲁交谈时和在公开声明中,松冈都强调日本忠于三国公约,并宣称,如果美国海军在大西洋的巡逻和护航活动导致同德国冲突,日本将履行三国公约中的第三条。
松冈这种好战的声明,对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谈起着不良的影响。6月2日,赫尔问野村,日本究竟是真诚地希望和平,还是想摆脱对华战争的困境,以腾出力量在其他地方发动进攻。野村尽力使赫尔安心,但是赫尔仍然不相信。5月31日,赫尔交给野村一份经过修改的建议草案。其中加了这样一句:“显然,'三国'公约的条款不适用于因自卫行动而引起的卷入事件。”在这之前,赫尔已经向野村明白表示过,鉴于轴心国如果获胜将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认为,它正在采取的帮助英国的各种措施是防卫性质的。但在6月15日,日本人提出了一份反建议草案,删去了这条有关自卫的条款。于是,在对三国公约第三条的解释这一关键性问题上,出现了僵局。
在中国问题上,双方也越来越分歧。显而易见,日本政府要美国政府向中国建议媾和,但又希望媾和条件由东京和重庆直接决定。按照日本的愿望,这些条件包括:日本军队永久驻扎在内蒙古和华北部分地区,以促进中日合作“防御共产党的活动”。岩仓尤其坚决地表示,不管中国问题怎样解决,这一条绝对要做到。他说,驻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日本军队将在两三年之内撤退。但是,赫尔认为,如果在华的全部日军不撤退,日中两国之间的持久和平就建立不起来。野村表示,他个人同意这个看法,但是暗示,东京不会同意。美国5月31日的那份经过修改的草案规定,日本须按照日中两国签订的协定,尽快从中国撤出陆、海军。关于中日合作防御共产党的问题,以后再行商谈。
6月2日,野村说,他和他的助手们对5月31日的美国建议草案,“除了有些措辞之外”,都表示同意。但是,赫尔觉得,日本人在6月4日提出要在文字上作修改,其用意是要使日本能够按自己的需要来解释协定的条文;他还觉得,日本正在逐步缩小它原来答应的让步。在6月6日给野村的那份非正式的口头声明中,赫尔指出,日本人正在强调同轴心国结盟的意义,而对在永久和平的基础上同中国媾和一事却丝毫不作明确的表示,对于贸易往来一视同仁这个问题也避而不作明确的许诺。6月21日,赫尔把拟议中的美日协定草案,经过再度修改后送交野村。在这份草案中,没有提到要共同努力以恢复欧洲的和平,但再度试图通过互换照会,使三国公约不适用于美国出于自卫行动而卷入战争的情况。草案还把中日合作以防御共产主义这一伤脑筋的问题留待日后解决。可是,草案的一个附录中确实概括地写明了日中两国媾和的大体条件,以便将来美国总统可能建议以此作为中国同日本进行和谈的基础。这份经过修改的草案另附有一个声明,赫尔在声明中说,固然他并不怀疑,在促进日美之间谅解和建立太平洋地区和平方面,许多日本领导人同野村和他的助手们都抱着同样的愿望,但是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日本有一些担任政府要职的领导人坚持执行支持纳粹德国及其征服政策的方针。而他们赞成同美国取得的唯一谅解是,如果美国由于执行它目前的自卫政策而卷入欧洲战争,日本就可帮助希特勒作战。
赫尔说,如果这种态度保持不变,想使会谈产生圆满结果就是一种幻想。就象赫尔6月22日向野村指出的那样,这番话是针对松冈而说的。赫尔还暗示说,德国进攻苏联,为日本提供了摆脱三国公约约束的机会;但是野村回答说,日本不能抛弃三国公约。美国人于7月2日截获的日本电文表明,日本打算利用新的形势来从中渔利,尤其是想进一步南进。
7月10日和12日,东京举行联络会议对美国6月21日的建议草案进行了辩论。松冈对赫尔的最后声明大为恼火。他说得很对,这简直是要他下台。于是他要求拒绝这个声明,并中止会谈。然而,在这一问题上,他的主张被压了下去,一个折衷方案拟订了出来。关于三国公约问题,这个方案说,万一欧洲战争蔓延开来,日本政府将完全根据本国的福利和安全来决定自己的态度。但是,松冈仍然顽固不化;他向德国人透露了日本的新建议,并且不管近卫怎样反对,于7月14日向驻华盛顿的使馆发出指示,指责赫尔的声明是“不全面和不适当的”,他还说,除非美国收回这个声明,否则日本将中止会谈。这样做终于导致了松冈的下台,7月16日,近卫内阁辞职,两大以后再重新组阁,由海军大将丰田担任外相。
松冈在日本外务省的这段预兆不祥的任期,就这样结束了。但是,他的下台并不能刹住他已经启动的那股走向灾难的冲力。近卫的第三任内阁仍然受到7月2日的御前会议决议的束缚;不管松冈的免职会带来什么好处,这些好处都因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南部而失去其价值。
日本最高统帅部认为,作为进攻荷属东印度的第一步必须先得到印度支那南部的海、空军基地,以便给远征军提供足够的掩护。日本如果要对马来亚和新加坡发动进攻,也需要考虑这一点。尽管里宾特洛甫和希特勒曾经建议松冈发动突然袭击,可是,日本的战略家们认为在没有作好初步准备的情况下,不能采取这样的打法。
6月21日,松冈对奥特说,日本不准备同荷属东印度恢复谈判。日本将使用武力,为此,必须首先得到印度支那南部的一些基地。于是,他命令大岛请求德国政府说服维希政府同意日本得到这样一些据点。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德苏战争爆发之前,已经作了进军东印度的决定。战后,东条在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上供称,这一决定是在6月13日,即芳泽的使命失败的消息传到以后不久作出的。德国进攻苏联的消息有一度确实使日本的政策陷于混乱,但是,如前所述,7月2日的御前会议决定,反对立即向苏联进攻,而赞成向东南亚进军。7月3日,松冈通知奥特,日本一定要拿到印度支那南部的一些基地。7月4日,德国驻曼谷公使汇报了德国驻该地的武官同日本大使馆秘书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