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和会按商定日期在巴黎开幕时,摆在它前面的是这样一个条约草案,其中有外长会议一致同意了的条款,也有就没有达成协议的问题所提出的各种不同建议的原文。参加外长会议的各国代表必须支持他们所一致同意了的那些提案,但和会的其他成员国可以提修改意见或提出新的建议。在意南边界问题上以及在的里雅斯特将建立什么样的政权问题上,争执得特别长久,也特别激烈,使双方又一次得以极详尽地摆出各自的理由。下列各节试就各个领土争端所提出的问题作一些说明。
第二节 法意边界
在1945年9月外长会议的第一次会议上,外长们曾一致同意法意边界的变动应只限于一些小的调整。1939年时的法意边界是由1860年2月24日在都灵签订的条约确定下来的,在这一条约中,加富尔实践了1858年6月他在普隆比埃同拿破仑三世约定的秘密协议,把尼斯和萨瓦割让给法国,作为法国在1859年提供军事援助,从而有效地帮助了他把奥地利人逐出伦巴第的酬报。意大利没有认真提出过归还这些省份的要求,但法国人记得,1938年11月30日意大利法西斯议会曾是怎样叫嚷要把尼斯、科西嘉和突尼斯交给意大利的。法国人也还记得1940年意大利对他们发动的卑鄙攻击,因而决心要加强他们在那条边界线上的战略地位,分界线所穿过的是一个人烟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区,但他们希望在对该线作一些调整之后,能够从这里控制走向波河流域的通道。
为满足法国人的要求而进行的调整,影响到这一边界的下列四段:
(一)小圣伯纳德山口;
(二)瑟尼山高原;
(三)塔博尔山…夏贝尔通地区;
(四)蒂内河、韦絮比河和鲁瓦亚河的上游,即一般所称的唐达…布里加地区(用的是该地两个主要村镇的名字)。
(一)小圣伯纳德山口
这里的调整所涉及的,是一块约十五平方英里的地区,其中除山口法国一侧的山坡顶端上有一些人住在一个教会办的招待所外,别无村落和居民。法国人说在此处作这一变动是必要的,以便使他们能更好地在战略上控制从瓦莱达奥斯塔走向边界的通道,特别是从普雷…圣…迪迪埃上来的那条路,并防止意大利人从高处俯视法国的防御工事。
(二)瑟尼山高原
此处边界线的修改使法国取得了对一些重要水力电源的控制。瑟尼山区的那个湖转入法国手中,从而使法国掌握了意大利韦瑙斯大发电厂的水源,而格朗…斯卡拉发电厂则移交给了法国。
(三)塔博尔山…夏贝尔通地区
此处边界的修改起了纯粹是战略上的作用,它消除了某几处法国人认为会对布里昂松构成威胁的突出地段。
(四)蒂内河、韦絮比河和鲁瓦亚河的上游
这里的一些边界变动范围比较大,也比较复杂,因为他们所涉及的不仅有战略上和经济上的问题,还有大约四、五千人(大多是阿尔卑斯山牧民)在政治上效忠谁的问题。1861年由法国和皮埃蒙特联合委员会划定的边界线,大体上就是采用皮埃蒙特和尼斯专区间的边界,但是,从科拉伦加起到鲁瓦亚河畔的布雷南面某一点止的那一段,却离开了这一边界,也不按照那条沿着较高一带山岗走向的分水岭线,而是循着另一条近乎平行的,顺着一个较低的山脊朝南和朝东走向的线划定的,当初的用意是使意王维克多·艾曼努尔二世能照旧在山岗西侧猎取小羚羊而不必越出他自己治理的国境。把这一片荒芜的山地转让给法国,对意大利是无关重要的,可是顺着鲁瓦亚河谷再向南去,却有几个发电厂,其中包括圣达尔马佐的发电厂,它所发的电力供应着利古里亚的铁路系统和热那亚、萨沃纳、因佩里亚等地的工业。
法国方面断言,这一边界地区的居民讲的方言是法国的一种方言,他们是希望成为法国公民的,这一说法在1945年和1946年间引起了意大利人相当大的愤慨。法国也曾就瓦莱达奥斯塔提出过类似的论点,但没有能说服什么人。有一个瓦莱达奥斯塔人的委员会,很活跃,不仅向罗马而且也向各盟国清楚表明,这一河谷的居民虽操法语,却是忠诚的意大利人。意大利政府给了瓦莱达奥斯塔人很大程度的地方自治权,而且这一点后来在1948年的意大利宪法中得到了确认。可是,散居在鲁瓦亚河谷的那些农民们却没有人出来替他们申述关于愿意或者不愿意并入法国的理由;1945年时有报道说,法国军事当局在对他们施加相当大的压力。
外长会议感到有关该地区的现成资料太缺少了,于是在1946年4月底派出一个由法、英、美、俄四国代表组成的小型委员会去那里作现场调查。但是不善于表达自己意见的山地人民的愿望,外来人在仅仅两三天的访问中是了解不到的,而且,正如意大利人在巴黎指出的,有提出领土要求的当事者一方的代表参加在内的委员会所作出的结论,无论如何是不能认为不偏不倚的。很自然地,委员会作出了有利于法方要求的报告;1946年6月27日,外长会议接受了法方的要求。
上述这些边界变动,除了使意大利失去一些发电厂外,没有一处给它造成什么严重的物质损失,可是它们却给两国间的关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虽然意大利1940年的行径使法国有理由要求更多的安全保证,但法国所得到的好处是否抵得上结怨于意大利人的这一代价,是颇成问题的。
第三节 意奥边界
(一)引言
在1945年,意大利的北方边界省份阿尔托…阿迪杰(在意大利以外的其他地方,人们更多地称它为南蒂罗尔),是欧洲具有下述情况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在该地区当时所属的国家中处于少数民族地位的一个种族,不仅在该地区占居民人口的大多数,而且,在国界对面紧紧接壤的邻国土地上也居住着这同一种族的人。1921年的意大利人口普查(这是按语言划分的人口分组数字的最近的一次普查)表明,当时阿尔托…阿迪杰的居民有百分之九十是操德语的;1939年12月31日为使一部分人迁入德国而举行公民投票时,意大利政府承认有二十二万九千五百人,即当地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二操德语。这些人口是由1919年的圣日耳曼条约划交给意大利的;不仅在奥地利,而且在英国,都有一种强烈的看法,认为当时的做法是不公正的,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缔结和约,是纠正那项条约的一个机会。
意大利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段时期内对待这些操德语的少数民族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了人们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意大利没有保护少数民族的条约义务(不象一些较小的国家那样在1919年签署过负责保护少数民族的条约),它在这方面的暴虐行径是有案可据的,早在1919年时已有所表现,1922年法西斯一上台更是变本加厉。它花了很大气力(虽然都没有能奏效),想把德语完全禁绝,所用的办法,一方面是在教育上采取措施,另一方面是使所有的行政职务一律由操意语的官员担任,再有一方面是从外地迁入一部分人口(大多迁自意大利南方一些人口过剩的地区),使其定居在某些城镇中,特别是在波尔萨诺(博岑)和梅拉诺(梅朗)。
1919年意方提出这一领土要求,主要是基于意大利的战略需要。1945年,它还提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该省经济发展的性质来加强它的关于战略需要的论据,而奥地利方面提出的反要求,其依据仍然是:南蒂罗尔人要同奥地利境内的蒂罗尔其余部分重新统一起来的无可争辩的愿望。
(二)战略形势
1939年时的边界线正好在勃伦纳山口上,并沿着山口东西两侧的阿尔卑斯高山伸展。意大利人强调这是意奥间的天然边界,说历史证明意大利的安全有赖于保持这条线作为意大利的边界。然而,意大利的这一论点是有问题的。阿尔托…阿迪杰自六世纪起就居住着操德语的居民,当时拜奥瓦里人(巴伐利亚人)占领了现代奥地利的蒂罗尔…福拉尔贝格州,并越过勃伦纳山口进入了南蒂罗尔。在这之南的特兰托省约在同时为伦巴族人所占领,因而保持着和意大利其余部分相同的语言和文化,它的原来操德语的伦巴族征服者则已被他们的意大利臣民所同化。事实上,阿迪杰河(即埃奇河)流域中操意大利语的那部分地区和操德语的那部分地区之间的峡谷,是一个较埃奇河…因河分水岭上的勃伦纳山口更为巨大的天然障碍。包括巴伐利亚和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