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时珍评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微”,得到“与昔人所解不同”的独到心得。他认为:“麻黄汤虽太阳发汗
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桂枝(汤)虽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
脾救肺之药也。”这两条新结论,是他经过反复实践和深入研究而取得的,
乃名医妙解,决非平庸之辈所能道出。
无汗用黄麻,是因“寒伤营,营血内塞,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
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增塞”。既然无汗的根源在于卫气闭固。由于皮毛外
闭,邪热内攻,无汗而发热,根据肺主皮毛,而辛走肺的原理,看出麻黄汤
的实质在于“散肺经火郁”。
有汗用桂枝,是因“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
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既然有汗的根源在于营气虚弱,津液不固,
原因还在于卫气外泄,不能护营。根据脾主营,肺主卫,泄木以固脾的原理,
可以肯定桂枝汤的作用,实质在于”理脾救肺”。
这说明看问题不能只根据有汗、无汗、恶寒、恶风等表面现象,还当从
脏腑机制上去找原因。对药剂也不能就药论药,只求表面效果,还须以脏腑
病机为纲,从保持人的生理机能内在平衡的整体观念出发,才能正确判断某
一方药的实质。李时珍创造性地运用批判继承方法,从古代名医的既成结论
出发,独运匠心,苦索精恩,终于阐发出”千古未发之秘旨”。(《麻黄·发
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009 页)
李时珍对《伤寒论》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所主的脏腑病机,也作出与众
不同的新解。成无己在注释此方时,认为是用“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心下
之虚热”,肯定此方功效在泻心的虚热。李时珍从临怔经验出发,纠正了这
一名家定论。他解释说:“张仲景治心下痞满,按之软者,用大黄黄连泻心
汤主之。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大黄·发明》校,点本第二
册,第1117 页)他把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主治功效订正为泻脾胃湿热,既继承
了张仲景传下的宝贵经验,又纠正以往的错误理解。法古而创新的科研精神,
值得效法。
李时珍对前人经验的批判继承,还表现在古方话用方面。古人留传下许
多治病的单方、验方,是医家的共同财富。运用得当,可生奇效。李时珍留
心前人经验,时有新的发明。
他从朱真人《灵验篇》读到一病案:有人患风湿数年,医家令掘一上坑,
让患者坐坑内,解衣,以热汤淋之,淋到一定时间,再以竹簟盖上,令其发
汗。患者经此发汗,病就好了。这一方法的特点是不用药物,只用热汤通其
经络。李时珍借鉴此法,治愈类似患者。他对这一方法作了改进,“治寒湿,
加艾煎汤,治风虚,加五枝或五加煎汤淋洗。”(《热汤·发明》校点本第
一册,第407 页)借用古人方法,又不生搬硬套。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变通。
这类事例,《本草纲日》中屡见不鲜。
失笑散是一种古方,最初在《和剂局方》中只说明可治妇女产后淤血引
起的“心腹痛”;后来《三因方》一书,扩大其适应范围,说可治“小腹气
痛”:再后,《儒门事亲》进一步扩大适应范围,说可治男子小肠气痛。李
时珍加以研究,并经临证试验,最后总结自己的亲身体验说:“失笑散,不
独治妇人心痛、血痛。凡男女老幼,一切心腹、胁肋、小腹痛、疝气:并胎
前产后,血气作痛及血崩经溢,百药不效者,俱能奏功。屡用屡验,真近世
神方也。”(《寒号虫·发明》校点本第四册,第2643—2644 页)李时珍扩
大古方失笑散的适应证,屡用屡验,但并不是盲目地搬用。他对此方作了深
入分析研究,发现其中五灵脂(寒号虫屎)、蒲黄二药,皆足厥阴肝经药,
并入血分,故为去风止血良药。从中深感古人见识。十分深奥。
李时珍写了医学著作《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运用批判继承的
科学方法,从古代医学著作中汲取科学资料,经过独自运思,对脉学做出了
卓越贡献。
他在写作《濒湖脉学》的过程中,参考了55 种古代医学著作,系统地继
承古代脉学方面的科学成果,用他父亲和他自己的实践经验加以充实,对脉
学作了创造性发展。他将王叔和《脉经》所列24 脉,发展为27 脉,增加了
三种脉象。所增三脉,名为长、短、革。长、短乃描述脉的长度变化,这是
从实践经验中概括补充的。革脉,是他根据古代文献探索确立的。张仲景《金
匮要略》中已列有革脉。由于《脉经》传本有误,革脉长期未被医学界认识。
李时珍从古文献中钩沉索隐,证以实践经验,确定这一典型脉象,充实完善
了古代脉学。
李时珍的27 脉,其先后排列次序也与《脉经》的24 脉不同。《脉经》
对24 种典型脉象的排列次序,内在逻辑系统不易为人们掌握,前一脉同后一
脉的内在联系,缺乏理论统率关系。李时珍将27 脉作了科学整理,以阴阳学
说基本理论作指导,参以辨证论治的观点,先立大纲,后别条目,使之井然
有序。他立浮、沉、迟、数四脉为纲,肯定”浮沉迟数,脉之纲领”。使脉
之纲领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密切联系。27 脉的排列次序,充
分体现了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相邻二脉,是成对的范畴,如浮沉、迟数、滑
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
这样就便于人们从对立面去把握各脉的特点,体察其区别与联系。
《濒湖脉学》是用歌诀形式写成的,这种表述方法也是对《脉诀》的继
承与发展。《脉诀》托名王叔和撰,实是五代时高阳生袭《脉经》的内容,
以鄙俗的歌词表述而成。宋代哲学家朱熹就曾指出它的鄙陋。他说:“俗闻
所传《脉诀》五七言韵语音,词最鄙浅,非叔和本书明甚。世之高医,
以其赝也,遂委弃而羞言之。”(《郭长阳医书跋》)尽管它“鄙浅”,因
是以韵语写成,易诵易记,后世仍流传不绝。李时珍对于《脉诀》,汲取形
式,扬弃内容,写成韵语式的《濒湖脉学》。将科学的内容同群众喜见乐闻
的形式紧密结合。《脉诀》的可取之处被继承下来,其非科学的内容被批判
地扬齐。《濒湖脉学》乃成为一部理想的脉学启蒙著作,数百年来流传广泛,
发挥了教科书的作用,此书的启蒙性质及其作用,李时珍在撰写此书时已经
明确。《濒猢脉学·自序》标明撰书宗旨说:
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毗缪,医学习诵, 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
同父幸刊其误, 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旨奥宝,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
僭撰此书,以便习读, 为脉指南。
为使此书成为脉学“指南”,又便于初学者”习读”,采取韵语形式进行表
述,可以说是最好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时珍为了使人便于体验掌握,在《濒湖脉学)中,对每一脉都是先作
理论上的考证、说明,然后按”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分
部诗”四层内容撰为歌诀,加以论述。以浮脉为例:
《体状诗》云:“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英似毛轻。”说明浮脉在肌
肉表层即可触及,犹如抚柔软的榆荚或舒缓的羽毛。
《相类诗》云:“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
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如轻漂的木板,同芤脉与洪脉既相类似,又大有区
别。
《主病诗》云:“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
无力而浮是血虚。”浮脉象征人体阳气亢奋,常见于外感病在体表之时。浮
脉而兼有“迟脉”、“紧脉”时,多为风寒,浮而兼“数脉”,多是风热。
浮而无力,那是血虚里证了。
《分部诗》云:“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脾虚肝气旺,
尺中溲便不流通。”①表明寸、关、尺三部浮脉,分别显示上、中、下三焦
的病证。
二十七脉经过具体分析,确定每脉的实质,然后加以科学综合,形成脉
学体系。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加以充实发展,把脉学知
识的普及与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李时珍对脉学的创造性贡献。《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对《濒湖脉学》作了中肯评价。指出:“时珍乃撮举其父言
闻《四诊发明》,著为此书,以正《脉诀》之失。可谓既能博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