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于康熙末年 [校对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中的羡慕,尽显无奈。

曹颙见状,只能默默。

朝廷对宗室俸禄丰厚,也限制也多,无旨出京百里当斩。

康熙朝时,那位是不安生的,每年要出京一两次,宗室与皇子阿哥还能随驾出去转转;雍正登基后,最远不过是去皇陵,宗室里都圈在京中。

想到这里,曹颙不由叹气。

别说宗室,就是他也不得自由。

当年从丰润分宗出来,使得曹家免了宗族麻烦,可也使得曹家这一支落户京城,行动都在皇上眼皮底下。

自己若是“因病告退”,那剩下的日子就只能“休养”。

自己转世一遭,难道前半辈子劳心劳力,下半辈子想要偷懒,也只能“闭门不出”做宅男?

总要想个法子,既能卸了差事,还能名正言顺出京才好。

十六阿哥抱怨两句,也觉得没滋味儿,想起一事,道:“皇上让保举钦差胁从之事,孚若心里有成算没有?若是还有缺,就匀两爷两个赏人。”

原来,雍正年前就派了不少人南下,为了赈济钱粮之事。

等到现下,赈济的差事差不多安排妥当,也到了春耕的时候,雍正又想起清查江南积欠钱粮之事。

如此一来,早年派出的人手就不够用。

雍正便命户部这边部议,酌情增派人手。

经过户部部议,上了折子,请旨将分查人员从五人增至九人;协查人手,从二十三人增至四十九人。

皇上已经批了折子,除了分查人选由皇上钦定之外,协查人员不足之数,则由臣下保举。

年前众人为了赈济钦差人选挤破脑袋,曹颙为了避嫌,并没有跟着搀和。

现下从赈济转为清查江南积欠钱粮,名义上是户部差事,可是从皇上增查分查官员礼部、刑部、都察院都有来看,协查人选也并不限于户问。

要知道,年前下江南的官员,总理大臣每人给养廉银三千两,分查每人银一千两,协查每人四百两。

对于低品级京官来说,这绝对既得里子,又得面子的肥差。

江南那边负责的总理大臣是户部左侍郎王玑与原委署江南江苏巡抚尹继善。

尹继善前些日子摘了委署的帽子,实授江南江苏巡抚,署江南河道总督。

有资格保举协查人手的,除了总理此事的尹王两人,就剩下户部几个堂官与十三阿哥这个掌部王爷。

听了十六阿哥的话,曹颙心里估算了下。

按照官场惯例,关于臣工保举,多是有些约定俗成的规矩。

尹继善是地方官,王玑是京官,有钦差身份,两人同为清查江南钱粮的总理大臣,尹继善不能超过王玑,多半是持平。

王玑是户部四侍郎之人,既得了差事,占了甜头,保举人数就不能超过另三位。可大家平级,也不好平白矮一头,当是相同。

几位侍郎,要减两位尚书一等。

两位尚书,要减怡亲王一等。

虽怡亲王行事谨慎,在保举朝臣方面向来不怎么参合,可该留出的缺还是要留出来。

总共需保举二十六个人头,曹颙估算一下,自己分到的人数在四个上下。

因此,曹颙点点头道,“两个没问题,再多怕是费劲了,难得有出京的差事,我想让元松出去见识见识。”

十六阿哥点头道:“他官职身份也合得上,孚若还要提挈其他人不?若有的话,爷向十三哥那边打声招呼也行。”

曹颙摇摇头,道:“暂时没什么人选,我还留了一个缺,尽够使了。”

说到这里,他倒是想起李孙两家。

孙家还罢,孙文成已经起复,孙礼也出仕,即便不能立时翻身,日子也过得去。

李家那边,李煦是罪余之人,李鼐除了功名,只有孙辈在内务府当差。

只是内务府与六部到底隔得远,差事不好混在一处,要不然的话曹颙倒是真想拉扯兄弟一把。

“李家那边,我们老太太常惦记……若是李诺兄弟两个能差遣,还请十六爷照拂一二……”曹颙说。

提及这个,十六阿哥有些不耐烦,道:“难道李家只是孚若亲戚,不是爷的亲戚不是?只是他家那位老太太,委实是没谱的,爷这几年,没少照顾李家,否则两个罪臣之后,也不会在内务府立住脚跟,谁还亏待了他们不曾?却是不知足,每次去给太妃请安,都是哭穷道苦。又是在十五嫂跟前,连爷都跟着臊得慌……”

谁家都有两门这样的亲戚。

十六阿哥所说的,就是李煦的继妻王氏。

王氏与密太妃是堂姐妹,能养出李鼎那样的精明儿子,关不是个愚钝的。

只是她死了亲生子,对后来归宗的两个双胞胎孙子也不甚亲近,一味爱财。

不只去十五贝勒府寻密太妃道苦,就是在曹家这边,也没少唠叨。

李氏念她上了年岁,并不与之计较,每回过来,都没有叫她空手,多少也有贴补李家之意。

不想,王氏得了银钱财物,回去后都作了私房,半文也不再撒手,不仅待李鼐这房儿孙没什么情分,即便待李讲、李证两兄弟,也没露半点慈爱。

一来二去,李氏心中不耐,就吩咐李家这边的小辈直接过去请安。

她这边预备的东西,也不再经过王氏之手,直接点名给侄儿、侄孙们。

见十六阿哥连李诺、李语兄弟都迁怒上了,曹颙只能道:“老的糊涂,小的这两个还算明白,李诺孝顺,早年北上侍疾,留了病根,李语承继到我家老太太这一房,小两口都是本分老实,我们老太太难免多惦记一些……”

十六阿哥闻言,神情渐舒缓,道:“也是不容易,内务府上下,多少人伸手,李家这两个生于富贵乡,家境一下子落下来,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换做其他人,既过了穷日子,怕要将银子当成命根,这两个,却是本本分分的,没有给爷抹黑。”

曹颙点到为止,便不再啰嗦,就此岔开话去……

等回到衙门,曹颙便叫来蒋坚,与之说起保举官员南下之事。

曹颙不结党,世交子侄到出仕年岁的有数,并没有什么想要提挈的人。那两个保举名额,一个给左住留的,一个则是打算留给蒋坚。

蒋坚是江西人,南下办差的话,也算是衣锦还乡。

要是蒋坚走了一遭,有了出仕之心,曹颙也能回报一二。

曹颙总觉得,对于精通刑名律法的蒋坚来说,不出仕实在是浪费一身所长。

蒋坚想了想,还是摇了摇头,“大人好意,学生心领……只是这样的机会,对年轻人更人益处,学生就不浪费这个人头……等到什么时候,大人这边真能歇下来,我再带着妻儿回乡风光也不迟。”

曹颙无奈,只得作罢。

他心里已经打定主意,等到蒋坚离京的时候,定要给他捐个高品级的顶戴。

毕竟,这个世界是官本位的世界。

蒋坚身为幕僚师爷,在自己身边还罢,离了自己,就什么都不是……

将到落衙时分,曹颙打发人去给左住传话,让他过来随自己回家用晚饭。

左住老实听命过来,还以为义父这边有事吩咐,没想到说的却是出京办差之事。

他不禁有些雀跃,又有些迟疑,“义父,什么时候出京?”

“现下才议人选,总要预备几日,赶得上你大哥婚礼。”曹颙笑着说道。

左住听了,这才咧了嘴笑:“去江南好,若是有机会,还能去见二弟。”

双生兄弟两个,落地就在一处,还是头一次分开这么久,难免想得慌。

曹颙见状,心情也跟着好了起来。

以左住,左成的资历,若不是赶上江南的机会,多是要熬满年限才奶升转。

自己为了江南之事,耗了不少心神,回报到左住,左成身上,算不算善有善报……

可惜的是,他的好心情只维持到回府。

“老爷,李家老太太来了,上午就到了,现下还没走,还带来两位表少爷,大爷在偏厅陪着。”见曹颙下马,曹方上来禀报着。

曹颙闻言,不由望了望天。

虽说仲春时节,天长了,可眼下已近酉正(下午六点)时分,天色将暮。

到人家做客,能待到这个时候,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将到九如院,曹颙转头吩咐左住道:“你几日没回来,先去福源堂给老太太请安,若问起我,就说我先回去更衣,稍后就过去。”

左住俯身应了,目送曹颙进了院子,才转过角门,往福源堂去。

回了上房,初瑜正坐在炕边,手中拿着单子。

见曹颙进来,她放下手中的单子,起身服侍曹颙更衣。

曹颙往北面指了指,“那位到底为何而来?呆了这大半晌。”

初瑜道:“说是为了两个孙子入官学之事,不知怎么听说咸阳宫官学那边笔墨银子丰厚,觉得比当差还体面,便来央求老太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