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上的多尔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以为皇父之称必是妻世祖之母,而后,尊之为父也”。这段是孟森先生的考证,让人一看这文章,怎么皇父摄政王,肯定他娶了孝庄皇太后了呗,然后皇上就管他叫爹了呗,后爹也是爹啊,他是这么想的。这篇文章是孟森先生在上个世纪早年写的。他认为在17世纪的时候,跟19世纪的时候,跟20世纪初的时候,跟我们今天相比,中国人的思维观念不会有太大变化,您一看皇父您就必然会产生其他联想,必然就成为皇上他爹了,这是很显然的,所以这是孟森先生的一种考证。问题在于,太后下嫁这种假说,最早是在中国的哪个地区产生的?他们认为,不在今天的北京,在哪儿呢?在浙江。这种假说最早的出现,肯定是和张煌言有关。为什么北京没有这个假说呢?他们考证,顺治六年到顺治七年,也就是我们讲的1649年到1650年这两年,朝鲜曾经先后派往中国八次使臣,这八次使臣回国以后居然没有一个说太后下嫁这个事。
  他还说,您看,康熙皇帝一死,雍正帝继位,在雍正帝继位当年,朝鲜的使臣回国,在朝鲜的《李朝实录》上就写下了这么一句话,“雍正继位,或云出于矫诏”,这是朝鲜《李朝实录》在雍正继位当年,人家那书上就写上了。中国人盛传雍正皇帝是篡位的。反过头来说,这太后下嫁,八次使臣到中国怎么也应该有一个人知道,但八个人都不知道,这不可能吧。所以,他认为是不在北京,太后下嫁说不在北京出现,在哪儿呢?他们认为在浙江,这个证据他们认为就是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他们认为,张煌言远隔好几千里地在浙江从事抗清活动,最后被多尔衮打败,最后在康熙年间被擒,他在顺治六年就敢写出太后下嫁的诗,那肯定是什么呢?是这么一回事,就是他一听说多尔衮讨了自己的侄儿媳妇,豪格的妻子为妻,豪格的妻子我们提醒大家注意,她是蒙古科尔沁部落的人,他是孝庄皇太后的妹妹。她也叫博尔济吉特氏,肯定是什么,张煌言听错了,他分不清楚多尔衮手下有四个叫博尔济吉特氏的妻子,有四个一样姓的妻子,他分不出来,所以弄错了。他认为,这个是太后下嫁假说的形成。那太后下嫁这假说又是怎么样发展的呢?反对者们的考证是否有道理呢?
  第二十一讲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六)
  我们在介绍到反对孝庄皇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的这方观点的时候,我们说他必须得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您认为太后没有下嫁,您必须得回答,太后下嫁这一假说它是怎么样产生,又是怎么样发展的。它产生,反对者认为它产生在浙江地区,关于它的发展,反对者们认为,它的发展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张煌言的太后诗出现的那个阶段,以浙江为中心,迅速向周围,向南方各省传播。但是这种传播很快地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随着大量文字狱的出现,一度销声匿迹了。
  紧接着是什么呢?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革命党人为了制造反清的舆论,不断有人印行两种东西,一种东西就是在清军入关前后满洲人的大屠杀。另外呢?他们也在印行另外一种书,就是雍正皇帝的《大义觉迷录》等书。这《大义觉迷录》是雍正皇帝自己写的。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当时全天下都盛传,他是杀父自立,他是篡位的,所以雍正皇帝脸挂不住了,就自己写了一本书,不要听信谣言,我说的才是真理,专门写了这本书,每个人都得读。结果每个人读完了之后,大家就更不信了,越描越黑。那肯定的,这个事您就不能说。所以反对者们认为,为什么太后下嫁后来又出现了这种说法,就是革命党人编了很多书,抄了很多东西,把它形成字面上的文字,人人一读,得,太后下嫁,假的也成真的了。尤其是在清朝灭亡以后,那各种野史,《清朝野史大观》、《东华录》、《清稗类抄》等等,很多很多书都在记太后下嫁了,都把这件事浓墨重笔,极尽侮辱啊,就描啊,结果越描越重,最后弄得人人都认为太后下嫁。
  现在的问题是反对者们的考证它有道理吗?支持太后下嫁的人,他有道理吗?到底孰是孰非呢?我觉得,我们是不是能这样做,我们把双方的八个论点让它再激烈交锋一下,我们给它进行一下比较,对比一下,看看这八个方面谁的考证更有道理,最后我们把双方没道理的东西都去掉,我们看看剩下什么,如果剩下的是有道理的,我们就认为她是下嫁了,如果剩下的是说没下嫁的,最后那她就没下嫁。所以我是这样想,把双方针锋相对的八个观点,碰撞一下,看看剩下什么。
  我觉得,针对前面的论据一,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正反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交锋。但是我可以说,双方说的话那叫各说各话,谁都没听听对方在说什么,还有一句成语叫风马牛不相及。所以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认为反对者们,他的批驳没有击中对方的要害,赞同者们的考证稍胜一筹。我为什么这么说呢,诸位好好想一想,我前面在介绍反对者们的考证和支持者们的考证的时候是怎么说的,这个支持太后下嫁的人,他的考证是说什么?皇太极一死,顺治皇帝继位,多尔衮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他成功地挫败了豪格,当上了摄政王,紧接着这个摄政王一路直下,挥师入关,定鼎北京。然后在他挥师入关,定鼎北京的过程当中,他转眼之间就成为大清朝说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说一不二到什么地步呢?皇帝的玉玺是在多尔衮他们家搁着。不在皇帝身边搁着。我们的考证是从这儿开始的。皇帝的玉玺被多尔衮拿去了,小皇帝顺治,随时有被废掉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的问题就出现了。小皇上,六、七岁,他怎么办?他哪知道怎么办?我们必然就要问到一句话,他的妈妈孝庄皇太后怎么办?她怎么样做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儿子能够做成这个皇帝?才能够稳住多尔衮?稳住自己儿子的皇位。我们说支持者们认为,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孝庄皇太后选择了下嫁给多尔衮。
  反对者们的考证是什么?他们说这个事不能从后面说,得从前面说,从哪儿说呢?得从皇太极死之前就得说,他怎么说呢?说皇太极死之前这两黄旗就很牛,很厉害,然后皇太极一死,两黄旗成功地与孝庄皇太后集团,孝庄皇太后还出了一个集团,这个集团大概有两个人,她和她姑姑,成功地与这个孝庄皇太后集团合作,挫败了多尔衮集团。多尔衮集团我倒同意,哥仨儿,两白旗。然后和豪格集团,豪格集团都有谁?就一个人,一个人也算一个集团吧。说成功地挫败了他们,最后取得了胜利。人家认为,太后下嫁的这些人的考证是从哪儿说的?说皇帝那个玉玺让多尔衮拿走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孝庄皇太后应该如何办?坚决地站在两黄旗一边,拉拢两黄旗,再度结盟,击败多尔衮。这说的什么呀?您听没听清楚,拿玉玺之前,我们就考证完了,多尔衮当上摄政王以后他怎么做的?第一步,杀阿达礼,拿两红旗开刀。第二步,分化两黄旗。我们说那阵儿两黄旗有八个大臣,结盟,非要立豪格,结果两黄旗八个属下怎么样?最后被多尔衮成功分化,拉过来四个,那四个削职为民了,两黄旗哪还有人了,跟多尔衮做对的,哪儿有?您给我找一个,鳌拜,鳌拜那时候在家待着,索尼也在家待着,拉拢什么呀?可能吗?所以,我看到他们双方的考证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反对派如果要不是没读过历史书的话,那就是说瞎话。怎么着你也得知道,这八个人中四个叛变的,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八个人有四个人叛变了,这个时候两黄旗已经完全被多尔衮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了,您拉谁啊?这不瞎出主意吗?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讲的对于双方的论据一,我们的考证。
  对于弟娶其嫂的满洲旧俗,我们认为,反对者们的考证稍胜一筹。确实,我认为,你要说孝庄皇太后下嫁,有这种可能,因为呢,按照满洲旧俗它允许这样现象出现。但是问题在于,允许出现,有这种可能,不等于必然出现。它不等于一定下嫁。而且一定下嫁,不等于就下嫁给多尔衮。这完全是几个互不相关的概念。按照逻辑学老师讲的,这个不是什么充分必要条件。它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当然了,他们举的后边那画蛇添足的例子,我真觉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