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上的多尔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消息以后,张煌言肯定就会改了,就会认认真真地去大肆宣传一番。所以人们认为,这第七首诗是当时人写当时事,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第八首:
  掖庭又说册阏氏,妙选孀闺足母仪,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阏氏,少数民族,蒙古高原上有一个少数民族匈奴族人,其首领叫单于,匈奴族人首领的妻子叫阏氏。这一首诗他说掖庭又说册阏氏,这个少数民族头儿又结婚了,又册了一个妻子。正宫才叫阏氏,比如说我们讲那个昭君出塞,王昭君出嫁以后也叫阏氏。这里面说又结婚了,这册的阏氏是谁呢?孀闺,孀,寡妇,这个册立的正宫娘娘结过婚,是寡妇,册立一个寡妇,当自己的正宫,这指向多明显啊?第三句咱不解释了。第四句,错将虾子作龙儿。虾,满语侍卫叫虾,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当时的官叫领侍卫内大臣。这不这个官职正好用虾子,虾子指的是多铎的儿子,多尔衮没有儿子啊,他只有一个闺女啊,那谁来继承他这个家产呢?多尔衮那个时候把多铎的儿子多尔博过继过来,将来我的家产,我的所有的东西,包括我的爵位,身份都由你来继承。这个虾子指的是多铎的儿子多尔博,他已经过继给了多尔衮了。如果我们说,多尔衮与皇太后结婚了,那你还要人家的儿子干嘛,这皇上不就是你的儿子了吗?弄错了,你赶紧把他轰回去,现在有人管你叫爹了,你没必要过继你弟弟的了,你妻子的亲儿子,管你叫爹是正常的,你何必要一个完全没有关系的呢?所以人们认为啊,这是太后下嫁的又一个事实,又一个论据。
  那么论据五,顺治谕旨露出的破绽。持太后下嫁说的人认为,在1660年,顺治皇帝有一次颁布了一道谕旨,里面露出了蛛丝马迹。这道谕旨的背景是,1660年12月24日,按公历说,已经1661年了。在这一年的旧历腊月,他的乳母李氏病故,他写了一个谕旨,这个谕旨里面说:“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眷念慈衷,赖以宽慰。”这里面,值得我们研究的是这么几句话,一个是“每经累月方得一见”,另外一句是“皇太后萦怀弥切”。这道谕旨真太奇怪了。五岁的一个小孩,当了皇上,这皇上他怎么会不跟他妈妈在一起呢?小孩肯定住在宫廷大内里面,偌大的一个紫禁城,里面就一个男的,就这么点一个小孩住这么大一个房子,他妈哪儿去了呢?他妈为什么和他每经累月才能见一面呢?而且后面的话说,这个皇太后萦怀弥切,那么你为什么不看你儿子去呢?他不就一个小孩吗?他能跟那儿办什么正事?你为什么不看他去?
  话又说回来了,皇太后想你,你这个小孩,你怎么不去看看你妈呢?一个月见不着一面?这中间肯定有问题,是什么夹在了太后和顺治皇帝的中间了呢?谁能挡得住这个去路?持太后下嫁的人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多尔衮,谁也没有这个能力。他们恰恰就认为,一个月方见一面,那肯定是太后不在宫里,她住哪儿呢?她住多尔衮他们家了,所以自然一个月看望自己的孩子一次。所以,这是第五个论据。
  第六个论据,是风水墙的诉说。我们知道,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陵墓,像明陵,在十三陵。清陵呢?前后一共有三个清陵对不对?沈阳有一个,河北有两个,每个陵都得有一个陵圈子。这个陵圈子都得有一道墙,把所有的陵包围起来。你会发现,把这三个陵圈子都包围起来以后,外面还有一个人的陵—昭西陵。孝庄皇太后的坟,不在这三个陵中的任何一个陵墓里面,她在外面,就她一个人孤孤单单,如同孤魂野鬼一般飘荡在这三个陵圈子外面。按照历朝历代的规矩,只要是皇上的妃子,除非你犯了谋刺皇上的罪过,不管你是死在皇上前面,还是死在皇上后面,你的陵墓都必须得搁在那个皇帝旁边,按照你生前和他关系的亲疏薄厚,亲,就搁在旁边合棺,不亲就摆在外围,但是你总得在一个棺椁里面,你总不能飘着。但是,清朝,就她一个人飘着。
  孝庄皇太后的灵位为什么会飘着呢?曾经有过这么一种说法,七十四周岁的孝庄皇太后按照祖制要运到关外的昭陵,与皇太极合葬,当孝庄皇太后的遗体的棺椁走到清东陵附近的时候,突然之间沉重异常,一百二十八名杠夫被压得抬不起来。晚上,康熙帝做梦,说这个孝庄皇太后跟他说:“我绝不与太宗合葬,如今,子棺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当然这是野史。
  但是正史中是怎么说的呢?正史中还真有这么一个说法,我们查阅《清史稿》第二百一十四卷,这卷讲的都是后妃,《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后妃列传孝庄文皇后传》记载,她在死前给他的孙子康熙的遗言是这样的:“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附近安错,我心始无憾。”
  这句话翻译成我们现代汉语,就是说,她说,太宗文皇帝已经死那么多年了,他那棺材已经在东北这么多年了,不要为我轻易地就把他打开,没有必要。而且,我心里头天天就惦记着你爸爸和你,我儿子和我孙子,你就把我埋在你爹那个坟旁边,随便找一块地儿就得了。哎,问题在于什么,这个康熙还挺听话,孝庄皇太后死了三十五年之后,直到康熙死之时,他都没把他的奶奶安葬。那棺材就一直搁在地面上,就没有入土为安,三十五年啊。我们人尽皆知,稍微看一看,看一点《清史稿》的人,我们都知道,康熙对他的奶奶那感情是非常深厚的,远比顺治跟他妈孝庄深厚。那么深厚的感情,怎么能够不把自己的奶奶入土为安呢?他这中间是什么原因让他不能下决心,你不管她埋哪儿,先把她埋了啊?三十五年,直到他死三年以后,他的儿子雍正帝继位三年以后,才把她安葬在孝陵外面,清东陵的外面。而怪怪的是把这个陵起名叫昭西陵。昭陵就是皇太极的陵,那在沈阳了,这昭西陵在清东陵的外面,算怎么档子回事呢?真像她说的:“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举妄动?”真的是那样吗?
  就在此前一年,皇太极的另一位皇后就是孝庄的姑姑去世,就把皇太极的棺椁给撬起来,入土为安了,把皇后搁在那里头了,这是前面。后面我们再说一个,那比这个,这才三十几年啊?我们还有一个更长的例子。您想,1861年,咸丰帝病死,1908年,咸丰帝的妻子慈禧太后病死,四十七年都撬开,入土为安了,她与前面不对,与后面也不对,前面也有过死过许多年埋一块儿,后面有死过比她长过许多年埋一块儿?为什么她这个陵,就不埋在一块儿,而且她这个孙子就不敢给她埋呢?而且最后她这个重孙子给她埋,还单单给她建一块儿,把陵圈子给她围起来让她放在外面?这肯定不对。
  而且满大清朝所有的妃子都在陵圈子里面,只有她这么一位号称皇太后,辅佐三帝,皇太极、顺治、康熙,她自己却如孤魂野鬼一般,飘在风水墙外。您拿什么来解释这件事?持太后下嫁的人认为,只有一种解释,随着满洲人汉化程度的加深,随着她对汉民族文化越来越深刻的了解,她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变化。我们来看一看顺治皇帝的本记,看看康熙的本记,这两个人汉化程度是非常深的,他们对汉文化的接受基本上可以说是全盘接受。
  还有一段时间,孝庄皇太后说,我心恋汝父子。不对的,顺治皇帝死去十年,在这十年间,孝庄皇太后没到他的儿子陵前看过一眼。拒绝看,为什么?两个人生前的时候,就到了不说话的地步。为什么不说话?顺治帝汉化程度太深,他觉得我这个妈怎么能够这样呢?丢人现眼!他一小孩子,不能正确地把握住这一点。是他恨他妈,哪儿有妈恨儿子的?最后第十年头上,康熙帝跟他的奶奶说,您看看我爸爸去吧。这样,由康熙说情,孝庄皇太后才走了一圈孝陵,“心恋汝父子”,这话不对。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她不埋在那里面,肯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她自己觉得,没法埋那里面。她孙子也觉得没法埋那里面,她重孙子最后给她埋了,也觉得没法埋那里面。什么样的仇恨让你不能埋啊?自己的奶奶,祖奶奶,至于的吗?这中间,能够解释的只有太后下嫁。这种说法,能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