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时候咱中国也能富到那个地步就好了。”

为什么中国崇拜美国的人数那么多?(或明或暗的。大家伙都可以扪心自问,如果给你机会移民美国,你会不会去?当然。我指的是二十五岁以上有点阅历的兄弟们。)为什么美国能够那么牛?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它太富裕了,太有钱了——在美国肯定也有穷人,但最起码,它给世界上所有人一个印象:美国太有钱了。

刘常满确实没有接受河湟地区,但在月氏和大汉国的协议上,刘常满签署了这样一条:由大汉国协助月氏国开发河湟地区。

河湟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一个极其适宜耕种地地方,刘常满打算用几年地时间,逐步的把河湟地区给开发得跟关中一样富庶。

体验过草原上游牧生活的刘常满,心里知道,如果能够安稳地生活,谁愿意天天风吹雨晒的逐水草而居?或许这一代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可他们的下一代呢?一旦适应了农耕生活,再去过游牧生活,那实在是太痛苦了。

刘常满估计,如果操作得当,一个河湟地区,就能养活大半月氏人,而到了那个时候,首先在河湟地区建城定居的,必定是月氏王族。

可是农耕、筑城、凿井、修渠等种种事务,月氏人这些世代游牧的民族,如何能做得好?当然是要完全求助于大汉朝廷。于是,大汉国虽然名义上并没有接受河湟地区这个贡品,但大汉国的文化,却会完完全全的在吐蕃

的结合部扎下了根来。

月氏人在西域人中,威望仅次于匈奴人,却完全依照大汉国的方式生活了,而且过得比以前安逸富庶得多,那么大汉国的影响力扩大,自然就不用说了。

不过这只是一点点间接的影响力,最为直接的影响力,就是大汉国三年一度的“秋狩”。

自从月氏和匈奴都奉大汉国皇帝为天子之后,刘常满就订立了这样一个计划,那就是秋狩。

天子秋狩之典自古皆有,不过刘常满所行的和历代都不相同。

他的秋狩,其实就是一场标准的“联合军演”,每隔三年,匈奴国、月氏国都会各出一千精兵,大汉国出三千精,在与西域相邻的沙漠边上进行军演。每次秋狩的时候,西域各个国家自然要派人前来观摩。

要说起来,这西域的国家其实多数都不大,象乌孙、大夏、楼兰诸国,都基本上限于如今的新疆境内,一个新疆,分了二十几个小国,能有多少地方?

原来匈奴和月氏一强一盛时,这些国家都分事匈奴月氏,如今见这两个昔日的霸主都臣服于大汉皇帝,秋狩时候,月氏王亲自捧酒为大汉皇帝上寿,而匈奴王则自称儿单于,敬献方物于大皇帝之前,这些西域小国的国王们,自然也都一个个凛凛畏畏。

而另外的那些国家,如安息(伊朗一带)、身毒(今印度北部)、康居(今白俄罗斯一带)、于(今哈萨克斯坦一带),国家虽然大些,但国势国力,甚至连乌孙等国都不如(想想成吉思汗殴打俄罗斯人时候,俄罗斯的国势国力就可以明白了),见了大汉天子如此威势,当然更是凛然拜服。

然而大汉皇帝却很是亲切,待到秋狩结束,大汉皇帝便邀请所有参加秋狩的国家派使者前往大汉国观光一番。

自从和大汉国合作开发河湟后,月氏和大汉的交流日渐增多,特别是大汉国的美酒佳肴,更是让月氏王赞不绝口,如今听大汉皇帝有请,月氏王立即没口子答应——他确实没有什么好怕的,倘若没有大汉皇帝救援,月氏国早就亡国灭种了。

匈奴王犹豫了一下,还是婉言谢绝,派自己的太子前往大汉国了。而其余的西域、域外诸国,也都纷纷或派亲王,或派使者,甚至极为偏远的天竺国,也派了一个使者前往大汉国观光。

从进入河湟开始,众人惊叹声就没有停止过。

看看吧,道路两旁,到处都是烧制的砖瓦建造的房子,在许多小国家的人们看来,就连一个县城的衙门,也建得跟宫殿似的——这个时候,河湟地区的行政方式,也几乎完全照搬大汉国了,河湟地区,根本就是大汉国的一个缩微版。

路上偶尔有外国的使节到村民家里去,要买些水喝,买些饭吃时,人们都热情的告诉他们:河湟人民,是极为欢迎朋友的,所有的外国使节,都可以随意在村民家里用饭。

而村民们丰富多彩的饭菜,更是让这些粮食金贵国家的使节们大呼:天哪,这儿的人们,为什么都这么富呢?吃的喝的都比我们这些贵族还好!

中国人对饭菜的讲究,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刘常满印象中,唯有法国大餐能和中国美食相比。而热爱吃喝的刘常满,在执政之初,就向天下推广了用油炒菜、用中药调味等中国美食中的基本要素。

而“食不厌精,不厌细”的中国人,在得了大汉皇帝的传授后,很快就青出于蓝,涌现了无穷无尽的美味佳肴,在河湟地区开发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传入了河湟。

大汉皇帝也没想到,进入河湟地区后,让这些外国使节最为惊诧的,竟然是在吃饭问题上。不过大汉皇帝深信,在往后的旅程中,让他们更为惊诧的东西,会一样接一样的出现。

“小样儿的,我就不信你们不上钩!”大皇帝在心里想道。这就象在七几年的时候,突然把一群中国人送到美国去体验生活一年半载的,回来他要是还大叫“社会主义好!”“贫则革命,富则变修”这类扯淡口号,那只能说,这货真是脑残。

第五卷 盛世

—第二十三章 … 天可汗(三)—

呵兄弟们有空的话,还是请多支持新书……

大皇帝想得没错,还没走到长安,那些西域人就已经上钩了。

进入河湟地区后,一路都是官府的四轮大马车迎送,就这么最简单的迎送小事儿,也让那些西域人颇为惊讶。

在当时的世界上,唯有继承了大秦国政策的大汉帝国,才有这样固定的驿站邮传设施。

我国刚刚建国时候,邮政曾经是极为重要、待遇极好的单位之一,当然,那个时候,还是叫作“邮电局”来着,就是邮件和电话电报共用的单位,那可是当时极牛的一个单位。

在刘常满的印象中,上初中高中的时候吧,还经常写信,甚至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还曾经给同学们写过半年信,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怎么写过信了。因为大学一年级下半年的时候,每个宿舍里都装上了二零一电话,奇书网有什么事情一个电话就搞定了,谁还辛辛苦苦的写封,邮上十天半月的才收到呢?

所以从大学以后,邮政这个东西,除了偶尔收个包裹外,基本上就从刘常满的生活里消失了。

而各地政府招待所,更是至今为止都很厉害的单位,虽然刘常满从来没享受过住政府招待所的待遇,但其中奥妙,自然也不用多说了。

在我国古代,因为通讯技术极不发达,所以基本上所有的政令、邮件,都需要靠陆路用马车运送。因此上。驿站在我国古代,就是综合了现代邮政、政府招待所两项职能在内的一种行政设施。

自从大秦统一全国后,书同文,车同轨,在全国大修驰道地同时,又每隔一段距离,都设置了官营的驿站,专门派一些低级武官驻于驿站。直接归军队领导。负责政令的传达、来往人员包括官员、罪犯、驿卒等的住宿等。

到了大汉皇帝刘盈执政后。又进一步强化了驿站的功能,每个驿的驿丞甚至也都有了个从九品的出身。等大汉、月氏两国合力开发河湟地区时,河湟地区自然也照搬了大汉国行之有效的制度。

而且因为河湟地区原本是牧区,所以规划起来特别容易,在路上整齐地每隔五十里路就有一个驿站,可以停下来休息、打尖、换马等。

这些驿站建设得是如此地规范,已经让那些西域人大为惊讶了。可进了驿站之后,吃地喝的都是免费的不说,就连拉车的马匹,也是每隔一个驿站就换上新的,以免马匹过劳,这就更让那些西域人惊讶了。

在进入大散关前一千余里的土地上,所有的驿站、人员、马匹都是这样规划地,那得多么严密的组织。多么良好的控制手段呵!在现代社会。这可能算不得什么,但在两千年前,这简直是个奇迹!

进入大散关之后。这些西域人更是被狠狠的震撼了一把。

原本他们以为,在河湟地区所见的情形,就已经够富庶的了。可是进了关中,他们这才明白,河湟地区和关中比起来,那简直就是鸡窝和凤巢的区别。

一进大散关中,就看到一路上的大驰道两边地房子,大部分竟然是两层地小楼!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