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述各项的对华策略,功利性均十分明显。说穿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搜刮中国被占领区的民脂民青,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日本侵略军的需要。
可是,要想从中国的广大城镇中,把日本人急需的各种物资征收上来,日军这时却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武装人员的不足。
当时,中国的七大都市:北平、天津、青岛、上海、南京、广州、汉口,虽然俱已沦陷于日军的铁蹄践踏之下。但以区区80万侵华日军(这个数目不包括日本驻扎在东三省的日本关东军)的能力,真正令他们稍具安全感的地方,至多不过是这若干的大都市,以及联系于其间的交通网而已。周围广袤的乡镇均在**武装、或是国民党忠义救国游击军的掌控之中。
日本陆军起先以80万的兵力守住这些“点”与“线”,已是大感吃力。
可是,太平洋战火燃起之后,日军与英美在南太平洋诸岛的战事愈演愈烈。
裕仁天皇只好命令从驻华日军中,向南太平洋诸岛分兵。
当年,日本大本营为了保证太平洋战争的顺利,曾经将其战斗部队布置成四大战略方阵:一个是中国东三省的“关东军”73万人,其战斗力曾为各军之首。一个是为太平洋战事设立的“南方军”40万人,精锐程度略低于关东军。一个是中国关内的“中国派遣军”80余万人,打硬仗的信誉度排在第三。
最后一个是38万的日本本土的“国内军”,这个方阵大约不过是一个预备队,所以排在最后。
但是,日本蓄谋太平洋战役的是年,驻扎于关内的“中国派遣军”战斗部队即锐减至55万人。1942年,再减至45万人……日本人不断地把精锐部队投入到太平洋战场。这样,驻扎于沪宁一线的日军想要独自完成从中国广大的乡镇中征粮征物的任务,就几近于一种奢侈的梦想了。
于是,汪精卫便打出为日本人“开发并获取国防资源”、“安定占领地区民心”的旗号,向日本驻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烟俊六大将,以及“梅机关“的影佐祯昭少将,兜售起了他的“清乡运动”。
影佐祯昭,日本广岛人。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28年后被派遣至中国,从事于一种高级的间谍工作。对于中国当年的政治以及周旋于其中的政治人物有相当的了解。
因此,影佐祯昭与当年一批狂热到头脑发昏的军国主义日本军官相比,似乎显得文静了许多。至少,他是一个喜欢用大脑思考的日本军人。只不过在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的狂潮下,许多原本可以生活得廓然豁然的日本年青人,也被白白地被日本军国主义这一头战争怪兽所牺牲掉了。
影佐祯昭自1940年3月担任“梅机关”的最高长官以来,与汪精卫的合作尚属愉快。
汪精卫计划中的这个“清乡运动”,私心中似乎还想趁此提高一番自己在和平军中的威信,甚至于重组一支忠于汪氏的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影佐祯昭觉得汪氏当时的想法,与日本人两头无暇兼顾的一种政治军事现状,颇有互相补益之处。所以,影佐祯昭便不在烟俊六大将的跟前,点破汪精卫的那一层想法。
负责“清乡运动”的宣传造势1941年7月,汪伪政权成立了一个行政级别很高的清乡委员会。汪精卫自任委员长,周佛海、陈公博为副委员长,委员有陈群、梅思平、鲍文樾、杨揆一、任援道、赵正平、李圣五、林柏生、丁默鄣、赵毓松、罗君强、岑德广、陈春圃、高冠吾等十余人,俱是汪伪政权中一时位高权重的人物。由此,也表示了汪精卫的志在必得了。
不过,上面一些的人物,大抵是在报刊上摆摆样子,虚应一个卯名的。
具体的事务,汪精卫全部交给了李士群去铺陈。
李士群任清乡委员会秘书长兼驻苏办事处主任,他给汪曼云弄了一个驻苏办事处副主任的头衔,两人便走马上任了。
按照汪精卫提出的口号,“清乡运动”必须是“军政并进,剿抚兼施”、“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不管口号如何的冠冕堂皇,汪精卫要培养自己的嫡系军力,军事始终是一个重头戏。
可是,李士群带领的76号那一班的太岁,爬爬院墙、冲着人家的卧室打打黑枪是内行。汪曼云也只是一块行政文职的材料。讲到战场上正儿八经的布阵冲锋,二人还真没有那方面的经验。于是,李士群推荐说:“让唐生明过来管军事吧,那小子跟我合得来脾性。”
汪精卫对于唐生明的印象本来就是清明爽朗的,自然无不同意见。
如此,清乡的骨干力量,在南京马台街22号坐下来商量具体的操作事宜时,就包括了李士群、汪曼云、陈光中、余百鲁、唐生明、唐惠民、马啸天、戴英夫、黄尔康、包志超以及“梅机关”的晴气庆胤、日本宪兵队的中岛、大西等人。就唐生明在其中主管军事的部分来说,可谓是“清乡运动”重要的一方面。
对于唐生明的钻入“清乡运动”,重庆政府听说那是汪伪政权今后数年工作开展的重头戏,戴笠当然是求之不得的。
戴笠到蒋介石那里去汇报,蒋介石正手捧一本宋美龄手签本的《圣经》坐在客厅中,意态萧闲地揣摩。
蒋介石听了戴笠的汇报,高兴地夸了唐生明一句:“季澧还是肯动脑筋的,知道为校长分忧。”
汪精卫视察清乡地区发表讲话中国一向流传着这样两句老话,叫做:“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苏湖熟,天下足。”
日本人也听过这两句自南宋时期即流传开来的谚语。因此,日本想尽快尽早地把长江三角洲丰饶的粮食、布匹等紧缺物资收上来。
于是,善于揣测主子意图的李士群便把清乡运动的试验区,选择在了长江下游的沪宁杭三角地区……,可是,坐正了奴才的汪精卫,偏偏心中仍有那么多的理想。
汪精卫这一生,就是暗暗地足艮蒋介石较劲的一生。
蒋介石最初在国统区,搞过一个“新生活运动”。汪精卫也必须把苏州试验区,建设成为“模范和平区”。
汪精卫把粗略的打算,跟李士群、汪曼云、陈光中、唐生明等几个骨干谈了一下。
数人退下后,便到晃荡着蔷薇颜色的秦淮河畔喝花酒去了。
李、汪、陈、唐四人要了一条大的花船。
沦陷时期,秦淮河畔灯光惨淡、人迹寂寂那船的舱口颇宽敞,二三十人拥坐一处,仍可有回旋的余地。里面摆设的字画、红木家具,大抵是明清的风格,桌上嵌着沁凉若水的大理石面。窗格亦精致地雕镂起古代虫鸟仕女的图案,坐下令人顿生一种柔腻的绮思。
这时候,正是抗战的严酷时期。沦陷区的百业,呈现了一种苍凉的凋零。
所以,秦淮河面的气氛,也透出一份冷寂。其时,除了李士群数人包坐的一只花船,另外还有数只出来觅食的画舫。这就显出秦淮河畔的灯光惨淡、人迹寂寂了。
不过,不管秦淮河面的风月如何的萧瑟,李士群等人是风月场上的老手,他们总有办法招来一些年轻的女子。后来,散发着茉莉花香、白兰花香、笼纱衣裳熏香的数位欢场女子,莺莺燕燕地走入画舫时,这微波荡漾的秦淮河,便流动了一丝甜的暗香…李士群喝酒到了酣畅色动的一种程度,忽然睁开迷离的色眼问唐生明:“哎,季澧,汪主席讲的’模范和平区’到底该怎么做,我们可没有经验。”
唐生明一边挟菜喝酒,一边嘻嘻哈哈地回答:“也算不上什么新鲜玩艺儿,如果要说蒋老头子弄的那一套’新生活运动’,也就跟从前的保甲制度**不离十…….”
讲到战时的保甲制度,唐生明在常德做常桃警备司令时,沈醉那小子曾经协助他做过。
所以,对于那一套程序,唐生明有印象。
后来,汪曼云弄来一份蒋介石在江西剿共时的保甲连锁防御方案,便不以为然地跟大家说:“其实那玩意儿也没有什么值得神秘的地方,那玩意儿的第一步是建立户口,核查人口。以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甲长、保长都要选那些看上去顺眉顺眼的,不要目露凶光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建个保区,配置一个扛枪的民团。每个敏感的地区都要设立封锁线或检查站。居民颁发良民证,居民外出一律要到当地的保安部门办理通行许可证。另外每一户人家的正门,都得有一个牌子说明人口情况。外面来了走亲串友的人口需要留宿的,也得到保甲长的跟前招呼一声。
情报王一一潘汉年的主要助手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