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单凭巴基斯坦是无能抗衡中国的,能得到的美国支持肯定是有限的。美国在巴基斯坦没有多少经济利益,而且国内的反美情绪相当强烈,难以完全投靠美国。
最终决策的核心就是拖!立即停止在南方普什图族地区的清剿行动,与“普什图自治同盟”开始和平谈判,但不急于谈出结果;全力制止克什米尔自由战士的越界行动,对外宣布同意克什米尔居民的自决投票,但要求各方商讨出保证公平、自愿的措施。这些事情绝对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
将派遣穆格迪作为总理特使再次访华商讨协同反东突的问题,巴基斯坦将对中国提出的东突份子作为个案来处理,但不对外明确反东突。以此来缓解巴中的紧张关系,争取中国暂缓索取欠款。这也是旷日持久的议题。
无论如何,巴基斯坦普什图地区的形势是稳定下来了。曾友君大将的目标达成了,恰赫巴哈尔基地的防御态势更厚实了。
不过西线用兵最多的战场还是阿富汗-伊朗冲突。经过1个半月的浴血奋战取得了奇迹般的胜利。
※※※
伊朗德黑兰3月11日9:00
霍拉扎加总统心情沉重地把名字签在了关于批准“伊朗-阿富汗停战条约”的文件上,表面上伊朗并没有吃太大的亏。条约的核心内容是,条约生效后双方立即就地停火;除了交换战俘,伊朗要撤离非法移民;伊朗立即同意开辟喀布尔-巴格达航线,在1个月内支付5亿美元的赔款;阿富汗人民军在1个月后,撤离攻占的马什哈德市和萨拉赫斯油田。
总统不能接受的是,伊朗军怎么会败得那么惨。迫使伊朗上层赶紧结束这场战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伊朗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正借助伊阿战争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膨胀,德黑兰高层只得以壮士断腕的决断来切断伊共的物资来源。
※※※
台北俞府3月11日20:00
发生在伊朗高原的这场搏杀也惊动了万里之外的台湾军方。虽然伊朗、阿富汗和中国都严密地封锁战场消息,但是在卫星网络时代可以说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国际舆论都在哄传这场仅次于海湾战争的坦克大战和空战,有的军事家甚至认为坦克战的激烈程度要超过一面倒的海湾战争。当然严密注视这场战争的台湾军方通过购买各方面的情报,了解的实情更多,也更感到惊心动魄。
台湾军方的灵魂——俞老又在召集他的心腹检讨他们的战略了。
开场总是林俊彦的报告:“…直到2月9日,伊朗的18万‘志愿军’还占领着白山和班迪突厥山脉南北两侧的大片阿富汗领土,扶植的拉多傀儡政府也有5万多‘革命军’,在赫拉特这个临时‘首都’还蛮神气的。伊朗驻军的司令官巴尼萨德上将是总参谋长拉斯德上将的好友,他是去年8月接替优素卡勒的,革命卫队指挥官还是哈米德。巴尼萨德在南线部署了11万大军守卫着从赫拉特-阿德拉斯坎-图拉克-沙赫拉克一线的条形区域,深入阿富汗领土400多公里,他们还得到4万多拉多政府的由哈扎拉族人组成的国防军的支持;北线的7万大军守卫着古勒兰-卡拉巴格-库什卡地区,得到由乌兹别克族和塔吉克族人组成的9千多“国防军”的支持。伊朗境内的马什哈德有庞大的支持基地,去年曾被阿中联军攻占,伊朗出动重兵很快收复了,并修建防御工事加强守卫。
“按理说经过两伊战争的考验伊朗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国防工业已具相当的规模,可以制造火炮、装甲车,甚至坦克和近程导弹,那些‘志愿军’的装备是相当不错的。有6700万人口的支持,兵源也不成问题。经过十几年的磨合国防军和革命卫队的协同作战也有相当的改善。伊朗人还做了件相当惊人的事,精神领袖哈鲁纳伊一声令下,居然把80万伊朗人移民到赫拉特省、古尔省等的占领区,说是帮助阿富汗的伊斯兰革命。试图改善入侵军的就地后勤条件,而且提高士气。
“当时也是很轰动的,首先是阿富汗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和严重警告,指责这是赤裸裸的侵略。国际舆论也纷纷指责伊朗的种族灭绝行动。那些移民是冬天开始进入占领区的,尽管可以强占阿富汗居民丢弃的房屋,但粮食和日用品全部得从国内运进来。更大的问题是他们仅仅占领条形的平原地带,两边的山地都为阿共人民军和游击队的活动区。据美国的情报,那里几乎隔天夜里都会有一场不大不小的战斗,借人民军名义的中共军队都是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歼灭伊朗军的一个团或几个营,在武装直升机群的打击下,那些伊朗军根本没有抵抗的能力。并且必定有几个村庄的被攻占,宣布那些伊朗移民为非法入境者,没收他们的粮食和生产工具等,平毁他们修建的防御工事,然后形式上驱逐他们出境。德黑兰只得再为他们提供物资。移民反而成了入侵军的包袱。
“中共军队这样零敲碎打在2个月的时间内就搞掉了7万多伊朗军…”
在座的都是行家,第八军团司令许欣海插话道:“中共惯于打歼灭战,伊朗军成建制被歼,军官和武器都损失掉了,各个战斗师即使能得到补充,战斗力也要大打折扣。”
林俊彦接着道:“革命卫队和毛拉军加强各村的武装联防,那也无济于事,让武装村民与中共的陆航兵团对阵不是死得更快吗?伊朗军到山区的清剿,试图打通越过白山山脉的通道的努力均惨遭失败。在冬天里要维持一支18万人的入侵军,当然还得加上拉多傀儡政府的4万5千国防军,以及80万移民的生活,那是容易的吗?巴尼萨德忙得焦头烂额,好在他没有丢失一寸土地,才没有受到总部的追究。其实那都是王刚的策略,在阿富汗拖住伊朗军让更多的部队得到实战经验。
“2月9日凌晨4点半中共发动了总攻,中情局事后汇总估计他们动用的兵力有18万之多,加上后勤支持人员总数接近40万之众。完全出乎伊朗军的意料,而且一开始就把矛头指向马什哈德,同时在阿富汗伊朗驻军的南北两线发动佯攻牵制。伊朗的人口和经济中心在西北地区,马什哈德是伊朗第三大城市,也是东部最大的城市,人口近180万是伊朗横贯铁路的东部终点。一向为印度、阿富汗同德黑兰间的商队的贸易中心。而且是什叶派伊斯兰教的圣地。去年8月份其外围后勤基地曾经被中阿联军攻占过,军方受到了精神领袖的斥责。总参谋部已经大大加强了这个庞大的后勤基地的防御系统,情报显示当时该市有1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步兵师和2个步兵师在编,而且有1个防空旅、2个炮兵旅和2个地方师是长期驻守的。
“中共的突击队竟然在10时许就攻占了马什哈德的空军基地,美军侦察卫星发现那时就有那些庞大的‘鲁斯兰’巨型机在卸载重型坦克和防空导弹…”
屏东空军基地司令雷世舟少将惊讶道:“这太不可思议了,机降突击队难道能轻易打败装甲师夺取空军基地?”
海军副参谋总长章君严上将叹惜道:“中共出动的是新组建的第3陆航集团军实力不容忽视,而且伊朗军的空军基地在西郊,而他们的主要力量放在保卫东郊的铁路仓库群,让中共突击得手了。”
林俊彦接着道:“在机场着降的是38军的坦克师…”
第八军团司令许欣海中将大吃一惊:“38军不是调到对面了吗?”
“那是不错的,王刚可能觉得重装甲师在我们这里起不了作用,所以把他们派到万里之外的伊朗去了。”为了证明自己情报的准确性,林俊彦破天荒地作起了解释。
“大陆的总参谋部还把56集团军的坦克师也弄到伊朗,不过那是走海路到恰赫巴哈尔港再长驱千里绕过赫拉特市,直奔马什哈德战区的。伊朗军的一个坦克师哪里经得起这2支王牌部队的夹击啊。歼灭了伊朗军的坦克师后,这些主战坦克发挥它们无与伦比的突击力,撕开了马什哈德的防御圈。中情局注意到,伊朗埋设的大批俄制攻顶式反坦克地雷对这些电动坦克没有反应。这种地雷不怕扫雷火箭弹,除非炮弹直接命中,它们的传感器只对坦克的巨大噪音起作用,可见电动坦克的噪音根本不足以惊动它们。由于中共军队的立体突击,伊朗守军在24小时内就被瓦解了。
“令伊朗高层更惊心的是伊朗共产党宣布接管了马什哈德的市政管理建立了人民政府。稍微介绍一下伊朗共的情况:伊朗共产党是1941年成立的,1953年后流亡苏联,后来改名为人民党支持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