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西段边境南端和北端的‘猫头鹰’特种侦察小组,在7:20左右都发现印军异常活动。‘飞天’超高空无人机的电子侦察仪也发现印军后方空军基地的异常活动。昨天深夜,一个特种兵分队在印军后方拦截了一辆货车,满载高能量的食品,印军司机说,上司命令必须在凌晨4点前运到前沿阵地。我们分析印军要动手了。”
由于印军采取了异常的保密措施,我军没有能搞到“阿格拉”战役的发起日和发起时刻的情报。“神农”行动的发起时刻始终定不下来,只能分别按凌晨、白天、傍晚等预设进行图上作业。现在已经临近雨季末期,我军已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但任何高级指挥员都不应该让大部队始终处于临战状态。弓弦长期处于绷紧的状态,射箭时就不灵了。下达全线临战的命令确实应该慎之又慎。
“前沿观察所发现异常了吗?”司令员问道。
“没有。”
“报告,司令员,我有一个分析。”
“请讲。”
“印军会在今天我军早餐前一刻钟发起攻势。我军采用北京时间,西线部队在9:00早餐,相当于新德里时间6:30。印军则是在新德里时间7:00早餐,比我们晚半小时。现在的迹象表明他们会提前1个半小时早餐,饱餐后于6:15发起攻击,此时天已亮了,一般都认为凌晨适合突击的时刻已过,夜间值勤的也放松了警惕。而大部队则准备去早餐。东线的印军也将同时行动。”
曾司令员与参谋长交换了一下眼色,下达命令:“立即启动‘神农’作战行动,参谋部按照印军6:00发起攻击作相应调整。全线部队提前1小时早餐,行动要隐蔽。一定要让指战员吃饱吃好。当地6:00进入迎战状态。”
整个中印边境的我军40万将士顿时忙开了,不过从阵地的表面看不出异样。在西线,东方的太阳已经缓缓升起,我军阵地一如往常,开始有了活动的迹象。这里如同火山爆发前夕,地下的岩浆在翻滚,人们对它每天冒出的轻烟已经习以为常,不知它何时会惊天动地的爆发。
6:05司令部警报声响,侦察卫星和30000米高处的“飞天”几乎同时报告,300多架印军战机从西线各山谷中钻出,200多架制空战机急速升空,其余100多架攻击机则在低空飞扑我各前沿阵地,同时印军的远程炮火万炮齐鸣,开始炮火准备。阿格拉战役拉开了激战的序幕。东线的印军也展开了攻势。
激战总是从空中展开的,我军的2架YJ-14M连同警戒的战机立即后撤到距战线200公里的东方空域,在10000米高空指挥空战。6架“飞天”无人机也后撤到战线东方50公里的空域。从我野战机场如同弹射般地升起了96架以“红蜂鸟”著称于世的歼-12D、24架歼-7M,二线基地则有24架歼-8IIM、64架、歼-10M和64架歼-11M升空,他们构成了我军的第一波截击阵营,在制空战机的数量上占了优势。
印军的2架E-3和1架E-767预警机这次也在距战线250公里的远处担任预警指挥,指挥官发现中方战机以轻型为主,而且并不急于前出阻截,预计空战将在战线以东50公里处进行,虽然能收内线作战之利,可是将不能阻止攻击机雷霆般的对地攻击。
这里再交待一下西线的地形及其对作战的限制,整个中印西段边界的总长为1050公里,尽管我军已占领了斗拴特别里奥地和楚舒勒,战线的长度也差不多,这里绝大多数地方是荒无人烟的雪山和深谷,否则即使印军真能部署万门大炮,每公里正面也摊不上10门,与一般激战时动辄平均每公里120门大炮的火力密度可差远了。“平均”这个概念在这里是行不通的,谁也不会向那些高耸入云的雪山或深不见底的深谷发射一枚炮弹的,双方的军队只能在山口、台地和河谷等要地作战,所以炮火的相对密度还是很大的。可是就有许多我军的伪装部队的战斗组披着防红外辐射的雪白的或斑驳色的伪装服在雪峰上进行特殊的战斗,他们的武器是手中的遥控器和无线电话,他们控制了1000多个第三代的“微波炉雷达”,将与印机首先开战。
印军的112架苏-24、苏-30和超级美洲虎攻击机即将对预定攻击目标发起攻击时,突然遭到了大批防空雷达的照射,每架攻击机和战斗机至少被2-3座雷达跟踪锁定,机上的雷达告警接收机全都发出了尖叫,在每架苏-30和超级美洲虎的显示屏上都标示了好几座雷达的方位。
这里要解释一下,告警机并不是一接收到雷达波就告警的,那样的话,敌军的远程预警雷达、预警机和战机的机载雷达无时无刻不在发射雷达波,战机一升空告警机就会叫个不停了。原来雷达在搜索时发射的雷达波的脉冲间隔大,因为雷达必须在大范围内搜索是否有敌对目标;当搜索到敌对目标,对它进行跟踪时,脉冲就密得多了,这是为了确定目标的方位、距离和高度所必须的;在引导己方的战机或导弹攻击某一目标时对它必须更密集地发射雷达波脉冲,因为此时还要收集目标参数的变化,如速度、运动方向等。告警机就是根据雷达波的这个特点发出告警的,当然,还要借助平时电子侦察收集到的敌方的各型雷达、机载雷达和导弹的主动雷达的参数,才能准确地发出告警信息。高级的雷达告警接收机能根据雷达威胁的程度在显示屏上显示其方位、距离等信息。
不过印机这次接收到的绝大多数是我军伪装部队部署的新一代“微波炉雷达”,它们可不顾什么雷达工作原理,也不指望它引导战机或导弹,所以一刻不停地发射密集的雷达波,搞得印机一片混乱。那些假雷达大多部署在雪山上,并作了一定的伪装,可是边上有红外发热元件模拟雷达主机的发热,更绝的是还有不少闪光的红外发光管在模拟高射炮口的闪光,至少有一半攻击机去消灭这些“防空阵地”去了,它们纷纷发射昂贵的反辐射导弹去攻击那些“雷达站”,然后扑过去用火箭弹或导弹去攻击那些高射炮或防空导弹发射架。它们可都有方位记忆装置的,雷达关机也是没有用的,可惜那些反辐射导弹大多数并没有击中目标。
1架超级美洲虎按预警机的指示向一处“雷达站”发射了1枚改进型的英制“阿拉姆”反辐射导弹,导弹很快锁定了目标,并沿着雷达波束飞奔而去,它的记忆装置自然记下了目标的方位。可惜这座“雷达站”是有人在远处操作的,当“阿拉姆”接近到2000米时,它突然关机了。“阿拉姆”可不怕这一套,继续奔目标而去,可是突然在离原目标500米处,那座“雷达”又活了,弹上计算机立即控制导弹改变方向追踪而去,不料转瞬间“雷达”又跑了500米,计算机自然又控制导弹转向,可惜这次“阿拉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在转向时撞上了一块山岩。这类导弹是“发射后不管”的,当美洲虎的飞行员又满意地用齐射的火箭弹打掉了一处“高射炮”回来后,发现那座“雷达”又开始工作时,简直要惊呆了,无奈那座“雷达”又“锁定”了他的战机,只好再发射1枚“阿拉姆”。苏-30发射的新型俄制“飞镖”反辐射导弹的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我军的伪装部队的战斗组之所以能得知反辐射导弹的行踪,要归功于隐秘部署的几座“冷眼”被动雷达,那些微波炉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脉冲成了它们的照射源,1座“冷眼”可以跟踪240个目标呢,一旦测定1枚导弹奔向某“诱饵”到2000米时,就向操纵它的战斗组报警,这都是自动的,至于战斗组如何引诱反辐射导弹,那就看他们的水平了。说到底,即使“微波炉雷达”被打掉了,也不过损失几千元而已。而“冷眼”本身并不发射波束又使用不发热的金龙电池供电,敌机根本不能发现它们。
“冷眼”当然不是只为战斗组指示反辐射导弹的动向,它们也将探测到的敌机参数提供给部署在各处严密伪装的防空阵地。我军在西线部署了可称为世界级的高密度防空导弹和高炮系统,共有120套按许可证制造的“道尔”中低空防空导弹系统,140套HQ-17,24套SA-17“灰熊”。180座“双37”密集阵自行高炮系统。24个连的96辆PGZ95式25毫米自行高炮更是低空防空的主力,每辆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