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强镇军司和右厢朝顺军司,右厢朝顺军司更靠近兴庆府。
“这里、这里、这里、这里还有这里。”王诩五根手指分开按住北宋的陕西五路,然后又一齐并拢指向西夏都城兴庆府,“会怎么样?”
仁多楚清不屑道,“想当年赵顼任用王安石为相,大肆收刮民脂民膏,集全国之力,五路伐夏亦不能成。如今宋朝民疲国乏,不复当年,只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已,又能拿我们大夏国如何?”
王诩淡然地一笑,不强辩驳,只是淡淡道,“就是这些天,你在青唐草原看到的一切,将来会迅速在我朝成为现实。不知出身戎马世家的仁多御史,想没想出什么办法来对付我的弓骑兵?”
说实话,仁多楚清这些天一直在想,能够用什么办法对付眼前纵横捭阖的弓骑兵,他有一些想法,但是还待验证,自然不会告诉王诩。
王诩明白仁多楚清的想法,直言道,“我大宋忍受西夏叛国多年,我也承认绝非是什么天恩浩荡,念民之劳苦等说辞,而是没有一个能产好马的草原。但是,就是这里。”王诩指了指脚下,“青唐,将来会源源不断地给我朝供应无数良驹好马,弓骑兵的大规模出现,也就不存在任何的障碍了。”
“也许你想说,你们可以坚守不出,学我朝之堡寨,严守防御。但是不知仁多御史知不知道,我朝兵劣马歪,战力士气极差,但是有一样却是你们无法望其项背的。”
“哼!奇淫巧计!”仁多楚清嘴上冷冷一哼,但是心头却不得不承认,宋人打仗或许不大能行,但是制作研究器械军备却是很有一套。
“在西夏的一片平原上严守不行,出战必败,西夏人该怎么办?”王诩微带些挑衅的眼神看着仁多楚清。
“哼,莫把你的弓骑兵吹上了天,对上我大夏国的铁鹞子,你的箭能射得穿铁鹞子的重铠?”仁多楚清不屑地反驳了一句。
“姑且不说我已经找到了对付铁鹞子的办法,也不论我的箭矢能不能射穿铁鹞子的重铠。就算是射不穿,拿铁鹞子没办法。请教仁多御史,在平原上,你攻我退,你退我攻,你的铁鹞子只会像达瓦根巴的族人一样,进退不能,最后被一身重铠甲给拖死。而我的弓骑兵轻装轻甲,谁更耗得起?”
“你!”仁多楚清怒视王诩,却没有丝毫能辩驳的余地。
“我来告诉仁多御史对付弓骑兵的办法吧。”王诩受制着宋朝境内道,“就是我朝所用的重甲步兵。”
“重甲步兵?”仁多楚清低低地念叨了一句。
“正是重甲步兵,没有马匹的负担,重甲步兵消耗远小于铁鹞子甚至小于弓骑兵,弓骑兵进则重甲步兵亦进,两相对击,弓骑兵没有铁鹞子那般重甲保护和足够的冲击力,只有死路一条。弓骑兵退,则重甲步兵不追,以逸待劳,以重甲防御不进不退,弓骑兵人马都得消耗补给,无可奈何,只能离去。”王诩将自己这些天逐渐摸索出来的东西说给仁多楚清听。
仁多楚清皱着眉头,托着下巴,仔仔细细地回味着王诩的话,的确如此。铁鹞子乃是重甲骑兵,冲击起来之后,对宋朝的重甲步兵将是致命的威胁和打击,但是缺追不上弓骑兵,拿起无可奈何,还会被拖死。但重甲步兵却又恰能克制住弓骑兵,三者相生相克,一概如此。
“你…为什么要告诉我?”仁多楚清实在摸不透眼前的这个人,但是他相信,既然王诩敢说,那么他就不会担心。
“因为即便西夏人知道了破解之法,亦没有那么多铜铁供应所需。”王诩解释完,看着仁多楚清一字一顿地说道,“西夏必败无疑!回归是唯一选择!”
仁多楚清神色复杂地看着王诩,并没有答话,他更加在意的是自己心头考虑的利益所在,因为西夏于他来说已经先不仁了,他也无需多义了。
王诩放松了神色,手指按在白马强镇军司的图标上,“待我朝五路出兵之时,若这里有一支奇兵,沿贺兰山而下……”
王诩的手指最终定在兴庆府上。
他终于说出了他的目的了,仁多楚清暗忖,思虑片刻才道,“让我仁多家族为你火中取栗,王签判也太自以为是了吧。”
王诩不慌不忙地说道,“放眼天下,何处是你的容身之地?你又有何讨价还价的余地?”顿了顿,王诩发自肺腑地对仁多楚清道,“为一农夫,尚无寸土可耕。为一世枭雄,或能提头封疆。这些道理想必仁多御史比在下要懂。”
“梁太后得不到你的死讯,就不敢妄动你的兄弟,那么他在白马强镇军司就能继续壮大自己的实力。我想,这也是他正在做的吧?”王诩明白,既然仁多楚清会联络上仁多保忠来营救自己,逃往阻卜人的地盘,想必兄弟二人早就做好了一些非常的打算,既然仁多家族心中依旧有了一颗幼苗,王诩要做的就是浇上一壶水,让它生长发芽,逐渐壮大,进而成为参天之木。
“你…这是在威胁我?!”仁多楚清怒视王诩,他明白王诩话中的意思,只要王诩把自己和前来营救的阻卜人交给梁太后,那么梁太后就有了名正言顺彻底铲除仁多家族的借口了。
“不是威胁,而是让你听清楚你内心真实的声音。”王诩说着站起身来,走到了大帐边上,看着闪烁的星辰,对仁多楚清说,亦似乎对自己说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部分人能清楚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并遵从它。一些人成为了疯子,而另一些则成为了传奇。”
王诩说完默默地转过身来,对着仁多楚清,“我尚且有可退之路,而仁多御史你呢?”
疯子…传奇…仁多楚清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但是这句话恰巧地嵌入了他的内心,“王签判开口吧。”
“我要知道关于西夏的一切,越多越详细越好。”
王诩随后便从仁多楚清的口中得知了西夏诸多详尽而探子尚未打探到的方面。
第二百二十一章 西夏的情况
西夏境内北有阴山与狼山,西有贺兰山,西南有祁连山,东南有六盘山,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直贯其中,首都兴庆府(今银川市)更是依山带河,形势雄固,至于靠近宋朝边境的横山延袤千里,其城垒皆控险,足以守御宋朝攻击。不仅如此,西夏境内的河西走廊和黄河河套的一些地区,如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及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州(今宁夏宁武西南)等地,宜农宜牧,水利素称发达。为西夏的粮仓和良马的产地,是西夏赖以立国重要经济区域之一。
而王诩刚刚夺取的川耳金部便是西夏在青唐布置的一颗重要棋子,是其扼守河西走廊的鹰犬。
除了地理地势,更让王诩感到不可思议的便是,西夏的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李元昊时创建蕃学,而今时在位的李乾顺创建“国学”(汉学),培养了一大批维护统治的人才。
由于西夏乃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组成不仅有主要的党项羌人,还有汉人、吐蕃人、回纥人、鞑靼等,所以西夏统治者为了稳定国家,对外采取战争外交两手策略,依附辽国,进攻大宋。时战时和,反复无常。对内则是王诩万万没想到的也是仁多家族等保守贵族极力反对的积极推行儒家学说的汉化政策。
李元昊立国之初,便深受大宋影响,模仿宋朝官制设二十四司、制定文武两班。皇帝之下设有中书管理行政,枢密管理军事,三司(户部、度支、盐铁)管理财政。御史台管理监察弹劾。开封府(借用宋首都开封地方政府之名,实指管理西夏首都兴庆府衙门)。翊卫司(相当于宋朝的殿前司)管宿卫、戍守及侍卫扈从,官计司管官吏人事调动和补阙。受纳司管仓储保管和收支。农田司管农田水利和粮食平粜事务。群牧司管马匹饲养、繁殖和交换等。飞龙院管御马供养等。磨勘司管官吏考察和升降。文思院管供御仪物及服饰制造。蕃学与汉学是党项贵族子弟及汉官子弟学习文化的教育机关。其任务是为西夏国家培养急需的人材。
中央官职,自中书令、枢密使、御史中丞、侍中、太尉以下,都可由党项人和汉人担任。在中央机构的官职,除了有如上述的汉官名称。还有党项语名称。
如宁令、谟宁令、丁卢等等。
李元昊又将地方机构分为州、县两级。州设刺史通判,县设县令等官。
同时还参照吐蕃官制设制监军司,并结合本国国情设立官职;采用一套官职,蕃、汉两种官称;中央机构中元昊任命了十二人,仍以汉人为主其中汉占其七,蕃占其五;但唯有一点不让汉人沾边的便是从中央到地方凡主兵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