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早慧成才的奥秘-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把她囚禁在九江反省院,一直到1937年初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才释放她出狱。
1940年冬,杨振德病逝。邓颖超、周恩来、叶剑英、钱之光等同志献了花圈,并致祭文:
“邓母志洁行芳,思想前进,性情刚强。自食其力,毋息毋荒。或执教鞭,或施歧黄。稍有所得,不敢或藏。抚女入学,教女有方。引女自立,训女周详。追随革命,不畏风霜。关心国事,无日或忘。”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苏洵
一经觉悟就坚决干
——陈毅用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教育子女
1963年,陈毅的长子陈昊苏在学校入了党。陈老总听了很高兴,他让张茜做了十道好菜,向儿子庆贺了一番。一个月内,他又找昊苏作了四次长时间的谈话。
第一次谈话,陈毅谈了陈家怎样剥削发家,怎样走向没落,地主阶级怎样想办法巩固自己的权势,又谈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他对昊苏说:“我懂事时,陈家已开始没落了,被其他地主看不起,当然陈家不满意,要反抗。但这种反抗同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反抗不一样,目的还是要向上爬。我就是怀着要争口气的思想,走上留法勤工俭学道路的。”
第二次、第三次谈话,讲到他是怎样由开始佩服资本主义到相信共产党,继而投身革命的,讲到革命队伍中的思想情况和生活艰苦,教育昊苏要在斗争中长知识、长才干。
最后一次谈话,陈毅主要讲自己革命的经验和体会。他说:“我觉悟得比较迟,但一经觉悟就坚决干。”他认为:觉悟迟早没有关系,有反复也不怕。只要真正觉悟了就好办。就怕觉悟早而不真,迟早会动摇。他对吴苏说:“能得到组织批准入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入党后,不动摇,坚决干到底,就更不容易,特别是在革命的转折关头。望你立志从远,千锤百炼,无负于党和人民。”
虚荣的人注视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国家的事业。
——何塞·马蒂
狱中教子
——徐林侠与爱子小萝卜头
读过小说《红岩》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小萝卜头。他的生活原型叫宋振中。父亲名宋绮云,母亲叫徐林侠。
徐林侠同志的原名叫徐丽芳,生于1905年,学生时代就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后到武汉参加江浙党务训练班。1927年3月入党,1928年任中共郊县县委妇女部长,10月与宋绮云结婚。
小萝卜头长到6岁了,还不认识自己的爸爸。他经常听妈妈讲爸爸为了革命才坐牢的,爸爸是好人。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牢记着爸爸是为穷人做好事的。一次,他哭着闹着要去看爸爸,看爸爸是个什么样子的。徐林侠利用男牢放风的机会,带他从铁门的空隙中往外看,指着山坡下向女牢方向走过来的一个人说:“你看,向我们这边走过来的人,就是你爸爸。他高高的个子,脸上长满了胡子,比以前瘦多了。”
小萝卜头看见了爸爸,再也遏止不住心中的激动,竟不顾一切地冲出去,结果被女看守抓住,打了一顿。他实在太想爸爸了。他天真地向妈妈说:“我不怕女看守,我要找爸爸。”他竟动了感情,大哭大闹起来。他推妈妈,拉妈妈的衣服,打妈妈,咬妈妈的手。妈妈的心被揪疼了。可是徐林侠并不责怪儿子,只有疼爱的泪水滴在儿子的脸上。
在艰难的狱中,徐林侠不仅尽力照料孩子的生活,而且想方设法让孩子得到学习的机会。她向看守提出,要让小萝卜头上学读书。这个十分合理的正当要求,却遭到了看守的反对:“坐牢还想读书,真是异想天开!”
徐林侠的要求,得到了难友们的支持。经过反复斗争,最后监狱长让小萝卜头在狱中上学。先由罗世文担任教师;罗世文牺牲后,又由黄显声将军当老师。小萝卜头学习语文、数学,还学外语。徐林侠教育孩子说:“长大了参加革命和建设,没有文化什么也干不好,要刻苦学习。”小萝卜头在妈妈的教育下,不管夏天多热,冬天多冷,他都认真地读呀、写呀、算呀。没有笔,就用小草杆在地上练习。虽然条件恶劣,但他却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这使得徐林侠很高兴,也得到狱中叔叔阿姨的夸奖。
小萝卜头在狱中非常缺乏营养,体质极差,黄显声将军见了很心疼,设法弄来一瓶鱼肝油给孩子补养身子。而好心的徐林侠见葛雅波的独生女儿小碧涛刚入狱吃不下霉米饭,饿得直哭,日渐消瘦,就把这瓶难得的鱼肝油转送给小碧涛,葛雅波说什么也不要。
徐林侠十分诚挚地说:“我的孩子在狱中已经习惯了苦难生活,你的女儿还未适应,给她吃吧!”
葛雅波看着又瘦又小的小萝卜头说:“你看他瘦成这样,多需要补养啊!”
“需要是需要,可现在只有一瓶,给小碧涛吃比较合适。”小萝卜头在一旁接着妈妈的话奶声仍气地说:“对,我是老犯人,不用吃。”最后,葛雅波只好含着热泪接受了。
1947年10月的一天夜晚,女难友葛雅波带着小女儿出狱了。
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
——陆游
往后的日子是他们的
——经济学家孙冶方关心子女成长的故事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孙冶方(1908…1983)同志,十分关心对下一代的教育。
孙冶方没有嫡亲子女,但他对自己亲属中的年轻人却都是那样的关怀、爱护,教育方法循循善诱,令人佩服。
1978年冬,孙冶方给他的一个正在上大学的晚辈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从你的来信中,根本看不出你像一个挺进科学的勇士,倒像一个跪在神甫前仟悔的宗教徒。来信说,你决心在新的水准上开始坚持走完'人生的余途',这像我70岁老人说的话。你是毛泽东所说的'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怎么能成了'人生的余途'了呢?
“读你的'夜思',看来你对旧诗还有些修养,但你那种伤感主义或许是从中国封建时代那些访惶歧途的旧文人那里传染来的吧,快丢开这些。你要多读些开朗的、战斗的文学作品……”
孙冶方写这封信的时候,正是刚出狱不久,身体不好,且又忙着写他的经济专著。他的夫人洪克平总是劝他:“你身体不好,写书就够累的了,怎么尽管孩子们的这些闲事?”
“怎么是闲事?'四人帮'不仅害了我们这一代,更严重的是害了他们这一代,不管怎么能行呢?我们还能干几天?往后的日子是他们的!”
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做些贡献,是应尽的本分,无可过褒。
——孙冶方
爱国情深——钱伟长的成才之路
著名力学家钱伟长,本世纪初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的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村子很穷,有一句俗话说:“十只黄狗九只雄,十个先生九个穷。”这话一点也不假,钱伟长一家就是在这穷苦的生活中挣扎着度日的。他的祖父是晚清秀才,一辈子不得志,只好在萧条的乡村教几个蒙重维持生计,40多岁就离开了人世。父亲和大叔靠着家学的根底,继承了祖父教私塾的衣钵。钱伟长的父亲作为长子,过早地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上奉老母,下养妻子儿女,还要教育四个弟弟。
幼年的钱伟长就懂得了父母的艰辛。在五六岁时,他就以稚嫩的肩膀承担了部分家庭生活的重担:或到田间地头挑金花菜,或到河沟里捕捞鱼虾……
7岁过后,父亲把他送进村里的一所学堂,开始了启蒙教育。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苦,伟长被迫辍学。
1925年,父亲受到无锡县县立初级中学的聘请,薪水略有提高。父亲便把他带到无锡求学。先人了工商中学,后进了著名学者唐文治所开办的国家专修学校,再后,插班到了无锡县立初中二年级。不久,又投考叔父钱穆任教的苏州中学。
在这里,他很快培养了对文史的兴趣,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31年,他拿到了一生第一张毕业文凭。随后,他只身到了上海,接连参加了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考试。不久,他居然同时接到了这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这时,钱伟长的叔父钱穆已到北京大学任教。他从北平来信,建议侄儿到清华读书。钱伟长接受了这一建议。清华大学根据他的考试成绩,准备把他分到中文系或历史系去,可钱伟长却坚持要学物理。
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感到为难了,他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身高不到一米五的学生,不解地问:“你的文学、历史考得不错,为什么一定要学物理呢?”钱伟长没有马上回答,一段往事涌上心头……
那是在上海参加完高考之后,有一天,钱伟长来到外滩散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