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吴师道据鲍注《战国策》作补、正,补鲍注之缺,正鲍注之失。
  现在所传者即姚宏校补本及鲍、吴校注本。皆非刘向原本(注)。
  五
  本书以清同治己巳年(1869年)湖北崇文书局重雕剡川姚氏本《战国策》为底本(简称姚本),以为有误衍讹脱或重要异文者,则校以四部备要据士礼居黄氏覆剡川姚氏本校刊本(简称备要本)、四部丛刊影印元至正(1341年-1370年)年间刊刻的鲍注吴校本(简称从刊本)、明万历己未年(1619年)闵齐伋裁注本(简称闵本)、李锡龄校订惜阴轩从书鲍注吴校本(简称李本)、畿辅丛书校刻姚宏本(简称畿辅本)、黄丕烈《战国策》札记(黄氏所说“今本”即干鬯《战国策》注所说“卢刻本”,亦即“雅雨堂刻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战国策》。并搜集各书引文以资校雠,如《史记》、《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艺文类聚》、《北堂书钞》、《文选·李注》、《初学记》、《后汉书·李注》、《长短经》、《太平御览》、《事类赋》、《类说》、《锦绣万花谷》等,其它如《韩非子》、《新序》、《说苑》、《韩诗外传》等书与《战国策》有关之文皆以为校勘的重要资料。
  改字、加字以''表示;删字、误字以小字并加()表示。除解释字、词外,有的句子作必要地串解。
  原书每章无标题,今取每章首句为标题。
  北京图书馆赵其康同志为我借来上海图书馆于鬯的《战国策》注手稿,又为我把手稿照了相,底片借给我;我院阎崇璩、刘宗群和程金造三位同志一直支持和帮助我的工作,借给我不易借到的参考书,帮助我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还有在其他方面帮助我的同志,我都向他们表示谢意。
  我注释《战国策》主要是为了学习,同时也希望能有一部比较容易阅读的《战国策》,所以就试着去做。从1964年开始至今已阅十八个春秋,三易其稿,几经修改,才成这个样子,直到最近清钞定稿还不断修改。我的学识浅漏,见识贫乏,注释中的错误在所难免。衷心希望读者不吝赐教。
  何建章
  一九八二年六月、于北京外语学院汉语组
  【注】
  《史记》采《战国策》文共一百处;还有三十处泷川资言考证以为“采《战国策》”,然未必。《史记·裴骃集解》引《战国策》文共十条(与策全同者二条,一字之差者三条,稍异者-条,可订正策文者四条)。《史记·司马贞索隐》引《战国策》文共七十六条(全同者三十九条,系节引基本同者十四条,可以订正策文者十一条,疑引文有误者七条,不同者五条)。《史记》张守节引《战国策》文共十条(全同者四条,可以订正策文者二条,不同者三条,引文误者一条)。《史记》有而今本《战国策》无者共八条(《索隐》见二条,唐时未脱;泷川资言疑二条;尚疑四条)。《史记》注引《战国策》文而今本《战国策》无者共五条(《集解》引徐广所见一条,则东晋末尚未脱;《索隐》引三条;《正义》引一条)。《史记》注引高注而今本《战国策》无者共九条(索隐引八条,正义引一条)。《史记·索隐》引高注,今本《战国策》稍异者七条。
  《文选·李注》引《战国策》文共一百四十二条(复引者二十三条),其中今本《战国策》无者四条。《文选·李注》引高注今本《战国策》无者七条。
  《艺文类聚》引《战国策》文共六十一条,其中今本《战国策》元者一条。
  《初学记》引《战国策》文共二十一条。
  《后汉书·李注》引《战国策》文共二十条,其中今本《战国策》无者一条。
  《太平御览》引《战国策》文共二百零九条,其中今本《战国策》无者三十三条(言楚、汉时事者四条,明言韩非说难者两条)。
  据以上材料可以认为:(1)《战国策》本有楚、汉时事(见刘向《战国策》书录),《太平御览》引可证,今本脱。
  (2)晋、唐、宋、元各时代流传的《战国策》内容不同,逐渐误脱,高注亦逐渐误脱。
  (3)今本《战国策》非刘向所编原本。
  卷一 东周策
  周考王(前440年~前426年)封其弟揭于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是为河南桓公,桓公之孙惠公又自封其少子班于巩(今河南省巩县),因在王城之东,号东周。而河南惠公本在王城,号西周。当时周王仍都于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战国策》所谓周王者,都成周之王。周显王(前368年~前321年)二年赵与韩分周为二,即王城之西周、巩之东周,亦即战国策所谓西周君及东周君。而显王抱空名,尚在成周,直至周赧王,为秦始皇所灭。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周室衰弱,所有者,河南(王城)、洛阳(下都)、榖城(今河南府城西北十八里有故榖城)、平阴(故城在孟津县东)、偃师、巩、缑氏(故城在今偃师县南二十里)七城而已。河南、缑氏、榖城三邑属西周,洛阳、平阴、偃师、巩四邑属东周。”
  《东周策》鲍本列为卷二,而将《西周策》列为卷一。
  一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章
  秦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太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悠,臣请东解之。”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塗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輓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二 秦攻宜阳章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易爆不事公;公中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三 东周与西周战章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为东周谓韩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案兵而勿出,可以德东周,西周之宝可尽矣。”
  四 东周与西周争章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齐明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不若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西周宝出,是我为楚、韩取宝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五 东周欲为稻章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
  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