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法仍未废弃,继续执行。因此秦国由落后而先进,从贫穷到富强,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雄厚的大国,并开始进行兼并六国的战争。秦国强大的压力,使其它六国感到莫大的威胁。于是各国君主纷纷争取盟国,力图联合抗秦。可是六国彼此之间,仍然是矛盾重重,很难坚守盟约。秦国却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从中破坏它们的团结,或联齐伐楚,或约楚攻齐,各个击破。所以,六国联合以抗秦称“合从”,与秦联合攻击它国称“连横”。战国七雄(秦、齐、楚、赵、魏、韩、燕)在政治外交上或合从,或连横,明争暗斗,瞬息万变。二百多年来,七国一直不断地反复地进行战争,直至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为止。
  游说诸侯的风气,春秋末期,孔、墨两家已倡之在先,不过他们当时或主张“以礼为国”,或主张止兵“非攻”,,还没有象后来从横策士的那种风气。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就有“处士横议”(指春秋以后各派人物“乱发议论”)(《孟子·滕文公下》)之讥。孟子和张仪都先后游说过梁惠至(前369年-前319年),梁惠王并没有听从孟子。《史记·孟轲荀卿列传》说“孟轲……适(至)梁(魏),梁惠王不果(信)所言,则见以为(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迂阔而不切合实用)。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崇尚)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善),而孟轲乃述(讲论)唐、虞三代之德(政治),是以所如(当)者不合(不合于游说对象的要求)。”当时人们都说:“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搞外交活动,大可以统一天下,小可以安定国家)(《韩非子·五》)当时诸侯国君都希望自己或立为霸主(领导诸侯),或成就王业(统一天下)。从横策士正抓住这一点进行游说。苏秦说秦惠干说:“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擒)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秦策一·第二章》)范睢说秦昭王说:“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秦策三·第九章》)张仪说秦惠王说:“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秦策一·第五章》。此章《韩非子》初见秦同,或以为韩非作。)他们或说之以理,用明显的历史经验说服对方相信自己的道理;或动之以情,以披肝沥胆之辞感动对方相信自己的忠贞;为了让对方听从自己的主张,他们甚至可以把脑袋赌上。清代学者顾炎武说,周末“邦(国)无定交,士无定主。”(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这就活生生地写出了战国时期“以攻伐为贤”,从横捭阖,风云变幻的政治外交形势。《战国策》中评价苏秦相赵以后的作者说:“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秦策一·第二章》)当时一位从横家景春对孟子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天下太平无事)。”(《孟子·滕文公下》)这些话虽然不免有些夸张,但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从横家外交活动的真实情况。
  二
  历代持正统儒家观点的批评家都对《战国策》加以贬低,甚至把它定为“毒草”,要大家“锄毒”。汉代刘向认为它“不可以临教化”(《战国策》书录),就是说,它没有宣传儒教,所以不能用来“教化”人民。宋代李格非说它“浅陋不足道”(书《战国策》后),因为都不是出自儒家的典籍,不合儒家的口味,所以斥之为“浅陋”。曾巩更认为这是一部“邪说”,把它整理保存下来,为的是“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曾子固序》)因为暴露了许多反动统治阶级黑暗丑恶的东西,所以被定为“邪说”,把它整理保存下来,为的是做反面教材,让“当世之人”、“后世之人”都知道这是一部“邪说”,这样就容易禁绝。这些批评,正可以从它们的反面来肯定这部书。《战国策》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复杂。下面就简略地就某些方面做点介绍。
  (一)要求统治者要重视人民赵惠文王死后(前266年死),太子赵孝成王即位,其母赵威后执政。齐襄王派使臣问侯赵威后。威后还未拆开齐襄王的问侯信,首先问使臣:“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臣极为不满地抗议说:“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赵威后认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齐策四·第七章》)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威后这种“民为本”,“君为末”的观点和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是一致的。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能)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辛弃疾说”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论盗贼劄子》)黄宗羲也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原臣》)可见”民本“思想在中国源既远,流又长。赵威后重视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从她反对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看出。威后继续问”于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威后认为,于陵子仲上不能对国君有所帮助,下不能治理好家庭,对外又不能联络诸侯,修好邦交,这简直是给人民做榜样,带头不给国家做事;对于这样的人,为什么还不杀掉?赵威后痛恨于陵子仲那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正表现了她的积极用世的精神。韩非子也有同样的观点,他在奸劫弑臣篇中说”古有伯夷、叔齐者,武王让以天下而弗受,二人饿死首阳之陵;若此臣者不畏重诛,不利(贪)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此之谓无益之臣也,吾所以少而去之(我看轻这种人,要把他们除掉)。“赵威后似乎有点干涉别国内政,其实不然。她这样公然宣称,不只是对于陵子仲和齐国的看法,而是对所有象于陵子仲这样的人及齐国的这种态度表示公开否定。
  (二)要求为国立功,不能元功无劳享受高官厚禄赵策四记载,赵威后刚执政,秦国乘机攻赵,赵国求救于齐,齐国要求以威后幼子长安君作抵押,才出援兵。群臣进谏,威后不肯。触龙以“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为辞进说威后。威后醒悟,乃以长安君质于齐,齐兵乃出。作者进一步又借子义之口说“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作者不仅向封建的“世卿”、“世禄”制度宣战,而且更是对君主世袭制度大胆的挑战。这种反对“世卿”、“世禄”制度的思想在当时是普遍的。商鞅就主张“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英明的国君,任用的人必定是有成绩的人,奖赏的人必定是有功劳的人。)(《商君书·错法》)荀子也提倡“尚贤使能”(尊崇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荀子·王制》)范睢给秦昭王的上书就公开提出“明主莅政,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秦策三·第八章》)韩非也主张“治世之臣,功多者位尊,力极者赏厚。”(真正能治理国家的大臣,功劳多的人要给以高的官位,尽心竭力的人要给以丰厚的奖赏。)(《韩非子·守道》)这种呼声和舆论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而是普遍的,长期的。多少人在为此而呼吁、争取和奋斗。可是两千多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