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战国策
  作者:汉·刘向
  内容简介:
  《战国策》,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240年间,12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文
  序《战国策》一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各国的历史事实和故事传说,有史料价值,也有文学价值。至西汉末年,书中篇简有零乱缺失情况,刘向遂加以整理,定为三十三篇。尔后,历代传抄传刻,又多有讹误。虽然经过学者多次校注、辑补或改编,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何建章教授研究此书多年,曾参考有关书籍一百多种,以他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训诂学修养,前结前人的整理成果,写成《战国策注释》,提出了自己大量的心得体会。
  在校勘方面,例如《秦策》一第二章:“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鲍彪注:“掘门,掘垣为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堀”古与“窟”通用,古书中“堀”多讹为“掘”。本《注释》指出,“掘门”应作“堀穴”,“掘”、“窟”、“掘”古通用:“穴”因在篆文中与“门”形近而讹为“门”。下文有“户”字,此处不应复出“门”字。
  又如《齐策》三第一一章:“(前略)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勌之苦,而擅其功。”本《注释》认为,“见”当是“”字之误,“”同“得”。得之,才“无劳勌之苦,而擅其功”。
  在解释方面,例如《齐策》一第二章:“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前人都把“胡貉”解为“胡地”出产的貉皮,“代马”解为代郡出产的马。本《注释》识为,“胡”和“貉”是指北方两个民族地区。“貉”同“貊”,是古代的民族名。“代马”指“代郡”和“马邑”,都是地名。原书中这几句都是指“地势形便”而言。
  又如《秦策》三第一一章:“臣窃为王恐,恐万世之后,有国者非子孙也。”于鬯注:“‘万世’即‘后世’”,于文义不合。本《注释》认为,“万世”即“万岁”、“千秋万岁”之意,指帝王“晏驾”。古代对贵族讳言死字。
  本《注释》中这类例证很多,既有充分证据,又符合原书内容。何建章教授善于运用横向和纵向联系的研究方法,坚持科学的治学态度,使注释取得了丰硕成果。
  阴法鲁
  前言
  一
  春秋后期,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动。周天子势力渐衰,各诸侯国都要求独立,想脱离周天子的“领导”,同时也为了抵御其它诸侯的侵袭,都想加强本国的势力。当时,士(知识分子)这一阶层的人也各自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和学派,对治国之道各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诸侯国君为了加强本国的势力,都需要积极地招贤纳士。(《孔丛子·居卫》:“子思曰‘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各学派为了让诸侯国君采纳自己这一学派的主张,就大力进行宣传。于是产生了各个学派为自己训练“士”的大师。有的学派学生多到几百、几千。各学派的头面人物亲自到各诸侯国去宣传游说。孔丘曾到过齐、鲁、卫、宋、陈、蔡、楚等国去游说,墨翟也曾到过楚、鲁、宋、齐等国去游说。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风更盛,荀子就到过燕、齐、楚、秦、赵等国去游说,孟轲就到过魏、宋、邹、滕、鲁等国去游说。孔丘的学生原宪就说过“学道不能行(实行)者谓之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学道而行之”就是这些士津津乐道的,的确也是他们主观的愿望。事实上从这些士当中产生了许多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具有伟大人格的人物。当然,多数的士他们“学道”的目的,正如孔丘的学生子张那样,在于“干禄”(《论语·为政》),也就是说在于学做官。孔门的学生做官的就非常多。如冉求为季氏宰,子路为季氏宰、为蒲大夫、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子游为武城宰,子贱为单父宰,等等。其中最活跃的要推子贡,“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以上均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简直成了春秋时代的“纵横家”了。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春秋战国时期,学派共有十家。韩非在《韩非子·显学篇》里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当世最著名的学派是儒家和墨家。儒家的祖师是孔丘,墨家的祖师是墨翟。)他们互相批评、攻击,又自我标榜,其目的就是要诸侯国君不要听信别的学派的主张,而要他们实行自己这一学派的主张。代表儒家一派的荀子对墨子批评说:“我以墨子之‘非乐’也,则使天下乱;墨子之‘节用’也,则使天下贫。”(《荀子·富国》)(我认为墨子主张“非乐”,是造成天下祸乱的根源;墨子主张“节用”,是造成天下贫穷的根源。)儒家另一派的头头孟轲更谩骂墨子说:“杨氏(名家代表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据孟子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墨翟的学说在当时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孟子还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杨朱和墨翟的学说不消灭,孔子的学说就无法发扬。)(均见《孟子·滕文公下》)儒、墨两家的斗争简直成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不仅不同“家”互相批评、互相攻击,甚至谩骂,即使同一“家”的不同派别也互相进行攻击和自我标榜。例如孔子之后,“儒分为八”(《韩非子·显学篇》),孟轲一派说,他才是儒家的真传。荀子对儒家几派的批判,几乎没有一派能幸免,对孟轲这派批判尤甚(见《荀子·非十二子篇》)。纵横家正是在这种“百家争鸣”的形势下崛起的一“家”。
  《汉书·艺文志》说“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行人之官”即当时外交官。为什么说是“从横家”呢?司马迁说:“及田常(齐简公时大夫)杀简公而相齐国(前481年),诸侯晏然(安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赵、魏、韩)终之卒分晋(前403年),田和(田常曾孙,为齐宣公相)亦亦灭齐(指姜齐)而有之(前386年),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史记·六国年表序》)《韩非子·五蟗篇》说“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于从衡之党,则有仇讎之忠(同”中“,心思),而借力于国也。”(群臣谈论外交大事的,不是分属于合从、连横两派,就是有互相敌对之心,而借国家的力量来报私仇。)又说“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战国初,各国先后皆进行了政治改革。魏文侯(前445年-前396年)先后任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李悝是子夏(孔子的学生)的学生,是战国时代法家的始祖;经过改革,成了当时最强盛的国家。赵国在前403年任公仲连为相,也进行了政治改革。楚悼王(前401年-前381年)时,任用法家吴起(李悝的同学)进行了政治改革。韩昭侯在前355年任用法家申不害进行了政治改革。齐威王(于前357年)任用邹忌为相进行政治改革。秦国地处僻远,比较落后,孝公(前361年-前338年)时,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感到诸侯轻视秦国,这是奇耻大辱),于是下令国中,要求政治改革。此时卫鞅(即商鞅,李悝的学生)入秦,前356年秦孝公就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秦爵为二十级,左庶长为第十级),开始进行变法。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秦惠王(前337年-前311年)即位后,虽车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新法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