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国的情况也很糟糕。前线的联军既缺乏装甲部队,更缺乏反坦克武器,在德军的闪电战进攻中,法军的组织十分混乱,后备军队无法调动,法军一溃千里。
到六月初,联军整个被困在英吉利海峡沿岸格拉夫林和纽波特之间,这个以敦刻尔克为中心的三角地带还在日益缩小中。
按照曼斯坦计划,德军应该继续前进,直接解决掉全部法军,及英军国远征军。英军国远征军包括了英国常备部队的大半,如果将其成建制地歼灭在法国境内,那英国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也就没有什么抵抗能力。
然而——很多事情就坏在这个“然而”上——希特勒在关键的时候,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第117章
赫尔曼·威廉·戈林,1893年1月12日生,早年曾担任第11飞行中队的指挥官,在欧战中共击落22架敌机,是德国的王牌飞行员。值得一提的是,在第11飞行中队战后聚会的时候,戈林是唯一未被邀请的队员。
至40年为止,戈林历任国会议长,普鲁士总理,内阁成员,空军元帅,四年计划的负责人……已经成为纳粹的二号人物,希特勒的得力助手和接班人。
在40年5月,德军大胜英法联军,把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附近地区。戈林却不甘心自己的空军处于辅助地位,为了抢功,他向希特勒游说道,如果征服欧洲是由德国国防军完成的话,国防军势力一定会大涨,这会使元首的威望受到损害云云。
希特勒深以为然。在戈林保证解决战斗的情况下,希特勒发出了要坦克部队停留在运河一线,停止向前推进的命令,而把进攻任务叫给了戈林的空军部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德国国防军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德国军官团的影响力极大,是德国陆军的灵魂。不要讲希特勒,就算是德皇威廉,军官团也不怎么放在眼里。对德国军官团元老而言,希特勒只是个“维也纳的下士”。从某种意义来说,德国陆军是希特勒的合作者。
希特勒对此早有不满,自不愿意增加德国陆军的声望,扩大其声势。
而且在当时,空军越来越受到重视,认为是主要作战力量,却还不熟悉空军的使用。杜黑的《制空论》被许多人奉为圭皋。其实,在不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时候,面对训练有素,有所防备的敌人,空军还不足以成为决定性力量的。地面的战斗,始终还是需要地面部队来解决。
希特勒相信了戈林的许诺,把任务叫给了“自己人”——戈林一手建立的空军,是出于政治需要,也是觉得,“煮熟的鸭子飞不了”。
谁知道,“煮熟的鸭子”还真是飞了。
由于天公不作美,恶劣天气从五月底一直持续到六月中旬,德国空军的打击力度大受影响,而海滩上的环境,也大大减轻了轰炸的威力,敦刻尔克的英军部队损失有限。
反而使盟军获得了一个意外的喘息机会,他们得到时间调整了防御,巩固了敦刻尔克周围的袋形阵地。
5月30日,在丘吉尔的命令下,英国海军开始执行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公报反复宣称,“在阿托瓦的法军的命运已经决定了”,“被迫退入敦刻尔克周围地区的英军在我们集中进攻之下正走向毁灭”。
与此同时,英国海军却只花了四天时间,就撤退了13万多人。
等到德国人发现问题严重的时候,却为时已晚。德军面对的是一条稳固的防线。在战争中,穷寇莫追,归敌勿迫。这是因为想要逃命的敌人,会爆发出难以想象的战斗力,会拼死作战。再强的军队,面对拼命的敌人,也一样会头痛。
为了能够撤退,英法联军就是在拼命作战。在德军的疯狂进攻和猛烈轰炸下,盟军阵地仍巍然不动。
说到底,“为了消灭敌人”与“为了生存”,两者爆发的作战意志完全是两个层次的。
加之,英法联军阵地完备,兵力多达数十万,武器装备的差距再大,也没有抗日时中日两军的差距大。德军若是能顺利攻克,才是奇迹。
6月3日,知道德国已经察觉到撤退行动,英国干脆号召沿海的居民都参加到撤退行动中。许多有船的英国人,就驾驶自己的船,加入到行动中来,这大大增加了撤退的速度。
海军部地图室主任皮姆海军上校和他的两三个同事在四天时间里驾着一艘荷兰小船运回800多人。要知道,号召发出以后,参与撤退的船只多达2000多艘。
到6月10日德军攻克敦刻尔克为止,这些船只把34万英军士兵和法军士兵运到了英国。虽然因条件所限,这些人抛弃了所有重武器和军需物资,只随身携带了步枪等轻武器。但是,训练有素的战士,才是最宝贵的。这些训练有素,经历过战争的士兵,在此后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丘吉尔在英国国会下院,宣布了敦刻尔克撤退取得成功,他发表了那篇流传甚广的著名战斗宣言: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的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演讲是很精彩,丘吉尔的信心十足。但他面临的处境,比想象中的更为艰难,在德国大通了中德航线以后,德国的物资补给,就不存在问题了。简单地说,丘吉尔面对的是一个全无后顾之忧,全力以赴战斗,前所未有的德国,他的战斗力超过了任何时候。
我对英国首相的演说,深感钦佩,却没有放在心上。英国的没落,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谁也无法挽回,就算有美国的支持,也是一样的。我更关心的是,中国国防军的扩军备战。在一场席卷全世界的战争中,想要独善其身,也是需要有强大武力支持的。
德国对西欧的进攻,虽说有着小小的不足,没能取得全胜。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德国的胜利。这一战,德国缴获了2500门大炮,1万1千挺机枪,俘虏了125万人,其中有50万名法国人,45万名比利时人,25万名荷兰人,5万名英国人。
战地记者黄远生发回的照片上,尸体、卡车和各种武器的残骸遍布敦刻尔克海滩。
6月19日,德军进占巴黎;23日,德军占领法国西北端的布雷斯特,并在第二天攻占莱昂斯。至此,法国丧失了几乎全部武装。
6月27日,德法两国在贡比涅签订了停战协定。签订协议的地点,被胜利者选在了欧战中德国签字投降的同一辆铁路客车上。希特勒亲自出席了签字仪式。
停战协定中,德国保持了克制,只夺回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吞并了卢森堡。法国则被分成两部分,北部由德国占领,南部保持独立,但需要成为德国的合作伙伴。
消息传回德国以后,德国人民举国狂欢,这一刻,希特勒在德国的威信达到了顶峰。
法国的投降,对于丘吉尔是意料之中的。为了避免法国舰队落入德国手中,他命令“占领所有法国战舰”。7月7日,英国皇家海军进攻了停泊在阿尔及利亚奥兰港的一支重要的法国海军舰队,杀死1300人。
意大利眼看德军势如破竹,便在6月17日对法国和英国宣战。众所周知,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在多数时候,意大利军队只是起到了拉德军后腿的作用。
有消息说,丘吉尔是与墨索里尼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友好关系,双方的通信联系始终不断,似乎有着某种秘密协定。当然,这也始终是个传言,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政治就是如此,成王败寇,其间的过程永远模糊不清。
40年6月19日,晴,碧空如洗,是柏林夏天常见的好天气,令人一见便心胸开阔。
戈林一行驱车前往柏林郊外的空军机场,远远的就见到吴彪在那里等候,戈林阴沉沉的脸上也露出几分笑容,下了车,他高高兴兴地给了吴彪一个拥抱。
吴彪与戈林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尽管是通过希特勒介绍才认识的。但戈林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负责纳粹的经济,不仅与吴彪接触机会更多,也更有共同语言,相处的极为融洽。戈林喜欢收集艺术品,而吴彪更是此方面的大师。不顾是东方的艺术品,还是西方的艺术品,吴彪都有很深的造诣,并偶尔会送几件罕见的珍品给戈林。
吴彪是董氏的一个高级代理人,戈林早就清楚,但这不影响两人的交情。吴彪很少求戈林什么事。十几年下来,也就三四回。有什么事情,吴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