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陌生则是它有很久没有出现了。我又一次感觉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差异。
“圣人出则黄河清”——我一丁点儿也不信这个,对一个无神论者来说,此话纯属哄神糊弄鬼。
不过,这么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媒体不报道是不可能的。无数报纸杂志上,连篇累牍地报道,哄传一时。类似“黄河清,圣人出”等彪悍的题目,堂尔皇之地刊登在许多严肃报纸上。
这东东变相提高了我个人的声望——感觉已经可有可无了——但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好在《安庆日报》、《安徽时报》和《申报》等少数我重视的报纸,尚未如此,而是详细地阐述了环境保护的意义,给我几分安慰。从某种意义看,我也是个“香蕉”。
我不喜欢这东东,而今听到赫尔的恭维,也高兴不起来,倒觉得有几分嘲笑的意味。我也觉得这很愚昧无知,但听到别人说,还是有些不舒服。自己怎么说都可以,别人说一句都不愿意。
极不明显地停顿了一下,我就把赫尔的话当成是善意的恭维了。
从道理上说,赫尔没有必要为了讽刺我,特意学汉语。况且,就算是讽刺,我也得装作不知道。
我和赫尔又说了几句闲话,才步入正题。
果然不出所料,赫尔对中国与日本间的军火交易,提出了批评。
我整理了一下思绪,还是用预先想好的理由回答赫尔——“中国需要市场,企业需要订单,日本需要生存……”
我平铺直叙地讲述了我的处境,我的困难,我所说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强调,也没有夸大其词。谁也不是傻瓜,美国人来之前,只怕比我分析的还明白。
最后,我耸了耸肩膀,用一句很美国式的语言,结束了我的话——“生意就是生意。”
赫尔自然不会同意我的看法,生意是生意,但这笔生意可是对美国很不利,他当然要坚决反对。
唐绍仪把话接了过去,对于交涉,我是高手也是业余高手,人家才是职业高手。一番话说下来,似乎中国不与日本作生意,日本经济维持不下去,战争早就发生了。换而言之,是中国维护了世界和平,维护了亚洲稳定。中国与日本的交易,大大有利于美国云云。
我听的在心中暗笑,赫尔却是目瞪口呆,气急败坏。
……
唇枪舌剑几个回合后,赫尔眼看无法在此处占据上风,也就放弃了这个话题,反正他也无意对此纠缠不休。
国与国之间唯有利益,如同我说的那样,中国对美国依然友好如故,没有丝毫改变,这只是一笔生意。即便这笔生意对美国不利,但在美国提供更大的交易之前,中国显然不会放弃的——换成美国也一样不会放弃。
赫尔访华,目的也不在于此处。
罗斯福以为:国家之间需要相互依存,即国家之间为了长期的繁荣与和平而互相信赖;而且一项有效的对外政策需要国内稳定牢靠的支持。换言之,他相信,美国经济的繁荣最终要依靠国外正常经济的恢复——通过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主要的贸易强国的共同合作才能实现的恢复,中国也是其中之一。
罗斯福清楚,繁荣与和平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方面,他发现世界经济萧条和侵略问题是不易解决的;另一方面,他担心美国严重的困难和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是否允许他在海外作出任何行动。
不管是从美国繁荣的角度,还是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中国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以,赫尔访华,首要目的是扩大美国的对华出口贸易,最好能够从中国基建工程中风一杯羹,以恢复美国经济;其次才是日本,希望中美之间能够合作,抑制日本的扩张;再次则是加深中美关系,就算不能够与中国结成同盟,也务必要保持中国的中立立场。
也就是说,美国已经默认了日本在东印度群岛的行动,只是担心日本会进一步扩张。
赫尔对中日军火交易,提出批评,是希望打乱中方的阵脚,也是希望减少中日间的贸易——美国人对此也是垂涎欲滴。既然这两个目的达不到,也就算了,赫尔没有破坏中美关系的意图。中国与日本孰轻孰重,赫尔还是知道的。
于是,赫尔说过就算,把话题转到更实际的问题上,像如何限制日本继续行动。
……
三天的会谈困难重重,没有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如何扩大中美之间的贸易,不是短短几天能够达成协议的。于是,我们约定稍为晚些时候,两国间将会举行一次贸易谈判,争取扩大双边贸易。
如何限制日本的扩张,短期内日本也没有继续扩张的可能,一旦日本继续扩张,与英美法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超过百分之九十,想来日本人不会不明白这一点。
所以,这个我答应了,但只签署了一个没有任何约束力的和平协议,声称共同维护亚洲和平。
不过,中美此后高层互访频繁,双边贸易总额稳步增长,又限制了日本的扩张。要说赫尔圆满完成任务,也不为过。
英国与法国的态度,与美国类似,都是默认了日本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吞并,只是增加了在东南亚的兵力,以为警示。老实说,我觉得这毫不解决问题。
日本需要时间消化荷属东印度群岛,也无意于一场必败的战争。
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穿梭外交之后,各国承认了日本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占领。东南亚的局势逐渐缓和下来。
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亚洲局势稍定,欧洲战事又起。
第110章
1938年5月14日,是阿道夫·希特勒有生以来,最荣耀的日子。古人云,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今天,德国元首希特勒就回到了故乡。
40辆坦克在前面开路,坐满军官的警车作后卫,希特勒站在敞篷汽车上,他身着棕色的突击队员军服,向狂热的支持者们挥手致意。极度兴奋的希特勒近乎歇斯底里了。
数以万计的奥地利人走上街头,高呼着“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的口号,疯狂地拥护“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帝国”军队的到来。希特勒返回维也纳来,在数千人的簇拥之中,他骄傲地宣布“德奥合并”。
“我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希特勒在维也纳宣称:“也是所有其他德园人的共同感受。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今天宣称的统一的德帝国,再也不会被任何人所分裂,永远不会处于分裂状态。”
至此,奥地利终于成了第三帝国下辖的一个省。
在凡尔赛和平条约中,有一条禁止将奥地利与德国合并的条款。
希特勒这么做,自然是违反了该项条款。但希特勒对此毫不在意,这又不是他第一次违反凡尔赛和约了。
时势造英雄,希特勒的上台,便是如此。
慕尼黑啤酒馆政变也好,《我的奋斗》也罢,不过是给希特勒带来几分名气,而这种只怕也是好坏参半。那时候,希特勒在芸芸众生中,并不显得出色的,没人觉得他能成气候,他只是一个善于言辞,精通演讲的“德国下士”。他的极右翼主张在主流社会,总是被当作笑柄。
但是,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了世界,德国损失惨重。随着德国人失业人数的增多,希特勒的政治纲领就显的娓娓动听,为愈来愈多的德国民众所接纳。
希特勒提出,要废除不平等条约,重整军备,建立新的强大的德国,消除失业。这些符合各个阶层德国人民的要求。
30年,希特勒领导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赢得了选举中的第一次胜利,取得107席,成为德国议会第二大党。
此后,希特勒便一发不可收拾。33年,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并在第二年兼任德国总统。希特勒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拥有无限的权力,废除了民主,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即独裁者。
希特勒他的施政纲领早已确定。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毫不隐晦自己的计划,清楚地阐明了奋斗目标:为德国人寻求生存的空间,以欧洲东部国家为代价,将领土扩展到乌拉尔山脉;获得军队和政权;与犹太人展开殊死斗争。
希特勒也正是这样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希特勒是个非常诚实的政治家(^o^)。
35年,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兵役制,从而违反凡尔赛条约的规定,他重新武装了国民保卫队,并改为武装部队。到第二年,德国陆军就已拥有30万人的正规军,大大超出了凡尔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