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哲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印度哲学历来极为重视对宇宙和人的最高本体及真理的探索。与这种追求相应,就提出了用何种方法来进行有效地探索的问题。在各哲学流派所倡导的诸多方法中,“直觉”方法占据显要地位。

    它对印度哲学与宗教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第一节 直觉方法的产生

    印度的原始社会进入吠陀时代后已开始瓦解。在这一时代后期,阶级社会逐渐形成,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

    与此相应,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不断增强,开始思索宇宙和人的奥秘。然而,这些思索在吠陀时期还未普遍展开,仅仅处在哲学的萌芽状态。只是在进入奥义书时期后,印度哲学才开始了全面的发展。这时出现了一大批哲学家。他们提出了许多内容丰富的哲学理论。各种理论所围绕的中心问题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即自然界和人的最终基础是什么的问题。

    在这些哲学家中,有些人认为自然的基础是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地、水、火、风等单独或共同构成本原)

    ;还有一些人则认为这一基础是脱离具体物质形态的抽象的实体,如“实在”

    (sat)

    “自性”

    (sva-bhāva)

    、“梵”

    (brahman)等

…… 174

    印度哲学761

    等。在各种看法中,把梵(大我)看作是自然界和人的基础的理论最终形成了奥义书中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印度哲学中的“直觉”思维方法最初就出现在对“梵”的解释过程中。

    奥义书时期的许多哲学家认为梵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超越人类感觉经验的实体,它不能用具体事物的属性来修饰,不能用逻辑概念来理解或用语言来表达。否则梵就不可能是至高无上的。

    《慈氏奥义书》(Maitrī

    Up。)6,17说:“最高我(梵)是不可理解的,无限的,不被产生的,不可被推论的,不可思议的。”

    《迦塔奥义书》(Katha

    Up。)6,12也说:“它(梵或最高我)是不能用言语,不能用思想,不能用视觉来认识的。”

    那么,梵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它的本质不能用一般的概念范畴来把握,是否就不能认识了呢?奥义书中的这些哲学家似乎想到了人们会这样问。尽管他们说不能用言语来认识梵,但在实际上还是对梵作了描述,只是方法有些特殊。

    《广林奥义书》(Brhadāranya-ka。

    Up。)3,8,8说:“(不灭者梵是)不粗,不细,不短,不长,不(似火)

    红,不(似水)湿,非影,非廞,非风,非空,无粘着,无味,无嗅(香)

    ,无眼,无耳,无语,无意(心)

    ,无光,无气,……无内,无外……。“

    《广林奥义书》4,5,15说:“那阿特曼(应被描述)为‘不是这个,不是这个’。

    (阿特曼)不被领悟,因为(他)不能被领悟,不被毁灭,因为不能被毁灭,不被系缚,因为不能被系缚,(他)是自由自在

…… 175

    861印度哲学

    的,不遭受(痛苦)的,不被伤害的。“

    《蛙氏奥义书》(Māndūkya

    Up。)在把“我”

    (梵)分为四种状态时,曾这样描述其中作为最高状态的“第四位”

    :“(它是)不可见,不可说,不可把握的。

    (它)无相,不可思议,不可名。“

    ①

    显然,这些哲学家力图表明:如果一定要用日常一般的概念范畴来把握梵的话,那就只能说它不是什么,只能在各种具体的否定中去体验。如果你用一般的概念范畴来肯定梵(我)有某些具体的性质,想借此描绘梵,那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理解梵的实质。正如《由谁奥义书》(Kena

    Up。)

    2,3中的一句名言所说:“那些(说他们)理解了(梵或阿特曼)的(人)并没有理解(它)

    ;那些(说他们)没有理解(梵或阿特曼)的(人)却理解了(它)。“

    奥义书中所使用的这种把握最高本体的方法实际就是一种“直觉”的方法。这些哲学家不承认用逻辑概念或范畴可以认识实在或真理,而认为实在或真理只能在否定具体事物的逻辑概念或思想范畴时去直觉(体验)。也就是说,认为只有排除了理性或逻辑思维,才能领悟宇宙和人的奥秘。

    这种“直觉”的方法既是把握最高实体的方法,也是断灭轮回,达到解脱的方法。

    根据奥义书的论述②,人如通过直觉而获得梵的真知(梵我同一)

    ,就将不会再去追求实际不过仅是梵的外物,人若没有了世俗的欲望和追求行为,就不再

    ①《蛙氏奥义书》7。

    ②参见《广林奥义书》4,4,5—8。

…… 176

    印度哲学961

    会转生,这样也就达到了解脱境界。

    奥义书中除了提到上述从不断否定中直觉最高实在的方法外,还提到了瑜伽的方法①。这种方法亦属直觉方法。它在后来钵颠傛利(Patan~jali)的《瑜伽经》出现后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第二节 直觉方法在正统哲学流派中的应用

    在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中,吠檀多派最直接地继承了作为婆罗门教圣典的奥义书中的核心哲学理论,即关于梵(我)

    的理论。奥义书中的认识梵本质的“直觉”方法,也被此派所沿用,并有一定的发展。如吠檀多派哲学家商羯罗曾对认识梵(我)时所用的不断否定的手法的目的和意义作了这样的说明:“它(梵)超越言语和思想,不属于‘物体’的范畴……。

    ‘不是这样,不是这样’这句短语并不绝对否定一切事物,而仅仅否定除了梵之外的一切事物。“

    ②

    商羯罗还特别注意到对梵的理解有两种形式。一种认为梵可以有许多名称和形态,可以被条件所限定,具有多样性和差别性(即所谓“有德之梵”)

    ;另一种则完全相反,认为梵是摆脱了一切限定条件的(即“无德之梵”)

    ③。商羯罗反复表明:认为梵有属性有差别的观点属于无知。梵在本质上是

    ①参见《慈氏奥义书》4,4,6,18,30,34。

    ②商羯罗:《梵经注》3,2,2。

    ③参见商羯罗《梵经注》1,1,1。

…… 177

    071印度哲学

    唯一不二的。

    既是唯一不二,无差别,那就不能用以多样、差别的世间万物为基础的名称、概念来描述。用这些仅适用于现象界的有限的概念范畴来把握无限的绝对的梵只能获得虚假的知识。唯一可以采用的只能是奥义书的从不断否定中去直觉最高实在的方法。在商羯罗看来,只有这种方法可以领悟梵的本质,可以达到最终的解脱。他曾这样说:“当身体死时,可以产生新时期的果报的只有新的一套业。业依赖于虚假的知识。而这种虚假的知识(可)被完美的直觉所摧毁。”

    ①

    在正统派哲学中,瑜伽派是另一极为注重直觉方法的派别。此派的根本经典《瑜伽经》这样给瑜伽下定义:“瑜伽是对心作用的抑制。”

    ②

    根据《瑜伽经》及其注释,心作用的具体内容是:正知(包括现量、比量、圣教量)

    、不正知(是对事物的虚假认识,它具有不表明事物真实特性的形式)

    、分别知(它由言语表达的认识而产生,没有实在性)

    、睡眠(是一种依赖“不存在的原因”

    的心作用)

    、记忆(未遗忘的感觉印象)

    ③。

    瑜伽派认为,这些心作用应通过修习和离欲来灭除,具体修持方法有所谓瑜伽的“八支行法”。这样就可进入“三昧”(samādhi)或“等至”

    (samāpati)状态。这种状态有各种阶段,总的来说是一个不断消除人的思虑情感及过去行为所产生的残存潜势

    ①商羯罗:《梵经注》4,1,19。

    ②钵颠傛利:《瑜伽经》1,2。

    ③参见钵颠傛利:《瑜伽经》1,5—11。

…… 178

    印度哲学171

    力(种子)的逐步深化的过程①显然,钵颠傛利所倡导的进入三昧等修持方法实际都属于“直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