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提尔皮茨(1849—1930),德国公海舰队之父,一战时唯一的德国海军元帅。生于勃兰登堡,16岁时加入普鲁士海军,后来进入基尔海军学校。他是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之一,主张把中国青岛建成德国海军的东方基地,主张建设一支强大的舰队来建立世界霸权。1897年被任命为德国海军大臣,着手扩建海军。1911年晋升为海军元帅。一战爆发后,主战无限制潜艇战。于1916年3月辞职。
'19'劳合·乔治(1863—1945),英国自由党领袖,1890年当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一战期间任军需大臣、陆军大臣等职。1916年12月7日出任首相,对内增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对外力主打败德国。1919年,出席并操纵巴黎和会,是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
'20'神尾光臣(1855—1927),1882年被派遣至中国,后来任驻清国公使馆少佐武官,积极从事间谍活动。中日甲午战争时,神尾光臣窃取到李鸿章拟订的作战计划,是三大日本间谍之一。1914年8月,被任命为“青岛攻城军”司令官,攻占德国殖民地中国青岛,后任青岛守备军司令官、东京卫戍总督。
'21'大正天皇(1879—1926),本名嘉仁,日本第123代天皇。他是明治天皇睦仁唯一活到成年的儿子,昭和天皇裕仁之父。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后,以皇太子身份继位。由于他患有脑病,精神状态非常糟,不符合强大帝国的形象,于1921年被迫引退,由皇太子裕仁摄政。后于1926年去世。
'22'皇村,指俄罗斯圣彼得堡下辖的普希金市,旧称皇村,位于圣彼得堡市中心以南25公里。皇村原为瑞典贵族庄园,1708年后成为历任沙皇的夏宫,1728年被称为“皇村”。二月革命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就是从皇村出发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
'23'艾伯特(1871—1925),生于海德堡,1891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一战期间为国会议员,1916年被选为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主席,后任社会民主党主席。1918年德国革命爆发后,接替马克斯亲王任首相。1919年2月11日,就任魏玛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在任期间接受《凡尔赛和约》。
'24'查理十二世(1682—1718),瑞典发萨王朝的第10代国王。查理十二世于1697年即位时,瑞典处在极盛时期,他多次率军出征,屡获大胜。1707年秋,他在波兰东部集结10万大军,准备东征俄国,并于次年1月渡过维斯瓦河,开始向俄国腹地进军。俄皇彼得一世进行战略防御,采取坚壁清野政策,瑞典军队进攻受挫,最后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此后,瑞典丧失了在东北欧的霸主地位。
'25'戴高乐(1890—1970),生于法国北部边境城市里尔。身高1。95米,生性好斗,向往成为一名军人。1909年考入圣西尔军校。毕业后,在步兵团任少尉军官。一战初期,在战斗中多次负伤,1916年3月负伤昏死后被德国俘虏,直到德国战败投降后才重获自由。后应募去波兰同苏俄红军作战。在二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首任总统。
'26'欧洲的一个王室,为勃兰登堡—普鲁士(1415—1918)及德意志帝国的主要统治家族。
'27'鲁登道夫(1865—1937),德国将军。1908年任陆军总参谋部处长,在总参谋长小毛奇领导下,对修改“施里芬计划”曾起到重要作用。
'28'俾斯麦(1815—1898),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宰相”。
'29'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是德国除不来梅州、汉堡和柏林外最小的一个联邦州,煤储量约28亿吨。
'30'又称帕罗群岛,是西太平洋加罗林群岛西部的岛群,由200多个火山岛和珊瑚礁组成,陆地总面积489平方公里。
'31'法国元帅,一战最后几个月的协约国军总司令,公认是协约国获胜的最主要领导人。
'32'属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该人种身材较大,皮肤浅白,面长多毛,使用印欧语系语言,被认为是印欧语系民族的共同祖先。
'33'欧洲各民族和语言集团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其分布范围主要在欧洲东部和东南部,语言属印欧语系。
'34'糜烂性毒剂,对眼、呼吸道和皮肤都有作用,中毒症状有全身不适、疲乏、头痛等,中毒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35'在古代,监狱中的犯人都会由监狱最高长官编排并列出相应名册,上交长官(中国等东方国家为刑部,在西方国家为掌管法规、刑罚的执政大臣)阅览,核对之类的工作则多由文书和差役协助完成。这部名册叫狱典,负责记录名字的叫典狱,故监狱长又称为典狱长。
'36'兴登堡(1847—1934),德国陆军元帅和政治家,魏玛共和国总统。在其任期内,政治不稳定,经济萧条。1933年,他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使之上台掌权。
'37'德国纳粹运动早期高层人士。1919年参加纳粹党;1931年初出任冲锋队参谋长;1934年6月30日,党卫军在“长刀之夜”事件中清洗了冲锋队;1934年7月1日被枪决。
'38'国际联盟的简称,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旨在减少武器数目及平息国际纠纷。但国联没能有效地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二战后被联合国所取代。
'39'蒙哥马利(1887—1976),英国杰出的军事家,陆军元帅。著名的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为其军事生涯的两大杰作。
'40'戈培尔(1897—1945),纳粹党宣传领袖,纳粹德国国民教育和宣传部部长,被认为是“创造希特勒的人”。
'41'爱娃(1912—1945),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市,是希特勒的专用摄影师,后来与希特勒发展成恋爱关系。
'42'齐亚诺(1903—1944),1930年,与墨索里尼女儿艾达成婚。在攻取埃塞俄比亚期间(1935—1936),他担任意大利空军高级将领,负责制订空袭策略。
'43'日本陆军的一个派阀。日本陆军大将荒木贞夫称日本军为皇军,并且主张清君侧,消灭天皇身边的奸臣小人,拥护天皇亲政改造日本,这就是天皇之道,故称为皇道派。该派阀对内主张在天皇亲政下改造国家,实现昭和维新;对外主张同苏联决战。
'44'二战时日本军队中的一个派别,以永田铁山等为核心,主张在军部的统治下,不使用武力,而通过自上而下的合法途径,进行平稳缓进的国家改革。统制派要求建立总体战体制,并要求加强对军队的统治,参与人物有东条英机等。
'45'佛朗哥(1892—1975),西班牙内战期间推翻民主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军队首领,法西斯主义独裁者。在他统治期间,对内实行军国主义统治,镇压反法西斯革命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对外实行侵略扩张和亲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的政策。
'46'达拉第(1884—1970),法国前总理、激进社会党前主席、《慕尼黑协定》的签署人。
'47'伏罗希洛夫(1881—1969),苏联陆军元帅(1935),二战时曾任西北方向总司令,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
'48'吉斯林(1887—1945),挪威投靠法西斯德国的民族叛徒。推崇希特勒,在挪威鼓吹纳粹主义和排犹思想,于1933年发起成立法西斯组织——民族统一党。1939年12月,以该党党魁身份出访德国,向希特勒表明挪威法西斯分子支持德国对挪威实行军事占领,恣意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1945年10月被处死。
'49'考文垂,地处英格兰中心,地处英格兰中心,20世纪开始发展人造纤维、电子和军火工业。
'50'德累斯顿,德国萨克森州首府,是德国东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
'51'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北部,是希腊第一大岛,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这里曾是希腊文化、西方文明的摇篮。
'52'科里齐斯(1885—1941),1941年曾短暂担任希腊总理。他出任总理时,在很大程度上并无实权,但他仍然要为4月6日的德军入侵负责。不到两周之后的4月18日,德军向雅典进军,雅典城陷入戒严状态,科里齐斯开枪自杀。他的死最初被报道为心脏病发作,这或许是为了防止在雅典造成大规模恐慌。
'53'凯特尔(1882—1946),纳粹德国陆军元帅。1946年10月1日,在纽伦堡的国际军事法庭上被判处死刑,10月16日被执行绞刑。
'54'托洛茨基(1879~1940),原名列夫·达维多维奇·布隆施泰因,俄国与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1940年,他被其当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