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书 1979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以前每读邓拓同志的《燕山夜话》和他的其它杂文,往往先是惊叹他的知识如此博大精深,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好象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继而是羡慕:我要是有他一小半的知识,一小半的学问就好了;而后是惭愧:我现在的知识实在太贫乏,太可怜了,戴着顶“知识分子”的桂冠,都觉得脸红;然后是叹息:望尘莫及,徒叹奈何。有时甚至胡思乱想起来:邓拓同志一定有非凡的记忆力和不见经传的读书法。破了“天才论”之后,懂得他纵有比较好的记忆力,也不至于非凡到比我们好出多少去;至于对“不见经传”的读书法,则还有点迷信。现在,这个读书法公诸于众了,话虽没有什么玄妙之处,朴实之中却大有讲究。
    这段话首先用农民积肥的形象比拟,讲透了知识在于积累的道理。再大的学问家,他刚生下来时也是一张白纸,他的第一声啼哭也是跟平常婴儿一样,既没有表现知识,也没有显示学问。后来他之所以成为学问家,就在于他在积累上下的功夫大。农民捡粪,虽然一筐一筐的不显眼,可是半年一年过来,这一筐一筐就在村子前面变成了一堆一堆。过去农村化肥少,农民一年四季用的肥料,主要是靠这一筐一筐积累起来的。知识的增长,也是一个长期艰苦的积累过程。让我们来一个机械计算吧,一天掌握它一条知识,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多条,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呢?何况再忙的人,一天也不至于只掌握一条知识。如果坚持积累下去,每一个人都有希望成为学问渊博的人。
    当然,坚持积累,并不容易。它不但需要恒心、毅力,还需要行之有效、便于坚持的方法。邓拓同志从农民捡粪得到启发,总结出来的积累知识的方法,就是行之有效、便于坚持的。农民捡粪有两个特点:一是勤,出门随手就带上个粪筐,路上见到粪随时就扒进粪筐里;二是广,见粪就捡,捡的范围很宽,不管是牛粪、羊粪、马粪、人粪,只要能做肥料的,通通都捡起来。我们就将这两个特点用到学习上来。具体做法上,邓拓同志是平时读报、读书、读杂志时,往往准备一个小本本(他在谈读书的一篇杂文里还讲到,最好是小活页本,便于随时整理归类),把有用的东西随手记下来。这个本本就类似农民手中的粪筐。这里的关键,一个是随身带本子,随手就记,要“成为习惯”。这个“成为习惯”谈何容易。一见书就要眼热,想方设法要读到它;一读书就手痒,就想从书中“偷”一点东西出来,只要是有用的随手就把它记在本本上,占为已有。做到了眼热手痒,大概才能算作“成为习惯”了。养成了这种习惯,受益无穷。人们都很忙,专门读书的时间少,就象农民专门出门捡粪的时候不多一样,而且专门读书,突击一阵,还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吸收不好,不如细嚼慢咽效果好。而且这种习惯还可以推而广之,如出门访问,调查研究,也可以带本本,把生动的社会知识、生产知识“捡”回来。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确是这样。
    另一个关键是要象农民捡粪那样“见粪就捡”,“捡的范围要宽”,不要太挑。积累知识要目光四射,视野开阔一点,胃口贪婪一点。开卷有益,不妨什么卷都翻开它来窥看一番,什么知识都积累它一点,在广博的基础上求精深。所谓“知识渊博”、“博学多才”,无非讲的一个是多,一个是广。农民捡粪“随身带粪筐”和“见粪就捡”这两条,用来“捡”知识,多和广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种积累知识的方法,实在是缩短知识贫乏与知识渊博之间的距离的唯一途径。
    用捡粪来比喻积累知识,还使我联想到一种现象:在农村,早晚随手拿着一个粪筐的,往往是老农多,青年农民极为罕见。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也许是青年农民对“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道理,没有老农体会的深切,也许是青年农民还缺乏耐心和毅力来坚持做这种平凡的琐细劳作,也许是觉得随身带个粪筐既臭又不太雅观吧,总之,青年农民很少有随身带粪筐的习惯。在“捡”知识上往往也存在这种现象:知识贫乏的青年反而不太习惯于随身带个本本,见到有用的知识就随手“捡”起来;而知识渊博的学问家,倒是敬谨执着,坚持不懈,越捡越勤,求知欲望强烈得很。这是一种反常现象。知识既然在积累,积累的力量又在于时间,而时间对于每一个人又是有限的,那么,晚积累不如早积累,老大积累不如少壮就积累。所以,年青人把邓拓同志这种攻书和积累知识的方法及早学过来,并且坚持实行下去,其意义等于是延长了多少年的生命。
    当然,积累知识的方法,只有现在才有大谈特谈的可能和必要。因为,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时期,知识越多越反动,交白卷才是英雄。那时候,知识越多的人遭的灾难越多,学问越大的人倒的霉越大。邓拓同志之所以被摧残致死,恐怕他渊博的知识,和一百多篇知识性的杂文,是他的致命之累,正应了他自己的诗句:“文章满纸书生累”。呜呼哀哉,知识成了致命之累,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历史大曲折!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一页含血带泪的沉重历史,终究被不折不挠的中国人民翻过去了。正如丁一岚同志《忆邓拓》中沉痛指出的那样:“在中国人民中,这一页痛心的记忆已经铸成了千古难磨的历史教训!”现在,在党中央号召普及科学文化的进军中,马克思最喜欢的格言:“世界的一切在我都不生疏”,十六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又恢复了她的生命力。以知识为荣,以无知为耻的社会风尚,很快就会出现。这个时候我们对博学多才的邓拓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把他积累知识的方法学到手,不知疲倦地攻读,广泛地涉猎,随时随地随手地“捡”知识,把自己也变成象他那样博学多才的党的忠诚战士。
    “关心最是后争先”,如果邓拓同志九泉有知,看到实现四化的新长征中,涌现出许多“后争先”的博学多才的战士,他的武器和磨砺武器的方法已经被后人接了过去,他是能够欣然瞑目的。

郭晨
这么办?


    在我那遥远的童年时代,那还是个分不清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年龄,有三件东西在我的生活中闪烁着神奇美妙的光彩。那就是爷爷的银发、爸爸的眼镜和书橱里的书。
    爷爷的银发是孩子们的宝贝。那丝丝银发中好像隐藏着无数美丽有趣的故事,爷爷总是那样安详地摸着银发一个个地给我讲出来。
    爸爸的眼镜是大人们的宝贝。它神奇而聪明,我经常看着爸爸那么扶一扶眼镜,就能回答出许多叔叔阿姨甚至是爷爷提出的问题。
    书橱里的书,爷爷说,它们是“知识的海洋”,就是把爷爷和爸爸的知识加起来,也只不过是那大海里的一只“小贝壳”。连爷爷和爸爸都要天天问它们呢。
    我曾多么渴望得到这三件东西呀!可是却不成,我的头发无论如何也不变白,而眼镜呢,爷爷说小孩不能戴,戴了要摔跤的。
    不过没关系,那最万能的宝贝“书”我能够看。不是连爷爷和爸爸虽然有了银发和眼镜也还要问它们吗?于是我急忙扒着书橱往里看,那么多的书:红色的、金色的、暗绿色的、咖啡色的……上面印着许多我不认识的字,一排排神气地站在那里,好像在警告我不许碰它们。我怀着敬畏之感小心翼翼地看过去,忽然看见一本,上面只有三个字“怎么办”,多简单呀,我全都认识,一定也像《小朋友》一样有趣而可爱。我赶忙踮起脚尖,使劲儿把它抽了出来。打开一看,却惊呆了。满篇密密麻麻的小字,一个也不认识。仿佛在商店里买东西时,挤呀挤呀,突然间一抬头,发现四周都是生人,爸爸妈妈不见了一样,当时真想哭啊。这时爷爷走来告诉我,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就能看懂这些书了。还说这是好书,好书能使人变得聪明、高尚、美丽、坚强,一定要喜欢这些书。
    当我进入中学,拿起的第一本“字书”就是《怎么办》。我一口气将它看完,正如爷爷所说,一种美好而纯洁的感情充满了我的心。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光辉里,我想对一切人微笑,想牺牲自己的一切去帮助他们。当我知道了,列宁本人就很喜欢这部书,还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自己就是看了这部书才懂得革命的。这崇高的评价使我再一次仔细地翻看这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