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翠青蛇)、团蛇及蟒蛇。此外,在1954年印行的《荔波县志资料稿》中,除载有龟、鳖、四脚蛇、壁虎、蝮蛇、黄颔蛇、赤链蛇、菜花蛇、乌梢蛇等以外,首次提到了有蛤蚧(即大壁虎Gekkogecko),还说境内有响尾蛇,当系传闻之误。响尾蛇分布于美洲,亚洲是没有这种蛇的。
明清两代所记载的贵州爬行动物,除石龟、扁蛇及飞蛇得之于传说外,尚有文龟、黄连蛇、苗(浦女)蛇、土灰蛇等不知为何物。其和现在种类相符的,计有龟鳖目3种,即乌龟(龟、金钱龟)、黿及鳖;蜥蜴目有6种,即壁虎、石龙子(龙子)、多疣壁虎(守宫)、蝘蜒、南草蜥(蛇舅母、蛇医)及脆蛇蜥(脆蛇);蛇目有11种,即蟒蛇(蚺蛇)、钝尾两头蛇(棒蛇)、尖尾两头蛇(铧口尖、铧尖蛇)、王锦蛇(黄喉蛇)、乌梢蛇(乌蛇)、黑眉锦(菜花蛇,黄颔蛇)、翠青蛇(青竹标,青标蛇)、水赤链游蛇(水蛇)、眼镜蛇或眼镜王蛇(虺)、蝮蛇(反鼻蛇)及五步蛇(白花蛇),共计20种。民国以来,只增加蜥蜴目大壁虎(蛤蚧)1种,蛇目赤链蛇(赤楝蛇)及竹叶青(熇尾蛇,青蝰)2种,连同明清两代所记载的合计共有23种。
1935年Pope著《中国爬行动物》一书,总结了前人的成果。该书记载贵州的爬行类只有9种,即鳖、乌游蛇、红脖游蛇、虎斑游蛇、锈链游蛇、黑眉锦蛇、玉斑锦蛇、黑头剑蛇及平鳞钝头蛇(模式产地即在贵州),其中除鳖和黑眉锦蛇已见于地方志外,有7种为省新纪录,但产地确切的只有贵阳及兴义两地。1945年Y.M.Wang报道遵义、湄潭及贵阳的爬行类9种,其中王锦蛇及翠青蛇已见之于地方志,只有蹼趾壁虎和侧条后棱蛇为省新纪录,连同Pope提出的7种,共有9种省新纪录,加上地方志中记载的23种,到此为止,贵州爬行动物已知的共有32种。
1953年Y.M.Wang又报道贵州爬行类10种,但无新纪录。
1962年刘承剑等在黔西的毕节、威宁及水城三地调查两栖动物时,附带纪录了爬行类8种,即乌游蛇、虎斑游蛇、蝘蜒、乌梢蛇、蓝尾石龙子、棕网游蛇、棕黑游蛇及紫灰锦蛇指名亚种,后4种为省新纪录。1973年胡淑琴等又在印江、梵净山、雷山、贵阳、安龙、罗甸及兴义等地进行了调查,共获得爬行动物76种(包括亚种),其中有49种为省新纪录,即丽绞龙蜥、昆明龙蜥、半叶趾虎、光蜥、石龙子、北草蜥、峨眉地蜥、细蛇蜥、盲蛇、环纹游蛇、白眉游蛇、蝮斑游蛇、颈槽游蛇、丽纹游蛇、八线游蛇、渔游蛇、黑链游蛇、草游蛇、崇安斜鳞蛇罗香亚种、斜鳞蛇福建亚种、斜鳞蛇中华亚种、花尾斜鳞蛇、颈棱蛇、山溪后棱蛇、黑背白环蛇、黄链蛇、灰鼠蛇、滑鼠蛇、灰蝮绿锦蛇、紫灰锦蛇黑线亚种、三索锦蛇、小头蛇、紫栋小头蛇三岛亚种、棕脊蛇、黑脊蛇、青脊蛇、棱鳞横纹钝头蛇、钝头蛇、绿瘦蛇、绞花林蛇、繁花林蛇、银环蛇、福建丽纹蛇、丽纹蛇、白头蝰、白唇竹叶青、菜花烙铁头、山烙铁头及烙铁头。此外,在《中国爬行动物系统检索》中还记载贵州有山瑞鳖及眼镜王蛇两种。到此为止,总计贵州爬行动物已知的共有86种。
至于爬行类化石,省内亦已有多处发现。1957年胡承志等首先在兴义顶效大寨的中三迭纪上部地层中发现一种爬行类化石。经杨钟键鉴定,定名为胡氏贵州龙,全长可达204毫米,属于蜥螧目、肿肋龙亚目、贵州龙科,是新科、新属、新种,这是一种生活于海滨的原始爬行动物,它在我省海生地层中发现,为划分海相三迭纪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古生物的地理分布上也有重要意义。1965年,在同产地的三迭纪下部地层中又意外地发现了兴义龙,亦属于肿肋龙亚目,但为扁鼻龙科,兴义龙属,亦为新属新种。同年,在省内还发现了4种幻龙化石,一种发现于清镇沧溪桥中三迭纪的地层中,定名为宋氏清镇龙,属于幻龙亚目、幻龙科、清镇龙属。另一种发现于贵阳三桥中三迭纪下部的地层中,定名为邓氏三桥龙,为一新属、新种,亦属于幻龙科。余下两种,也是幻龙科化石,未定名种A在清镇沧溪桥发现,未定名种B在红枫湖发现。此外,在安顺、瓮安亦发现了一些幻龙属化石。另有鱼龙目一种,在仁怀(茅台)新桥月亮田中三迭纪地层中发现,定名为茅台混鱼龙,属于混鱼龙科、混鱼龙属。在贵州博物馆及上海自然博物馆还有一些贵州的爬行类化石,尚未定名。
为了进一步查明贵州爬行动物的种类及分布,伍律、李德俊等从1974年起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到1980年为止,共调查了33个县、61个区,采获了大量标本,经过鉴定分类,发现其中有3个新种及1个新亚种,即荔波壁虎、粗疣壁虎、半叶趾虎独山亚种及贵州小头蛇,还第一次发现了我国大陆上有细鳞树蜥;此外尚有16种为省新纪录,即平胸龟、眼斑水龟、丽棘蜥、台湾地蜥、蟒蛇、缅甸钝头蛇、福建钝头蛇、绿锦蛇、双全白环蛇、无颞鳞游蛇、台湾小头蛇、颈斑蛇、横纹斜鳞蛇、黑线乌梢蛇、棕头剑蛇及紫沙蛇,连同前人报道过的共有102种(包括亚种),其中龟鳖目有5种,蜥蜴国有20种,蛇口有77种。但地方志中有记载而未采到标本的共4种(黿、壁虎、大壁虎及水赤链游蛇)还没有包括进去,如计算在内,则贵州爬行动物的已知种数应有106种(包括亚种)。此外,还有已知的化石种类5种,即胡氏贵州龙、意外兴义龙、宋氏清镇龙、邓氏三桥龙及茅台混鱼龙。
附录
——忆伍律教授
劳伯勋
——(本文原载《大自然》,1984年,第2期。
劳伯勋,现为暨南大学生物系教授)
学者·严师·诤友
在我奉调暨南大学工作前,于1975…1980年在浙江医科大学从事蛇类研究。那时,因向遵义医学院伍律教授求教,所以经常有书信往来和面谈的机会,他总是那么诲人不倦,和蔼可亲,从而变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奇。书'。我还记得,他不止一次邀我去遵义做客,说届时将可边饮〃茅台〃边交谈呢!1983年12月6日中午,我意外地收到一份电报,拆开一看,赫然映人眼帘的,竟是〃沉痛敬告:伍律教授不幸于1983年12月2日病逝〃。这一噩耗,来得实在太突然。我不敢,也不愿相信,但白纸黑字写得何等明白。一刹那,思绪万千,如浪似潮地奔袭而来,伍教授的往事,像电影般映现于我的脑海中。
严谨的治学精神
伍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动物学家,1915年9月14日生于浙江省青田县。他历任大连医学院、遵义医学院等校教授、贵州省科学院副院长兼生物研究所所长等职。在他从事生物研究和教学的40多年的岁月里,他为祖国的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治学之风,是众口皆碑的。1957年,他正执教于大连医学院,一项组织和领导蛇岛考察的重任,落到了他的肩上。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他和队员们一起深人那个〃毒蛇王国〃的腹地。他先后5次登岛,足迹遍及蛇岛上的每个角落。
在那个被称为〃世界奇岛〃、处处是蛇的地方,他不避危险,跋山涉水,出没于〃蛇堆〃里。为了达到安全的目的,防护服致密又不易透气,每次奔走后他总弄得汗流泱背,精疲力竭。但是,一回到〃大本营〃,他顾不得休息,又点起风灯和队员们一起解剖起那些大肚子蛇来。这是因为,如果时间延搁,吃进肚中的食物便会因消化而难以辨认。经过苦战,他们查明了该岛煌蛇吃的小鸟有10多种,还发现有一条蛇居然吃了5只鸟儿。以前,幼蛇吃什么始终是个谜,这次可查明了,原来它们还吃蜈蚣之类呢。
为了取得一个数据,他总要付出大量的劳动。例如不同性别螟蛇的长度和重量,就是他和队员们共同量测过309条蛇,统计后得出的。某些一向沿用的数据,他总要作实地验证。1978年伍律教授在蛇类研究室工作。30年代,有人认为该岛蝗蛇条数是10万至50万。他实地考察后,说岛上蛇的数目固然多,但上述数字夸大了,实际上只有5万条。这一数字,为后来复核者所认可。
蛇岛上的种种自然因素,纵横交错,十分复杂。他不仅对生物学,而且对地质、考古学等也倾注精力,并从中找出各个因子间的内在联系。在〃小鸟…蝮蛇…鹰〃的神秘关系被揭开后,他并不就此满足,又将从岛上抓回的一大批蛇养在实验室里,忙碌地做起多项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