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孤筏重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孤筏重洋:揭开千年前的跨洋之谜

    《孤筏重洋》一书,原名《康提基》,是一部描述科学探险的纪实性作品。
作者是挪威中年学者托尔海尔达尔(Thor Heyerdahl)。他原来是研究动物学
的,但当他在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上调查研究时,却从那里的文物遗迹、
民间传说以及太平洋上的风向潮流等方面,发现了种种迹象,使他认为群岛上的
第一批居民,是在5 世纪从南美洲漂洋去的。……

    作者:托尔。海尔达尔

    

    /* 1 */ 第一部分:远征实现了译者前记

    《孤筏重洋》一书,原名《康提基》(Kon…Tiki),是一部描述科学探险的
纪实性作品。作者是挪威中年学者托尔海尔达尔(Thor Heyerdahl)。他原来
是研究动物学的,但当他在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上调查研究时,却从那里
的文物遗迹、民间传说以及太平洋上的风向潮流等方面,发现了种种迹象,使他
认为群岛上的第一批居民,是在5 世纪从南美洲漂洋去的。

    但是当时南美洲人的文化,还处在石器时代,海上交通工具只有木筏,没有
船。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他的说法不对,最简单的原因是:人类不可能乘木筏
横渡太平洋,安抵彼岸。

    海尔达尔却坚决相信自己的见解是对的,木筏是可以横渡太平洋的。为了证
实他的理论,他排除了千百种困难,约了五个同伴,完全按照古代印第安人木筏
的式样,造了一只木筏,在1947年4 月从秘鲁漂海西去。他们经受了各种生活上
的磨难,战胜了惊涛骇浪,遭到很多次令人毛骨悚然的险遇,也经历了许多奇趣
横生的境界,终于在三个多月后,横渡了四千多海里的洋面,到达波利尼西亚群
岛的岛上。至于“康提基”,那是人名,也是神名,原是传说中第一批到达波利
尼西亚的人群的领袖,海尔达尔他们的木筏也以之命名。

    这是一次震惊世界的木筏远航,被公认为当代最勇敢的壮举之一。海尔达尔
的理论是否正确,是另一个问题,他这样为了科学上的真理,不顾一切,不惧艰
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无论如何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书中的六个人物各有鲜明的
特点;对海洋上航行时的各种场景、大小鱼群、心理感受的描写,栩栩如生,趣
味盎然,细致感人。

    本书自从1950年第一次出版后,接连再版了十五次,又出了许多别的版本,
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异常广泛的注意。世界各国出版这部作品的有美国、
奥地利、巴西、丹麦、芬兰、法国、英国、希腊、荷兰、冰岛、印度、以色列、
意大利、日本、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还有苏联和东欧诸国也有
译本。相信广大读者会随着作者的筏木木筏一同体验大海,领略太平洋及其岛屿
的异国风光美景。

    朱启平

    /* 2 */ 第一部分:远征实现了一个理论(1 )

    就在这样的一个早上,我坐着,在露水浸透的航海日记上写道:

    5 月17日。挪威独立纪念日。海面汹涌。顺风。我今天当厨师,发现甲板上
有七条飞鱼,竹屋顶上有一条乌贼,陶斯坦睡袋里有一条叫不出名字的鱼……

    铅笔写到这里停住了,这思想就插进来了:这实在是一个古怪的5 月17日,
真的,把什么都算上,也是最特别的生存状态。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如果我转向左看,我看到一望无际、蓝色的大海,嘶嘶作响的浪涛就在身边
滚滚而去,永无止境地在追逐总在后退的地平线。如果我转向右看,我看到竹屋
里面,日影纵横,一个长胡子的人仰卧着读“哥德”,他赤着脚,脚趾很谨慎地
伸在竹屋的矮屋顶的格子里。这怪模怪样的小屋是我们大伙的家。

    “班德,”我说道,一边说一边推开那想要栖息在航海日记上的绿鹦鹉,
“你能告诉我吗?我们怎么会干上这样的事?”

    “哥德”沉到大黄胡子底下了。

    “我知道才见鬼呢,你自己最明白。这是你的倒霉主意,但是我觉得这主意
真不坏。”

    艾立克从窟窿里爬进来,手里拿着他的六分仪①和一叠纸。

    “西经98°46′又南纬8 °2 ′,从昨天起一天航行顺利,伙计们!”

    他拿起我的铅笔,往挂在竹墙上的海图上画了一个小圈。小圈一连有十九个,
从秘鲁沿岸卡亚俄港一直弯过来。这小圈是画在十九个小圈的顶端。赫曼、纳德
和陶斯坦也兴冲冲地爬进来,看这新画的小圈。这表明我们比上一个小圈距离南
海群岛更足足近了四十海里。

    “小伙子们,你们知道吗,”赫曼骄傲地说道,“这意味着我们离开秘鲁海
岸已有八百五十海里了?”

    “我们到达最近的海岛,还得走三千五百海里。”纳德谨慎地接着说道。

    “说得精确些,”陶斯坦说,“我们是在海底之上一万五千英尺,月亮之下
几英寻②。”

    现在我们都明确地知道了我们是在哪里,我也能进一步猜测为什么我们会到
这里。鹦鹉浑不关心,只想和航海日记打交道。海还是这样圆,这样被天空覆盖
着,蓝上加蓝。

    这整个件事可能是从去年冬天开始的,在纽约博物馆一间办公室里。或者这
事早十年就开始了,在太平洋中马克萨斯群岛的一个小岛上。除非东北风把我们
更向南吹向塔希提岛和土阿莫土群岛,说不定我们就在这个小岛上登陆。在我心
目中,我能很清楚地看见这小岛,岛上锯齿般的、赭色的山峦,顺着山坡一直长
到海边的绿色丛林,沿着海岸的修长的椰子树在等待着、摇曳着。这小岛名叫法
图黑伐;在它和我们之间没有陆地,它距我们有千百海里,我们要漂过去。我看
见那狭窄的奥亚山谷,一直延伸到海滩边;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怎样一晚又一
晚,坐在那静寂的海滩上,一同眺望这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那时伴同我的是我
的妻子,不是现在长大胡子的海盗们。那时我们是在搜集各种各样的生物,和一
种已经灭绝了的文化的石像和其他遗物。

    我完全记得,特别有一个晚上:那文明世界似乎变得不可捉摸地遥远、虚渺。
我们在这岛上已经住了将近一年,是那里仅有的白人;我们决心放弃文明社会的
好东西和与之俱来的坏东西。我们住在一间篷屋里,这屋是自己动手盖在海边椰
子树下的木桩上的;我们吃的就是热带森林中和太平洋里出产的东西。

    就像往常一样,在那一天晚上,我们坐在月光下的海滩上,面前是海。我们
心神清醒,胸中充满了环绕着我们的浪漫景色,不放过任何印象。我们鼻孔中装
足了茂密的热带森林的香气和海水的咸味,静听风吹树叶和椰子树尖梢的沙沙声。
每隔一定的时间,巨浪从海中直涌上来,把其他的声音都淹没了。巨浪冲上陆地,
水花四溅,然后在岸边的卵石中分裂为一圈圈的泡沫。海水在千万块闪耀的卵石
间咆哮着、轰响着、低鸣着,一直到后来撤退了,去结集力量,准备对这不可征
服的海岸发动新的攻击,一切才都又安静下来。

    “这很奇怪,”我的妻子说道,“在岛的另一面从来没有像这样的浪潮。”

    “没有,”我说道,“但是这边是迎着风的一面,在这边,海水总在冲击。”

    我们还坐在那里欣赏着海。这海似乎总要表明,它是从东方翻滚而来的。是
那永久不变的东风,贸易风,搅扰了海面,把它挖起来,滚向前去,滚过东方的
地平线,滚到这里的岛上。在这里,海水的不断的前进,最后被悬崖和礁石所击
破了;而那东风,径自上升,越过海岸、森林和山岳,没遮没拦地继续西进,从
这个岛到那个岛,直奔日落之处。

    我们注视着飘动的云堆和朦胧月光中起伏的海,静听一位老人说话。他半身
赤裸,蹲坐在我们前面,俯视着一小堆冒烟的营火的余烬。

    “提基,”老人轻轻地说道,“他是神又是领袖。是提基带我们的祖先到我
们现在居住的这些岛上来的。在这以前,我们是住在海那边的一个大国里的。”

    /* 3 */ 第一部分:远征实现了一个理论(2 )

    他用一根树枝拨动炭火,不让它熄灭。老人坐着在想。他向往古代,对古代
有浓厚的感情。他崇拜他的祖先和祖先的事业。祖先事�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