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弗朗索瓦——我们没有先验地排斥它!永远也不应该先验地排斥任何东西。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可以不是先验地、而是后验地排斥某些被实在性极为明显地揭穿了的断言(affirmation),好像存在着一群人,他们坚持大地是平的!毫无必要使他们厌烦。如果他们喜欢聚会在一起,就让他们聚会在一起好了。但最终,人们能够以极可论证的方式认为他们是处在谬误之中。有一种真理,它不是别的,乃是绝大多数严格的历史学者根据证据的积累而相信的一个推测。但这从来也不排斥另一可能性,五十年后,出现另一个历史学者说,“你们完全错了,证明在这里。”
马蒂厄——这种事总是发生在科学领域。
让—弗朗索瓦——在关于不可复制事物的各种科学中,终究存在着某一种知识,它不依赖于证据的对质(confrontation destemoignages),而证据的对质是从来也不会完结的。
马蒂厄——再说关于可复制事物的各种科学,它们的目的既不是要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也不是给予存在一个意义,而是以尽可能精确的方式描述物质世界。认为实在性还原为物质能,意识不过是神经元系统的一份财产,这样做不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对科学进行活动的环境背景下的一个定义。静观生活也有它自己的规则,从静观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深刻确信对于精神所具有的力量,与不论什么已实现的经验在物质领域中的力量是一样的。以一种纯静观的方式来观察精神的本质,能够产生一种坚信,它与观察物体在重力影响下的下降运动所产生的坚信同样彻底。
一种精神科学?
让—弗朗索瓦——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人们大概可以称为佛教心理学的那样一种东西,即思想控制的现象。这恰好是佛教的在近年来特别令某些西方人感兴趣的一个特征。在十九世纪,正是佛教智慧,即在对自我的遗忘中找到一种宁静的方法,尤其吸引了某些哲学家,如叔本华。更近的年代,则是思想控制的技艺吸引着他们。例如一九九一年,在哈佛举行了一次聚集了许多研究者的讨论会。这很有趣,因为这是一些精通人们在西方称为科学心理学(psychologie scientifique)的学问的西方研究者,在以他们的观点与佛教的观点进行对照。这些研究者中的一些人曾经亲自到过东方贴近地了解这类实践。就是这样,达尼埃尔·戈尔曼——他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的科学合作者之一,在讨论会期间,宣读了一篇关于西藏的和西方的心灵健康模式的报告。那么,关于这种佛教心理学,我们能说些什么呢?
马蒂厄——佛教这种“精神科学”的特点之一就是,仅仅认识、确认一种有意识情绪(emotion consciente)或人们可能会在表面上显现出来的一种潜在倾向是不够的,而是必须懂得“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使得思想在我们的精神里不留任何痕迹,使得思想不将精神牵人谬误。否则,思想就容易产生一种连锁反应:比方说,一种不快的思想,转化为憎恶,然后是仇恨,并最终侵入我们的心灵,直到我们将它以言语或行动表达出来。我们对他人犯错误,并且我们的内心平静也被毁坏了。欲望、傲慢、嫉妒、害怕等等,情况也是一样。我们可以放纵我们的毁坏欲、占有欲或统治欲,但我们从放纵中得到的满足是极短暂的,永远也不会是一种深沉的、稳固的、人们能够使之恒久的快乐。
让—弗朗索瓦——但是所有的道德痛苦并不惟独来自仇恨或欲望。
马蒂厄——对精神进行劳动,其关键不仅仅是要确认出各种思想,而是还要解决它们,让它们就在心灵的空间里消失。相当多的技艺被用于这个目的。最主要的技艺就是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各种情绪的状态上,集中在启动它们的原因和环境上,而是要上溯到各种思想的源头本身。人们区别出两种冥想者,即像狗一样的和像狮子一样的。狗追逐人们一块接一块地扔向它的石头,事实上,人们会像一条狗一样地接触思想。这是人类存在者的普遍情况,一个思想出现,他就任自已被牵引着;这第一个思想生出第二个、第三个思想,然后是一根由众多维持心灵混乱的思想形成的无穷无尽的链。也许这时候,有个人会像狮子那样作出反应,人们向狮子只能扔出一块石头,因为它会转向扔石头的人,并扑到他身上。这第二个例子适用于这种冥想者,他“转向”思想的源头,并考察思想赖以在他精神中出现的原始机制。
让—弗朗索瓦——在这些隐喻之外,这种机制是什么?
马蒂厄——必须努力在一些时刻中打断思想的流。既不维持过去的思想,也不邀请未来的思想,人们在此刻,显然只是短暂地处于一种摆脱了各种推论思想的醒悟状态中。但渐渐地,人们变得能够延长并保持这种醒悟。只要波浪在湖中搅动,湖水就一直是浑浊的。波浪一平静下来,污泥就被滗除,湖水又恢复其清澈。同样,当推论思想平静时,精神变得更加“清澈”,于是就更易于发现它的本质。
接着就必须考察各种推论思想的本质。为了做这件事,我们甚至故意激起一种非常强烈的情绪,比方说想到某个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或相反,想到意欲得到的某个物品。我们任这种情绪出现在我们意识的场地里,然后我们依次以分析的方式和沉思的方式将内心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思想上。起初,这思想统治我们,纠缠我们。它不断地重现。可是,如果我们好好地考察它,它从哪里获取其外表的力量?它并不像一个有肉有骨的存在者那样具有损害人的固有能力。出现之前,它在何处?当它在我们精神中表现时,它有任何一种特征吗?有一个确切的位置、一种形式、一种颜色吗?它离开我们意识的场地后,去往什么地方?我们越是分析它,这个原来显得那样强大的思想就越是逃离我们;我们既不能“抓住”它,也不能用手指去“指点”它。于是,我们到了一种“无所得”的境界,我们以沉思的方法在这状态里停留一些时刻。这就是人们从技术上所称的“认识到思想的空虚(vacuite)”。这是一种毫无任何观念的内心单纯的状态,清楚和醒悟的在场状态。当人们明白思想只不过是这种清醒意识的一个表现,它们也就丧失了它们所拥有的具有约束力的牢固性。在一番艰苦的实践之后,一旦这种解放的进程变得自然而然,当思想重新出现时,它们便会在出现的同时自行解散,不再扰乱和奴役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幅用手指在水面上画的图画,随着人画它而自行消失一样,思想形成并消失。
让—弗朗索瓦——在这种推论方法中,最令我惊讶的是,一切都被描述得似乎外在现实、行为、其他的人类存在者、形势的重要性都根本不存在!但无论如何总有一些情况,在这些情况中,一种真正的危险威胁着我们!害怕这种危险,或是想要摆脱它,因而对这威胁采取一种主动的敌对态度,比方说,甚至不惜放弃生命,这样一件事是不能单独地通过一番对于思想的劳动来解决的。这一切通过一种恰好外在的行为得到解决。
马蒂厄——在一种被给定的形势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状态以多种方式作出反应。行为生于思想。没有对思想的控制,人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必须“学会”解放情绪……
让—弗朗索瓦——是的,但这都是些非常次要的情况……
马蒂厄——“学会”解放情绪为的是随后在行为的高潮中使用这种控制。在日常用语中人们称赞某个人说他能够“依然控制着自己”,或者说他“完全丧失了对自己的控制”。在这里重要的是靠着对于精神的本质的认识,使这种控制变得更为完整,更为稳固。决不是当一个凶手准备杀害我们的家人时,还在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地摇晃着双臂,而是作出最低限度的行动以使对方丧失能力,既不让仇恨侵入我们的心灵,也不出于报复心而杀害入侵者。对心灵的控制因此便是基本的。
让—弗朗索瓦——但是人类的生存(existence humaine)并不仅仅是思想。人类的生存是行动。
马蒂厄——肉体和言语不是思想的仆人吗?身体只做思想命令它做的事,言语并不是以非意识的或反射的方式出现。
让—弗朗索瓦——我觉得,说“身体只做思想命令它做的事”是乐观了。
马蒂厄——乐观?我说的不是身体的机能(fonctions 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