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炫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域经济的历程也像国家的改革开放一样,在初始阶段同样充满着矛盾与复杂的社会背景。昆山之所以能够在后来成为中国‘百县之首’,创新始终是我们前进的基本动力源。”吴克铨总结昆山经验时说。

在迈开与上海的“联姻”之时,吴克铨也顺利地当上了县长。通过与上海攀亲所完成的第一桩婚事——纺织厂的成功和儿童印刷厂、水泥厂等单位的实践结果,这时候的吴克铨渐渐形成了一个思路:假如找到一种依托,寻找出一条适合昆山实际发展经济的路子,有可能大有作为的。

于是吴克铨与县委书记蔡长林等班子成员一起,开始谋划起一个真正让昆山腾飞的宏伟蓝图——在昆山建一批五百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总投资一点五亿元的经济开发区,“我们就是要建像蛇口一样的开发区。”这一年吴克铨专门跑到广东的蛇口考察参观,他在那里受到了强烈的内心冲击,暗暗发誓也要在自己的家乡建那么一个轰轰烈烈的经济开发区。

国务院当时批准了十四个沿海城市建设经济开发区,小昆山没有这种待遇,有人戏言吴克铨是“鲤鱼想翻船”——等于白日做梦。

“我就是要在白日里做梦,而且这个梦非做成不可!”吴克铨表面上看起来很文弱,意志却特别坚强。他在干部大会上公开自己的观点,也给属下增强了信心。

从此,昆山这片土地开始风起云涌……

第02章 “自费”的历程

“要发展,靠上海。”这话是吴克铨喊出来的,后来成为了昆山百姓家喻户晓的口头语。在与上海攀亲的过程中,昆山人尝到了甜头,也吃到了苦头。甜头是人家送来的,苦头应当说是自己找的。你想,有上海人答应到你昆山来办厂,这本来已经是“阿拉上海人”给足你昆山人面子了,哪知穿着皮鞋下来的上海“阿拉”竟然要赤着脚走几个小时的路还到不了目的地,“这个野猫不拉屎的地方还想办厂?别拿阿拉开玩笑好伐!”有几个上海人到周庄看厂址,竟然走了6个小时还没到地方,说啥第二次也不想来了。

这么个干法不行,得有块像样的地方好让人家来得方便、看得舒心嘛!吴克铨把自己的想法在县常委会议上亮了出来。“是个好办法。要不人家一看我们穷昆山,哪还有兴趣来办厂嘛!”班子成员意见非常一致。

哪个地方能够划块地出来呢?吴克铨与县政府的几位副手发现老县城的东边有块地可以利用。这块地上,过去在60年代还曾经办过一个“红旗工业区”,由于当时觉得远离县城,职工上下班不方便,更主要的是那时办所谓的工业区条件不具备,所以荒废在那里。

“该让沉睡的红旗区苏醒了!”看过这片土地后的吴克铨那一天心情格外激动。凭着他对工业经济的熟悉,吴克铨一眼就看出这块废弃的工业区其实是块非常难得的新工业开发区的好地址。一是它离县城相对比较近,可以依托县城的一些基础设施,减少投资,比如工业开发区必要的“五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在这里就比其他另划一块地盘要省下很多钱;二是由于离县城近,一旦开发区建成后,人才资源调集比较方便;三是“红旗区”与县城之间有约十公里距离,给未来老城和开发区之间建起一座新城留下了空间;更有一个好处是,这里交通方便,有利于上海人或其他到昆山来投资的客商能够舒服、便捷地在此生活与开展商务活动。

“就是这了!”1984年8月,昆山在县城东边的老工业区划出一块3。17平方公里的面积,成立起了后来彻底改变昆山命运的一个“经济开发区”,当初叫“工业新区”。这个工业新区成立时既没有举行盛大的仪式,更没有请任何上级领导,因为这是蔡长林、吴克铨等昆山人擅自做出的决定。而在当时像昆山这样的县级市一是不允许成立“工业新区”和开发区一类的东西,另则也不会有哪一级会批准他们的这种做法。吴克铨等人清楚这种胆大妄为的“违规”做法最好的办法是别招人显眼。

但建开发区的目的是为了办厂、办工业,对本地工业几乎是零水平的昆山人来说,开发区建起后最首要的任务是招商——把昆山以外的那些大企业、有钱人招到自己的家门口办厂、办企业是最根本的目的。

说来也巧,有一个县计委的同志给吴克铨打电话报告道:在苏州办事时,偶尔听苏州市中国银行的人说,你们昆山是不是有家手套厂,有个日本客商想在苏州搞合资生产手套,问我们感不感兴趣。吴克铨一听跳了起来:有啊,你们怎么回答人家的?计委的同志说:我们不敢轻易回答,因为那客商是日本人,所以我们特向县长报告呀!吴克铨连声说我明白了。第二天,他赶到苏州,先到轻工局,再找市计委陈主任。陈也是第一次与外国人谈生意,就说,原来日本人准备到某某县的,既然你们昆山感兴趣,那你们就谈谈看吧。

吴克铨好不高兴。接下去就是直接出面和委派副县长等与日客商谈判。

不几日,一个日本人来了。他被人带到了昆山,并且来到了吴克铨他们的“开发区”。

“这里?办厂的开发区?”日本客商望着眼前的一片庄稼地,踩着满是烂泥的土路,问吴克铨。

“是。先生尽管放心,这里很快成为你所满意的工业区,至于道路嘛,我想三个月就可以修好了……”吴克铨不知哪来的底气,还是纯粹为了想拉住第一个外商,顺口就这么回答道。

“三个月?三个月你能把路修好?”日本客商瞪大眼睛瞅着吴克铨。

“是。三个月保证把路修好!”吴克铨这回认真了,脸色铁青,并且十分坚定。

日本人上下打量了这位中国的县太爷足足有几分钟,然后打赌似的说:“你如果能三个月把路修好了,我就在这里投资办厂。”

“好,我们一言为定!”吴克铨把手伸向日本人。

“一言为定。”

三个月后,那位日本人又一次被邀来到昆山,来到三个月前他曾经站过的那块土地上。“哇!了不得!了不得!这里的路太漂亮了!不可思议!”他惊异地看着眼前宽阔的马路和平整的土地以及道路两边郁郁葱葱的绿化,大呼小叫地欢呼着。

日本人自然不会知道这三个月里的吴克铨是怎么过来的。别说修路的过程有多复杂困苦,主要是时间紧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他手上没有钱。办开发区,县上根本没有钱,“当时我手上仅300万元资金,还是我当副县长时留下来的技术改造费。这回全用上了,我用50万元把跟日本人打赌的那条路修好了,其他的钱用来建厂房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开发区开工那天,一是我们根本不敢请什么人来,二是根本没有钱能干啥事,就只在席棚里做的动员,我一个,建筑局副局长一个,其他人都是工地建筑队工人。我记得当时说过一句话:我们要在这里建一个新昆山,好让昆山人从此扬眉吐气,闻名全国!现在还真的闻名全国了……”现已是两鬓斑白的吴克铨在昆山的一座优雅的古建筑内接受我采访时这样说。

岁月如流。二十多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里犹如弹指一挥间。

“我决定在这里投资100万美元!这是我的中国苏旺你!”面对昆山人的速度和诚意,日本商人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而且当场承诺以后还会在昆山更多地投资。

“苏旺你”是昆山历史上的第一家外资企业,也是苏州和江苏的第一家外资企业。它的意义对昆山和苏州来说,都是具有历史性的。外资企业,100万美元,这在当时的昆山来说,它简直就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为了这个苏旺你,吴克铨曾一连跑了七次苏州。

苏旺你老板是位小儿麻痹症患者,也许是生活带给他太多的辛酸与磨难,其情感特别脆弱和敏感。昆山人与他的谈判也变得异常艰巨。几位副县长先后出场的,后来书记蔡长林也跟着出场。谈得不好时,苏旺你老板就哭,谈得好时他也哭(那是激动的泪水),弄得吴克铨他们常常不知如何是好。但最终因为“三个月修好路”这个赌让昆山人赢了,苏旺你如愿落户在昆山开发区。这个外资企业的开业,对昆山来说具有历史性意义。

我看过当年苏旺你在昆山开业的现场照片,很简陋,在一个工棚里,有几十个人,多数是建筑工人,吴克铨等几个昆山县的干部去了,苏旺你的老板在现场也发了言,这回他又哭了,他边哭边高兴地说,中国人够朋友,中国的昆山人更够朋友,没有人瞧不起他这样的残疾人。苏旺你是个手套厂,第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