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瞻基的迷惑,永乐一丝不漏全看在眼里,他淡淡一笑,道:“尔一定奇怪,为何相同的道理,夏元吉说来,朕雷霆大怒,而尔说来,朕却大加赞同!朕猜的可对?”
瞻基不好意思地笑笑,表示承认。
“此正是朕此次与尔叙谈之缘由!”永乐顿了一顿,伸出两根手指头道,“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尔父之故!二是因尔与夏元吉身份不同!”
“父亲之故?孙儿身份?”瞻基仍就不解。
“朕还是从头说起吧!”永乐打开话匣子,悠悠道,“一直以来,外间皆认定朕厉行开拓太过,并由此以为朕好大喜功!其实是彼等不识朕之苦心!正如尔之所言,既国家昌盛,则当行开拓。但开拓非一日之功,要见成效,需后继者坚持不懈。可偏偏尔父亲却对此不以为然,只知一味死守生息老路!”说到这里,永乐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道,“观尔父亲,虽有仁爱之心,但器具不阔,且政见迂腐。朕几可断定,将来他继承皇位后,不但不会把开拓大业发扬光大,反而很有可能反其道而行之!朕当年几次想废储另立,其根由便在于此!”
“现今中国鼎盛,四夷孱弱,此乃上天赐我大明、赐我华夏振兴之机。身为天子者,应当顺应天命,不可失此天赐良机!尔父昧于大势,若其放弃开拓,固能苟安一时,但以百年、千年计,却是有愧大明,有愧华夏!然朕只有三子,他位居嫡长,其余两人又难当大任,江山只能传给他,对此朕亦无可奈何,故只能尽力弥补。而这弥补之法有二,其一便在于尔。朕之所以对尔悉心教诲,便是希望尔能识得天命,将这开拓大业继续传承下去。而其二者,便是厉行开拓,连行大举,把这摊子铺大。如此一来,到尔父继位时,开拓大业气候已成,他即便心有不愿,也无力逆转!不至于使朕的心血半途而废!”说到这里,永乐对瞻基苦笑道,“所以,尔现在应知,朕并非不知张弛有度,并非不识中庸之道。只是这张之一途,朕若不发挥到极致,到尔父亲手中就不会仅仅是弛,而会彻底被废!”
说到这里,永乐又慈祥地摸了摸瞻基的脑袋,道:“炽儿肯定会偏离中庸,既如此,那朕也只能剑走偏锋,同样偏离中庸,只是所选路径与炽儿南辕北辙!如此,等江山传到尔手中时,正好就是开拓大业犹得延续,而又国力已复之局!而尔又能识得形势,知道如何践行中庸,如此一来,至少三代之内,我大明的开拓大业都得以稳健延续!这就是朕的想法!”
永乐这番话是推心置腹,瞻基听后犹如醍醐灌顶。半晌,他方呐呐道:“原来皇爷爷这般用心良苦!只是世人不明此道理!”
“他们是不明白!百年之后,朕或许还会落下个好大喜功的骂名!”永乐冷冷一笑,旋又傲然道,“但为天子者,当总揽全局,以天下苍生,以千秋万代为念!既然此举有益大明,有益华夏,那朕自当尽力行之,纵担得些许骂名,又有何妨?何况,只要开拓功成,朕英名之盛,自可远盖骂名!故于公于私,朕都当坚持到底!”
一阵朔风吹过,永乐将身上的裘衣紧了紧,继续道:“再说这次出征漠北吧!夏元吉说当下应该生息,过几年大明国力有所恢复后再北征不迟。这道理确实不错,但他也不想想,几年之后,又是何人在位?”永乐反问一句,又神色黯然地回答道,“朕年事已高,精神也大不如前,恐怕阳寿不久。一旦朕大行,尔父便将继位,他虽体弱多病,但毕竟春秋正富,或可当一二十年皇帝。偏偏他又是个因循守旧之人,登基后即便国力恢复,多半也无心开拓,只知休养生息。可如此一来,经略漠北的良机必将丧失!”说到这里,永乐提高了声调,颇有些激动地道:“休养个三五年自无不可,但一二十年呢?这么长时间,足以使鞑靼气候大成,重现当年蒙古之盛,真到那时,其便再难以遏制!届时他们驱马南侵,中国所受灾难将愈发深重!正因此虑,朕才要坚持出征漠北!而且此次不成,朕就再征!再征不成,朕还要再征!必须在有生之年,重创鞑靼!如此方能保得天下长久太平!即便此举会加重民生之苦,但与将来生灵涂炭相比,总是要好得多!这就叫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才是可以长久的中庸!这便是小不仁以为大仁!”最后,永乐深吸口气,苦笑道:“只是,世人皆一叶障目。朕可断定,后人回顾朕此番北征时,多半会大骂朕好大喜功;而将来尔父因休养生息,反会被他们赞为仁厚之主!其实,他们哪里晓得朕的苦心?朕要是不做这件好大喜功之事,大明就会被尔父的一味生息耽误,就会惹出更大的乱子!朕无法改变尔父心志,所以只能自己担这骂名。唯有如此,才能使这升平世道得以长久,使这繁华盛世延续千秋!”
瞻基肃然起敬!此时再看这位皇爷爷时,他眼光的崇敬之情又更增几分。
这时,永乐忽然将手按在瞻基的肩膀上,郑重地道:“基儿,朕与尔说这些,是要尔知道为君之难!更是要尔清楚天子之职责!既为天子,当目光长远,勇于担当。既要求名,但亦不可为虚名所累,如此方能成为真正的圣主!尔是朕一手选定的衣钵传人,志向抱负与朕仿佛,朕的功业需要尔来传承,需要尔来发扬光大!尔绝不可辜负朕的期望!”
瞻基觉得浑身上下的血液都沸腾起来!见永乐充满期待地望着自己,瞻基庄重地拱起手,坚定地道:“孙儿定秉承皇爷爷之志,绝不使开拓大业半途而废!绝不使千秋基业中道崩殂!”
在万岁山上,当着永乐的面,瞻基做出了自己的承诺。但可惜的是,在后世的历史中,永乐含辛茹苦开创的千秋基业仍未能摆脱中道崩殂的命运。永乐千秋功业所系,主要是收复交趾、钳制漠北、修《永乐大典》、建都北京、经营东北、下西洋六大项。其中,交趾在朱瞻基继位后局势彻底失控,明军屡战屡败,已成为宣德皇帝的朱瞻基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放弃,从此交趾再也未回归中国。而在瞻基去世后,其子正统帝朱祁镇率军讨伐瓦剌,在土木堡全军覆没,其本人亦做了俘虏。土木堡之败彻底改变了明朝乃至华夏的命运。从此以后,大明国势日衰,开拓国策无力为继,钳制漠北与下西洋两大功业也相应半途而废。再后来,《永乐大典》屡经磨难,散失几近,未能真正起到传承文明之功效。而经营东北,倒是终明一朝得以延续,到明朝末年时,其中辽东部分已归入华夏文明。但彼时的满族尚未融入华夏,其崛起之初,摧毁辽东之华夏文明几尽,待清朝入关后,中原满族虽化夷入夏,但清廷却以山海关为界,阻拦中原文化播及东北,故直到清朝中期,中原文化对东北之影响依旧微弱,进而制约了华夏文明对东北的控制,东北较完全意义上的融入华夏,当是从晚清闯关东开始,与明代的经营东北并无直接关联。所以,永乐六大功业中得以延续千秋的,唯有建都北京一件而已。尽管以作为论,永乐完全当得起千古一帝之谓,但由于其功业未对华夏文明进程造成重大实质影响,所以在后世眼中功名不显。
以明太宗朱棣与唐太宗李世民相比较,二人皇位皆是篡来,自身之功业成就亦都相仿,只是唐太宗子孙有为,继承其志打造了一个前后将近百年的辉煌盛世,并积极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程,故唐太宗成为千古一帝,他杀兄逼父的玄武门之变也成了千古美谈。而明太宗后人不如唐太宗,使永乐开创的千秋功业半途而废,未能有效推动历史发展,所以明太宗便遭埋没,他的靖难之役尽管与玄武门之变性质相同,但也就只能含冤背负篡权夺位的骂名。这,就是历史中的又一种“成王败寇”!
……
瞻基的态度让永乐十分欣慰,他满意地点了点头,道:“朕刚才说,对夏元吉大发雷霆,是因炽儿之故,其理由便在这里。夏元吉请罢北征,理虽甚正,但目光却有局限。他只看到朕决议北征是冒进,但未能预见炽儿会固步自封。他不明白,朕现在的背离中庸,是预先纠正炽儿的偏失,是为了使我大明的国策更加长久的符合中庸之道!”
瞻基发自内心地点头。
“朕还说,尔与夏元吉身份不同。便是因为尔是储君,将来要继承朕之志,故朕当将此理与尔说明白,以免尔治国有失!但夏元吉不同,他是外臣。如果当时朕把这些话当众说了,那炽儿在外臣面前的威信将荡然无存!炽儿将来还是要当皇帝的,虽然朕不指望他将能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