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本我误解你了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1年4月,黑龙江东宁要塞附近的一个偏僻的小村,75岁的慰安妇幸存者艾香,当初就是这样小心翼翼地接受了《辽沈晚报》记者的采访,谈起了56年前那段屈辱的历史:

艾香的身世其实有点特殊,她的父母渡海到日本打工,她便出生在日本。她从7岁时就开始在日本一家旅店做苦役,劳作到15岁。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陌生女人。后来,艾香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丈夫在日本关东军。女人让艾香跟她去中国工厂,说顿顿可吃上大米饭,工钱也比家里这边多得多。到时,母亲和妹妹都可以接过去住。

不久,艾香别了母亲妹妹,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那个女人登上了开往牡丹江的火车。这一年是1942年。火车开到了东宁要塞,在一处平坦的山坡上,孤零零地坐落着两排盖着稻草的平房。每个平房都能有五六十米长,中间是走廊,两边有20多间小屋。到处是年轻的女孩子,每个平房里都有20多个18至20岁的女人。

艾香开始的工作就是烧开水,她每天从早到晚要烧10多炉水,后来她知道,这些水是慰安妇用来洗下身的。艾香还看到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日本军官和士兵,站着排进进出出,从早上7点到凌晨两点。屋里,女人的惨叫声不断。

10多天后,艾香同样分到一间小屋。小屋有10多平方米,屋里有一铺炕和一个放东西的柜子,柜子上面有一面镜子。一扇木门挨着走廊的方向,没有锁。老板给她起了个日本名字叫“米脂高”(音译),并把写有她名字的牌子挂在房间外,另一个牌子挂在柜台那里。前来寻欢的日本兵先向柜台点人,再拿着日本钱给她,她不认识上面写着什么,但每次是一张纸钞或一个铜板。她再拿着钱去老板那里换一个纸壳做的,上面写有“2”字的票。

第一次,进来一个日本兵,把她吓坏了,然后,一个接一个……还是处女的艾香痛不欲生。艾香说,每天达不到15个小票,老板和日本兵不让吃饭,还要打耳光、泼凉水、罚跪。

后来,艾香知道了自己这间慰安所叫“爱简所”,另一个叫“东京亭”。每天都有日本兵排队等着,最多一天要接待20多个人,有时达到休克为止。

等得不耐烦了,日本兵们就用脚踢门,白天一般是士兵,在半小时左右;军官从晚8时到次日晨2时,但只要有军人到,慰安妇就不能休息。慰安妇多数都得了病,且不能生育。至今艾香仍是腿痛不断。艾香说,完成任务的慰安妇吃的是高粱米饭、大葱蘸盐面。过年时高粱米里掺一些大米,没有钱。没有完成任务的慰安妇饿得受不了,就去偷点青萝卜吃,被日本兵发现后,扒光衣服,用木棍往死里打,边打边取笑。

每次慰安妇接待完了,再难受也得化妆抹粉,笑脸迎接下一个。否则,一经发现,就打得死去活来,还往鼻子里灌辣椒水,醒过来还得接客。对于生病的慰安妇是不给治的,也不给饭吃,眼看着死去。艾香说,她亲眼看着一个姐姐病死后被裹上自己的被子,由两个日本兵抬到山顶扔了下去。

慰安妇是跑不出去的,因为四面都是日本兵营,没有通行证就会被抓回来。

3年,1000多个日夜,艾香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自由、爱情、尊严,全都埋葬在这间慰安所里。

1945年的夏天,艾香发现这天早晨一个日本兵都没来。老板也没了,她和姐姐们走出去,发现天上是轰鸣的战斗机。她知道自己解放了。慰安妇四处逃生,艾香就在附近的一个村子生活下来。19岁时,艾香嫁给了当地一名24岁的小伙子,他后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了。31岁时,艾香又找了一个老伴,1995年去世了。她从未向家人透露过自己的身世,这段屈辱的人生经历始终深埋于心。

当记者把2001年2月日本右翼势力称“能成为慰安妇,对这些妇女而言,反而是出人头地,且收入稳定,也可以存钱,并非被迫从军,而是自愿且享有尊严”的言论说给艾香听时,她大声喊叫,并从炕上冲出屋去。这是老人气愤至极的表现。她不忍当着客人面发作,过了10多分钟,老人才回来,深深鞠躬,表示歉意,却仍是心绪难平。

日本是唯一一个建立慰安妇制度的国家。但对于那段历史,日本人也并不比中国人了解更多。“他们对那段历史了解太少。他们问的问题太荒唐了,当时日本支援会的人问老人‘你怎么没跑啊’。我说日本鬼子拿枪逼迫着怎么可能跑呢。”律师康健回忆说。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说:“在战争结束时,由于日本政府和军部有意地销毁档案,使得这个性奴隶制度的秘密被掩盖了半个世纪,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被人们逐渐地了解。”

第四章 拖到死

据了解,目前在中国幸存的“慰安妇”制度受害者估计有几百人,而经过有关机构调查访问到的只有五十几名,她们最小的已经71岁了,而最大的已有92岁,并且大都疾病缠身,生活艰难。

日本亚洲女性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松井耶与里说:“我们认为日本政府在等这些受害者都死去,目的就是不想解决这件事。”

不仅是这些活人证等不得,连见证了那段历史的死物也岌岌可危。2004年6月,在四周林立的高楼中,南京利济巷2号民国老宅“慰安所”显得破乱不堪。一个月后,这里就被拆迁了。

2003年11月20日,82岁的朝鲜老人朴永心来到利济巷2号。这里曾是国民党将领杨普庆的私产,“南京大屠杀”之后被日本人征作“慰安所”。这是一栋两层、每层约30个房间的筒子楼。朴永心站在雨中痛哭良久,然后喃喃地说:“就是这里了。”

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盛鸿向媒体表示,“利济巷2号-18号的九栋楼及周边附属设施,约4800平方米的范围,是侵华日军的重要罪证。尤其是2号,是目前唯一被健在的‘慰安妇’指认过的‘慰安所’。”

南京市政府有关人士介绍说,利济巷2号所在的南京白下区长白街科巷地块,经市政府批准,纳入2003年南京市土地储备计划,系以危旧房为主的旧城改造区。由于这一地块所涉及的建筑(包括曾经被韩籍“慰安妇”指认的“慰安所”——南京利济巷2号)目前并没有被确认为文物单位,遵照新拆迁法,市房产局经过严格审查后,依法颁发了拆迁许可证。作为日军侵华期间慰安妇制度的实物见证,许多慰安所遗址都和利济巷2号一样,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

尽管原因各异、过程曲折,上海最早、最完整的两处日军慰安所遗址还是被保留下来。前者是位于虹口区的“大一沙龙”,后者位于浦东钱仓路350号。

“浦东那个是因为它是民国时期特色建筑被保留。”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上海已发现超过160个慰安所,且主要集中在虹口区四川北路沿线,这里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聚集之地。

苏智良是国内介入“慰安妇”研究最早的学者。而事实上,在1991年之前,他连“慰安妇”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

“1991年之前,中国教科书中的二战史、抗日战争史都没有这个提法。”苏智良说,“这里头有很多原因。本身战后的审判没有把‘慰安妇’作为性奴隶制度来审判,另外日本政府和军队毁掉很多文件,受害国的女性受害者又难于启齿。”

苏智良得知有这段历史的时间是在1991年8月,韩国慰安妇金学顺站出来,讲出了自己的身份并向日本政府抗议,举世震惊。

上海是日军实行“慰安妇”制度的发源地。“1931年底,日本驻上海海军当局已将虹口一带的‘大一沙龙’、‘小松亭’、‘三好馆’、‘永乐馆’4个日本侨民经营的场所,指定为海军特别慰安所。”苏智良说,这正是“慰安所”名称的第一次出现,也是世界上第一批慰安所。

下了高速的轻轨,穿过繁华的四川北路,虹口区东宝兴路125弄就在眼前。和周围林立的商厦比,这几幢房屋矮小、寂寞。20世纪30年代,它们有另一个称呼:大一沙龙。

如今,房屋内外和过去似乎有些“脱节”:1号门口附近2个日式花瓶,被放上居民种的盆栽;地面上当年的彩色花纹,亦大半褪色。走进屋,白天要打开灯;踏上木质楼梯,“吱吱”声传来。

记得旧事者,存世已不多。“隔壁一个老头,住这里几十年。去年刚走了。”1号屋里一个阿婆说。她是1983年搬进来的,“住下后,才晓得这里曾是慰安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