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克农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不断的接触和了解,谢和赓对这位著名的女演员由尊敬而转为爱慕,王莹也对这位风流倜傥的谢秘书充满了好感。   
    谢秘书人品不错,可毕竟是个国民党军官啊!自己是个中共党员,怎么可以……念及此,王莹又处于矛盾和不安之中,真是进退维谷。   
    李克农帮忙解开了这个结。 
平生最爱是“九秘”     
    1938年12月上旬,抗敌演剧队二队受中共委托,准备组建“中国救亡剧团”,到南洋去向华侨宣传国内抗战形势,号召爱国侨胞以财力、物力支援前线抗战和后方难民。但这需要向白崇禧申请出国护照以及批发旅费。   
    这件差事自然落在了谢和赓头上。在他的奔走下,白崇禧在剧团的申请报告上,大笔一挥“照此办理”,一大笔款子就到手了。手续办妥后,兴高彩烈的谢和赓带着批示原件,  去找王莹和金山二人过目。   
    正当谢和赓拿着批件,坐车向二队驻地象鼻山驶去时,忽然,在北门至南门的大马路上,谢和赓透过车窗发现了身着长衫的李克农,只见他和王莹、金山一起,正有说有笑、大摇大摆地走过来。   
    “千万不能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跟李处长的关系!”谢和赓知道,自己和李克农的关系,中央有明确指示,决不能暴露给第三者。他立即命令司机急转弯。   
    可到处是人流,汽车无法掉头。   
    无奈,谢和赓只好歪着头,假装没看见他们。可被称为“只眼先生”的李克农,这时眼睛却尖利起来,一眼认出了车上坐着的他。李克农的沉稳老练、认真严谨是出了名的,这时,却因一时激动,打着手势向谢和赓走来。   
    谢和赓只好磨蹭着下了车。李克农上前和他热情地握手,那种亲热劲儿,完全是党内同志之间所独有的。一旁诧异的王莹和金山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谢秘书和八路军的李处长是一个战壕的战友!谢和赓忙把白崇禧的批复拿给大家看,三个人都很高兴。王莹见白崇禧特批给她和金山每人各500元大洋,就向李克农请示该怎么办。李克农说:“既然白崇禧如此优待你和金山,我看恭敬不如从命,还是接下来为好,拒绝,反倒会引起人家不快。”临分手时,李克农对谢和赓说:“你穿梭式的联络,好辛苦哟!剧团能这么快就组建成,我看该给你记头功啊!”   
    王莹也用芜湖话亲热地说道:“谢谢你,活根同志!”(芜湖话将“和赓”念成“活根”)   
    从此,两人神秘的面纱一抹而去,真心相爱了。   
    而李克农呢,因为“糊里糊涂”地当了回红娘,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因在王莹、金山面前暴露了谢和赓的真实身份,而受到当时正在桂林的周恩来、董必武的批评。   
    批评理所应当,而李克农和谢和赓夫妇的友谊却保持终身。以后,他们因工作需要去了美国。1949年12月,谢和赓夫妇历尽艰辛,辗转从美国归来后,李克农亲往拜访,并一再叮咛王莹把在美国受迫害的实况写下来,促成了王莹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两种美国人》的问世。   
    1957年春,谢和赓被错打成“右派”,王莹遭受重大的政治压力。李克农又两次来到香山王莹的住所,劝慰王莹。   
    真情一片,使王莹很感动,她曾写了一首小诗,以表心意:教导莫忘周董叶,热忱关怀有克农。   
    平生最爱是“九秘”,(“九秘”指谢和赓———编者)万苦滴甘也相从。   
    李克农的为人,可见一斑。 
《救亡日报》     
    受职务所限,白崇禧的机要秘书谢和赓有时活动起来并不方便。如果能有一位助手,那就好多了。   
    这个工作,落在了桂林行营参议、与中共关系密切的刘仲容头上。刘仲容,留俄学生,很早就与中共取得了秘密联系。“西安事变”前夕,他奉周恩来之命,从延安秘赴南宁,通过他的留俄同学王公度引荐,拜会了李宗仁,向其传达了中共团结抗日的方针以及愿与桂  系真诚团结的意愿。抗战开始后,刘仲容被白崇禧留在身边工作,担任了桂林行营参议。这,也是李克农在武汉时给他下达的指示。   
    白崇禧让刘仲容负责桂林行营的对外联络工作,事情不多,这给他充当谢和赓与李克农之间的联系以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刘仲容的办公地点离桂林“八办”很近,他和李克农之间,除了因公务有所接触外,还经常秘密来往。   
    李克农非常注意刘仲容的安全,经常提醒他遇事不可惊慌,要冷静沉着,提高警惕,并送给他一把左轮手枪,以防不测。刘仲容每次去李克农处接头,李克农总是派人布哨,严防走漏风声。李克农直接领导下的中共地下党员,还有三青团广西支部组训组组长周可传、解放后曾任广东省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兼交际处长的侯甸等人。   
    1939年侯甸从延安来到桂林后,李克农指示周可传将其引荐给广西绥署政治部主任程思远,担任了绥署政治部的一名科长。一个又一个中共秘密党员被安插进国民党营垒,李克农有了许许多多灵敏的“耳目”。每逢夜幕降临,常有人力黄包车停在“八办”门口,一些神秘的人物悄然闪进大门。通过这些神秘的人物,李克农搜集到了许多重要情报,了解到桂系对中共的政策和态度,及时制定对策,使中共统战工作成效卓著,桂林城里出现了抗日救亡的蓬勃发展的局面。   
    一时间,只有六七万人口的小小桂林,成为大西南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事业的中心。一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云集桂林,人数达一千人之多,其中全国知名的作家、诗人、画家、戏剧家、音乐家、科学家、学者有二百多人。他们在中共领导下,出版报纸,开办书店,创作文艺作品,造一时之声势。影响最大的团体有国际新闻社、《救亡日报》社和文化供应社,它们被称为桂城三大进步社团。   
    《救亡日报》社的总编是夏衍,早在上海,李克农就结识了他。1938年11月7日,夏衍率报社全体同仁从广州撤至桂林后,当晚就去见李克农,听取他的指示。李克农建议他们一面争取在桂城的“合法”地位,一面自力更生,自筹经费,尽快复刊。夏衍表示,不愿意和国民党那些无聊的政客打交道。   
    李克农说:“沈先生(夏衍原名沈端先)啊,站在外面骂娘可算不得勇敢,深入敌垒去影响他们,那才是你应尽的本分。要把报办好,腿要放勤些,耳朵要放长些,要多听、多跑、多交朋友。你得认清这个时期,这个地方,在这里,和菩萨要打交道,和恶鬼也要打交道。我知道,你们个个都怕脏……”李克农爽朗地大笑起来:“文化人同志,革命的统战工作,戴白手套行吗?”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报》在桂林正式复刊。   
    由于报社人员大多是耍笔杆子的,对经营并不在行。应夏衍的请求,李克农介绍善于经营的翁从六担任经理,负责报社的印刷、发行及经济工作。以后,翁从六被调往上海做地下工作,李克农又介绍《新华日报》的张尔华接替。   
    李克农很注意对报社工作的指导,凡是涉及到办报原则和方针的事,他总是坚持己见,没有丝毫妥协。   
    一次,《救亡日报》发表了一篇国际时事分析文章,出现了政治性错误。李克农发现后,跑到编辑部和夏衍长谈了四五个小时。他严肃地说:“《新华日报》被扣得厉害。西南、东南乃至香港,都把这张报纸看作是党的外围,代表共产党讲话,那么你想想,把这么严重的国际问题作了错误的分析,对外面会引起多么坏的影响!”   
    随后,李克农指出了这篇文章的错误所在,严肃地问:“怎么办?”“明天再写一篇社论,纠正过来。”夏衍答。   
    “怎么写法?来,大家凑一凑。”李克农把大家召集过来。社论写好,天色已晚。夏衍透了口气说:“很好,我学会了不少东西。”   
    李克农抬手看了看表说:“学会了东西,能不付学费么?你看,都快8点了,阳春面也不请一碗?”说罢,他站了起来:“那好罢,我请客,我可要反客为主了。”严肃沉闷的空气随之一扫而光。   
    秘密工作与公开统战相结合,威力无穷。1939年底,《救亡日报》发行数已近8千份,在当时,这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一年,南洋爱国侨领陈嘉赓先生访问延安后来到桂林,特地去参观了《救亡日报》社,连连称赞。这张报纸宣传中共的抗日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