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陈毅系列传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心疼!
  不知坐了多久,天色渐渐发暗。一阵风吹了过来,带来了一片湿湿的杏花瓣,贴在了脸上。四周是异样的静,听得见风在树梢上走。
  他重新站了起来,从门楣上摸到了钥匙。他除了身上带的门钥匙外,为防万一,门楣上还藏了一把。身上的钥匙早被抄走了,想不到,门楣上的那把还在。
  费了半天劲儿,他打开了锁,推开了门,走了进去。
  房中土蒙蒙的,又阴又冷。他在门边一张小马扎上坐了一会,觉得好一点儿了。
  屋里杂乱异常,他却像是根本没看见,站起来,走到里屋,抬头看着门边的天花板,几节旧的铁皮烟囱还挂在那儿,没人动过,他暗暗地出了一口气。
  陈毅那幅“大雪压青松”,就藏在那几截烟囱里。红卫兵抄家的时候,也许因为那些烟囱太脏,居然忽略了。这两年,他一直担心这件东西会被抄走。
  1962年初到吉林来,他们带了上百件古代字画,都捐给了吉林省博物馆。家中唯一令他珍惜的,便是这幅字了。
  四年多了,一切,像一场恶梦。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就靠边站了。未久,作为“文化界黑司令”的宋振庭,被揪了出来。宋振庭长于写杂文,以“星公”为笔名,写了不少针砭时弊的文章,文笔犀健,颇有点鲁迅的风格,蜚声整个东北三省。这样的人,运动一来,自然是首当其冲。北京有个“三家村”——邓拓、吴晗、廖沫沙,他则成了吉林的“小三家村”之首,大字报铺天盖地。造反派抄了宋振庭的家,从宋振庭的笔记本上,他们发现了宋振庭同陈毅的关系,于是,又大作了一番文章。直到这时,张伯驹才真正知道,他和慧素到东北来,正是陈毅同志苦心安排的。
  从1966年冬天开始,张伯驹又一次成了造反派批斗的对象。他的罪名是“历史反革命”、“资本家”、“反动文人”、“封建阶级的孝子贤孙”、“反对革命样板戏的黑手”、“右派分子的头子”、“资产阶级安放在吉林省文化界的定时炸弹”和“走资派的马前卒”,一共八顶,可称是洋洋大观了。开始,他还能记得被批斗的次数,后来,根本记不清了,完全成了个机器人。造反派来叫,跟上就走。在台上,挂着大牌子,造反派在那里喊口号,他在心里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人们讲了些什么,他一个字也听不见。造反派组织多如牛毛,争着以“对敌人毫不留情”来表现自己这一派的革命与正确,有几次,连慧素也被他们拉到了台上。
  若不是有陈毅这幅字支撑着他们,他们会双双死去!
  而且,宋振庭夫妇俩不是也被游斗了么?斗他们的场面,听说更大呢。那可是实心实意为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奋战了几十年的人呵!
  他无法理解。
  斗他们这样的人,从道理上来讲,还有可以说得过去的地方。斗宋振庭这样的人,又是为什么呢?
  尤其看到那些平素点头哈腰、缩肩挤笑、一脸阿谀的人,摇身一变竟成了“革命造反派”的时候,他更无法理解了。在他的心目中,“革命造反派”这个名称,是十分神圣的。
  他宁愿相信这一切都是一场误会。只有误会,才可以解释这一切。人与人之间不是经常发生一些误会吗?既然这样,社会和国家有些误会,又么不可以呢?
  他忽然很想把陈毅那幅字取下来。抬头看看顶棚的烟囱,离地太高了。慧素若在家,自然没什么问题。当初,还是他扶着凳子,慧素站上去,把东西藏好的呢。
  慧素现在会在什么地方呢?
  这问题,憋得他真想放声大哭。
  她去哪儿了,为什么不在家里?当右派的不是她,她历史上也没有反过革命。到吉林来后,一直是安分守己,当一个美术教师,与世无争,甚至没得罪过一个人。那么,她去了哪儿呢?有人会把她也关起来,一关关上两年吗?
  想象把他自己吓坏了。
  他担心她寻了短见。这房子里,有一股阴阴的邪气!
  于是,拿到那首诗的念头更强烈了。他从门边拿起一根画竿,那是挂轴画时用的,竿顶有个分叉的铜架。举起画竿,刚好探到烟囱。他用力拨了拨,吊着的烟囱悠了一下,似乎要掉下来。
  他拨第二下的时候,门口响起了脚步声。
  他一慌,马上收竿。殊不料,捆烟囱的线绳已经朽了,一下子断了开来,几截烟囱,砰砰咣咣地打到了他的身上。他站不稳,一下子扶住了门边,闭上了眼睛。
  “伯驹”——一个声音冲了进来。
  是慧素!
  他以为听错了,以为是梦,骂了起来:“你干吗要藏起来!”
  一双手扶住了他。他觉出了那双手的熟悉。
  然后,他小心地睁开了眼睛。
  他看到了一双满是泪水的大服。
  他又闭上了眼睛。“伯驹,你……怎么了?”是慧素,在焦灼地问。
  他觉出了额角的疼,那是方才烟囱落下时打的。
  “慧素?”
  “伯驹?”
  “真是你?”他又睁开了眼,看到了两行晶莹的泪。
  他无法抑制自己,一把搂住了她,委屈万分地哭了起来。
  他从五六岁起,便只流过泪,但没有哭过。
  流泪同哭是不同的。无声的泪包含了悲痛与坚忍,包含着压抑的恨;而哭却是一种委屈的诉说,是失禁的倾泻。
  她第一次看到他哭。
  他终于哭过了。
  “我知道你关在七号,可是,我不敢叫你,怕你担心。”慧素扶他坐下,静静地说道:“我在三号,和你那里隔了三个房。我知道你回来了,他们说……”
  张伯驹用眼睛在屋里找了起来。
  终于,他看到了。那幅字好好的,一截烟囱中探出了一个头来。慧素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马上明白了,过去把那幅字取了出来。
  她用探询的目光问他。他点点头。
  于是,慧素把那幅字挂了起来。
  房子里立时变得生气勃勃了。
  傍黑的时候,宋振庭夫妇来了。慧素已经把房间整理好,并升上了炉子。时间尚在早春,天还有点阴寒。屋里一有了火,马上便是另一番劲头了。四个人坐在房里,热热闹闹地道着别后的故事。原来,宋振庭已经被“解放”,等待分配工作,目前先帮助搞一些杂务。革委会专案组查了宋振庭的祖宗三代,证实确无一个污点,老婆也是个革命干部,因此,便被“解放”了。
  “我问过,可能送你们去前郭旗,或者是去农安县。”宋振庭沉着脸说:“中央的‘一号命令’,说是要搞战备,所以要疏散城市人口,好多人都要到乡下去呢。”
  “去乡下干什么?”慧素急于弄个明白。
  “插队落户。”
  “像那些知识青年一样?”
  “也许是。”宋振庭皱皱眉,暗叹了一口气,担心地看着张伯驹的身子说:“我担心,张老的身体,经不起这么折腾。”
  “我没事!”张伯驹已经缓过劲儿来了。有慧素在侧,他平添了无数的气力,似乎登时年轻了许多:“一把老骨头了,扔在哪儿也没关系。这两年,还不是挨过来了。”
  “我怕帮不了你们多少忙,只好你们自己照顾自己了。不过,你们记住,普天之下,走到哪儿,也是好人多。”宋振庭声音里,含了一股苦涩,倒像是他做错了什么事情一般。“潘大姐,你多受苦了!”宋振庭说完这句话,一颗泪再也忍不住,悄悄地爬了出来。
  宋振庭把那幅劫后余生的“南宫墨宝”带来了,张伯驹看过,认为确是真迹。能够使这样一件珍贵文物免遭厄运,张伯驹心中亦感到一阵欢欣。不知为什么,他有了一种感觉:尽管自己已经七十多岁了,可前面的路,依旧还有很长,很长。
  这一晚,他们一直聊到了天亮。
  十七
  村子很大,足有七八百户人家。由于交通便利,离火车站只有十几里路,又有公路从村边过,直通长春,所以颇有点小集镇的味道。
  张伯驹他们一到村里,便发觉这里对他们不大欢迎。而且,当慧素客气地说了一声“我们是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来了”时,一个辈份很高的老汉一声冷哼,把烟袋锅往鞋底上一磕,冷冷地说:“教育?这里不是学堂。那伙子知识青年,把人折腾得还不够!”
  他们这一批一共来了三十多人,各村的贫协代表、支部书记在公社里讨价还价地争了一天,才最后确定了每个村里应该分派的人数。张伯驹两口子岁数都大了,谁也不愿意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