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菲锼档摹俺墒虏凰担焓虏悔桑韧弧【獭本瘛!巴卟豢哨伞本褪恰八焓虏悔伞薄S梦颐堑慕裉斓幕啊±此担徒校チ说木腿盟チ税桑丶且プ∥蠢础!袄础≌哂炭勺贰本褪亲プ∥蠢础2还プ∥蠢锤墒裁矗空庖廊皇且弧「鑫侍猓诮佑呖蠢矗绻阋プ∥蠢慈ゴ诱腔故遣豢扇 〉模故呛俊R蛭敖裰诱叽 本褪窍衷诖诱娜硕际恰》浅NO盏牧耍阌只埂袄劾廴缟ゼ抑币谎丶臣秤诒甲吒鳌」墒裁茨兀�
其实,我们看到,接舆的观点与子路宿于石门时那个“晨 门”的说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所 以要加以讽刺劝喻。
当然,道不同,不相为谋。至于孔子是否听他们的劝喻,那 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脱离开具体的所指,我们今天来理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 可追”,那还是很有启发的。不说历史,不说社会这样大的话题, 就是我们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事情,总结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败得 失等等,也都是很有意义的借鉴。
………………………………………………
谁来指点迷津?
【原文】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 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 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5)者,天下皆是也,而(6)谁以(7) 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8)也,岂若从辟世之士(9)哉?耨(10)而不 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抚然(11)曰:”鸟兽不可与同群(12),吾非斯人之 徒(13)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①长沮、桀溺:两个隐者,与“接舆”一样以事命名,因在水边耕作,所 以称“沮”,称“溺”。②耦而耕:古代的一种耕田方法,两人并排用耜 (类似铲子)翻土。③津:渡口。(4)执舆:拉着马的缰绳驾车。指孔子 当时正代子路拉着马的缰绳。(5)滔滔:本指周流的样子,这里形容动乱。 (6)而:同“尔”,你,你们。(7)以:与。“谁以”即“谁与”,与 谁的意思。(8)辟人之士:辟同“避”,避人之士指避开无道的人以求天下 大治的人,这里实际指孔子。(9)辟世之士:不仅仅是避开无道的人,而 是避开整个乱世,那也就是隐士了,这里实际上是桀溺指自己和长沮等人。 (10)耨: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并把土耙平。(11)怃然:怅 惘失意的样子。③“鸟兽”句:与乌兽同群暗指隐居山林。③斯人 之徒:斯,这,这些。人之徒即指世上的人,人群。
【译文】
长沮、桀溺两入并排耕地。孔子经过他们那里,派子路去向 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道;“那个手拉疆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 沮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正是。”长沮便说:“那他 该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问:“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 溺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是。”桀溺便说:“就 像滔滔的洪水一样,天下到处都是动荡不安,你和谁在一起来改 变它呢?”你与其跟着那避开坏人的人,何不跟着彻底避开乱世的 人呢?”说完便继续埋头耕作而不理子路了。
子路回到孔子身边,把他们二人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怅惘 地感叹说:“既然不可以和飞禽走兽同群,我不和世上的人相处又 和谁相处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改变” 它了。”
【读解】
孔子派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子路得到的却是人生渡口的指 点,所谓“指点迷津”。至于过河的渡口在哪里,长沮、桀溺根本 就没有说,反倒是长沮讽刺说,既然是鲁国的孔丘,那他应该知 道渡口在哪里啊!
这段记载读起来很有点寓言的味道。
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滥一 样,谁能档得住呢?谁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像传说之中的大禹 王一样,使天下重归太平呢?没有!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 走救世是徒劳无益的。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既然不 能救世,那我们怎么办呢?要么就随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 过且过。这是长沮、桀溺们反对的,其实也是孔子们反对的。要 么就避开那些坏人而寻求治理天下、拯救世道的好人。这是孔子 的观点,所以他带领学生离开鲁国而奔走天下,即便是“累累职 丧家之犬,,也绝不后悔,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这也是长 沮、桀溺们所反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举世皆浊,你在哪里 去寻找净土呢?世人皆醉,你在哪里去寻求清醒的人呢?所以,与 其避人,不如避世,连整个浊世都避开了,隐居于山林之中去与 鸟兽同群,管它世道变成什么样子,这就是长沮、桀溺们的观点, 说到底是隐士的哲学。
从理论上说,长沮、梁溺们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所以,说 他们在指眯孔子、子路的迷津也无不可。就连孔子听了他们话 后,不也怅悯不已而有所感慨吗?
但 从实践上说,我们就不能不认为孔子的话也有道理了。事 实上,避开整个世道而与鸟兽同群办得到吗?人毕竟不可以都去 做“狼人”啊!正如孔子所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徒 与而谁与?”作为一个人,不和人打交道而完全隐居是不可能的。 就是长沮、桀溺,不也并没有在山林之中去与飞禽走兽同群,而 还在耕田种地,食人间烟火吗?何况,他们不仅耕田种地,而且 还“耦而耕”,二人并肩操作,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啊。这 是主观愿望和客观实践的矛盾。从另一方面说,孔子也说得非常 真实:“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 和你们一起出来奔走,进行改变世界的努力了。反过来说,正因 为天下不太平,我们才于心不忍,汲汲于救世之道。说到底,是 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良心在作驱动器,也是不得已而为 之啊。
其实,孔子选取的,是比长沮、桀溺们更艰难困苦,更具有 悲剧色彩的道路,而长沮、桀溺们所选取的,是不愿意为社会负 责任的撒手不管的路。概而言之,正是积极入世与消极避世,拯 救与逍遥两种人生态度的根本区别。而正是这两种人生态度铸造 着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其影响逾千年而不衰,经常摆 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转折点上,供我们选择和决断。
所以,我们绝不要轻忽了这段看似寻常,不过是问问路的文 字。这可不是一条寻常的路啊,回到我们话题的开始,所谓“指 点迷津”,到底谁知道渡口在哪里呢?
是长沮、桀溺还是圣人孔子?
不同的你、我、他应该有不同的回答罢!
………………………………………………
到底该不该做官?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①,以杖荷莜②。子路间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③,孰为夫子?”植④其杖而芸⑤。子 路拱而立。止(6)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7)之,见(8)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9)见之。至, 则用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 之不行,已知之矣。”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①丈人:老人,与长沮、桀溺等一样为隐士。②以杖荷莜: 杖,拐杖;莜,锄草的农具。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即手脚四 肢;四肢不劳动,五谷也不能分辨。这是老人责备孔子的话。④植:插 立。 ⑤芸:同“耘”,除草。(6)止:留。(7)食(si):给人吃。 (8)见(xian):使见。这句说老人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9)反:同 “返”。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有一天掉在了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 拐杖扛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 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便把拐杖插在。 地上锄起草来。子路恭敬地拱手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