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删纫┑娜恕!〖热挥姓庋母龅燃兜幕郑敲矗鬃幼约菏粲谀母龅燃丁〉娜四兀恳晕颐堑目捶ǎ比挥Ω檬粲谔觳诺募侗穑巧≈牧恕?伤约喝床⒉徽庋衔凇妒龆菲铮倒骸 拔曳巧撸霉牛粢郧笾咭病!笨杉约号哦邮恰≡诘诙龅燃独铮簿褪茄Ф娜恕!∈ト巳绱耍颐亲约憾院湃胱指檬粲谀囊坏饶兀�
………………………………………………
君子的九种思虑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1),见得思义。”
【注释】
(1)难:指患难,引申为后果、后患。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 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侍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 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 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恕时要想想后果; 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
【读解】
这九种思虑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一样,都是规范一个人言行的顶上功夫,在一定 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儒教的清规戒律。 “
试想,一个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视一听都要自我 省察一番,想想对不对,那不是活得太累了吗?
因此,从理论上说,这九种思虑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很 有必要的,但当你真正面对现实,尤其是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 现代生活时,就会感到要真正履行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实行起来很困难就完全否定它们或者置 诸脑后不予理睬,九种不能实行,就是实行其中一二种也是有好 处的啊。比如说“忿思难”,当你发怒时想想后果;又比如说“见 得思义”,当你有得可得时想想是不是不义之财。起码在我们这个 时代不是非常适用的告诫吧。君不见,街头巷尾,打架斗殴而酿 成严重后果,往往不就是起因于一件非常小的事端吗?结果 就造成孔子在《颜渊》篇里指出的那种情况:“一朝之忿,忘其身, 以及其亲,”不仅害了自己,而且也连累到家人。这岂不是很糊涂 吗?再说“见得思义”的问题。那众多断送前程或晚节不保的贪 污受贿者,不就正因为在有利可得时没有想一想是不是不义之财, 是不是不应该得,不应该拿吗?当然,也许想过,也许当时就知 道是不义之财,不应该得而仍然得了,那就是蓄意犯罪,早已不 是君子而是小人了,超出了我们讨论的范围。
总而言之,凡事还是多想一想,思虑思虑为好。
………………………………………………
独善真身与用行舍藏
【原文】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①,见不善如探汤②;吾见其人矣,吾闻 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 也。”
【注释】
①如不及:好象赶不上似的,形容急切追求。②探汤:探,用手试; 汤,滚烫的热水。
【译文】
孔子说:“见到善就如同赶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见到不善就如 同用手试开水一样急忙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 的话。隐居以保持自己的志向,行仁义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 到过这样的话,但没有看到这样的人。”
【读解】
这里展示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处世哲学:前一种是独善 其身的人;后一种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尽心上》的人,或者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叫做“用之则行,舍 之则藏。”(《述而》)
发 两种人都不错。但孔子认为前一种还比较容易做到,所以说 他不仅听到过这种说法,也确实见到过这种人。后一种则不容易 做到,所以说他只听到过这种说法,但却没有真的见到过这种人。 其实,孔子也不是完全没有见到过这种人。在《公治长》篇里,他 曾评论南容时:“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并把自己 的侄女儿嫁给了他。在《卫灵公》篇里,他又评论卫国大夫蘧伯 玉,说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些人都是他见 过的。甚至在与颜渊谈到“用之则行,舍 之则藏。”的处世态度时, 他还说“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认为只有他和得意弟子颜 渊能做到这样。当然,所有这些人,包括他自己和颜渊,都有做 的程度不同,尤其是,往往是有这种处世态度,但不一定真正实 现了,特别是关于“达则兼善天下”,也就是“行义以达其道”的 方面,无论是颜渊还是他自己都没能够做到,南容和蘧伯玉也成 就不大,所以,朱嘉认为只有伊尹、姜大公一流的人才真正州 了“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伊尹、姜大公都只是孔子 听到过而没有见到过的人。
为什么独善其身还比较容易做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 其道”就非常难做到呢?这是因为,独善其身的主观能动性可以 起很大的作用,不外呼是自己管住自己罢了。而“隐居以求志, 行义以达其道”,尤其是“行义以达其道,,不只是靠主观努力就可 以做到的,还必须有客观的条件,也就是时势和机遇才行。
所以,没有时势和机遇,你也就不必苦苦追求,‘行义以达其 道”了,能够做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独善其身、洁 身自好也就算不错了罢。
………………………………………………
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原文】
齐景公有马千驷①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 首阳②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③”?
【注释】
①千驷: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叫驷,千驷就是四千匹马,是一笔很大的 财富。或者把“有马千驷”理解为“千乘之国”,指齐景公拥有一个大国,自 然然是很有财富的了。②首阳:山名,即传说中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具 体地点现已难以确证。③其斯之谓与:这句话前面没有承受语,一般认 为掉了文字。宋儒认为就是《颜渊》篇的“诚不以富,亦祗以异”两句,但 也没有确证。
【译文】
齐景公拥有四千匹马,但他死的时候,老百姓并不认为他有 什么德行可以称赞。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老百姓却直到 现在还对他们称赞不已。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读解】
什么意思?
即使这里掉了文字,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这意思,那就 是: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官贵如齐景公,拥有四千匹好马”(还不说其它了),该是够富 的了吧?贵为大国领袖,该是够责的了吧?可是当他死了以后,还 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钱财都是身外 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或者还是如那《红楼梦》中的《好了 歌》所唱,“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 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有什么意思呢?
相反,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饿死于首阳山下,可以说是 穷到极点了,但老百姓却到现在还称赞他们,传扬他们的美名,这 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气节感人,精神动人。
所以说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既然如此,我们今天又急急如律令似的汲汲于富贵干什么呢?
………………………………………………
诗礼传家
【原文】
陈亢①问于伯鱼②曰:“子亦有异闻③乎?”对曰:“未也。尝独 立,鲤趋(4)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 《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 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5) 其子也。”
【注释】
①陈亢:字子禽,他一向对孔子心存怀疑。②伯鱼,孔子的儿子孔 鲤的字。③异闻:特别的听闻。陈亢怀疑孔子对自已的儿子有不同于其 他学生的特别的教育。(4)趋:快走。按照礼的规定,臣经过君的面前,儿子 经过父亲的面前,都应快走以示尊敬,⑤远其于:与自己的儿子保持距 离,�